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佛教史黄忏华 > 第十四章 唐之诸宗(第1页)

第十四章 唐之诸宗(第1页)

第十四章唐之诸宗

佛教至唐代渐备,非仅成立新宗;如善导之念佛宗;慧能之禅宗;道宣之戒律宗;皆能综合唐以前之研究而集其大成者;他如法相宗、密教,则新自印度来者也。所谓新开之宗旨,即华严宗;但华严宗,实引伸唐以前之思想,乃继承佛陀跋陀罗翻译《华严经》时,与罗什系对立之一大潮流;实与念佛宗、禅宗殊异;与其谓为新宗,毋宁谓为此潮流经贤首大师之阐发而成宗者也。兹就诸宗分节略说之于下:

(一)念佛宗

唐世念佛宗,分善导流、慈流二种:善导,太宗、高宗时人;慈三藏,玄宗时人;其间相距四五十年。慈三藏之念佛,所与后世之影响,似不甚大。

兹就慈述之:慈三藏事迹,除《高僧传三集》卷二十九所载外,似无可考;据传原名慧日,山东莱州府东莱人;中宗时剃度;见义净三藏自印度返,誓游印度;嗣圣十九年出南海,经昆仑、佛誓、师子洲诸国,历三年而达印度,居十三年;取道中亚细亚及西域诸国,行程四年,开元七年得返长安;前后凡十八年。慈三藏,乃东归时,玄宗所赐号也。慈居印度,念跋涉四载,既经多苦;果何国何方?无苦有乐?何法何行?能速见佛;于是广参印度学者,乞为开示;学者咸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答之。后返中土,路出北印度健驮罗国,城东北大山,有观世音像;慈憨至心祈请,至七日夜,见观世音于空中现身,摩其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也;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慈还,弘布净土教;今日所传,悉本此旨。所著《往生净土集》,今佚《净土指归》,有《净土慈悲集》三卷,殆即此书耶。即宋绍圣年间,灵芝之元照翻刻《慈三藏文集》;反对派之禅僧诉于官,以此集为元照所伪托;故《芝园集》载《论慈憨三藏集书》曰:“无何见忌,异论锋起,以谓《慈集》乃贫道自撰,假彼名字,排我宗门;曾不知此文,得于古藏,编于旧录;不省寡闻,辄怀私忿;以至讼于公府长吏;然恐官司未委情实,谨赍元得古本文集,并叙始末”云。由此观之:《慈文集》,至宋时已不多觏矣。但此集与《往生净土集》,是否同一,殊未敢必。慈所劝念佛,究竟若何?其书不传,难知底蕴;然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引慈三藏语曰:“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若能如是修习禅定者,是佛禅定与圣教合,是众生眼目,诸佛印可;一切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观此:似为禅净合一说之原始。又慈之念佛,即可往生净土;其他诸行,非所必须;观于法照《五会法事赞》中所载慈《般舟三昧赞》,有云:“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元非净土业;不简外道阐提人;不简长时修苦行;不简今日始生心;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可以证也。

慈三藏之念佛,非如善导之念佛,遗后世以绝大影响;而善导流之念佛,实可谓为后世念佛教之根本。善导以前之念佛,为慧远流之念佛,前已言之。此别于慧远流,而为善导流所本者,昙鸾、道绰是也;此派以阿弥陀佛为报身如来,因定极乐净土为报土;此报身报土之说,又区分为二:其一说,谓报身报土弥陀极乐境界,非欲界凡夫所能往生;所谓能者,乃方便之假说,即《摄论》所载别时意趣论是也。其他一说,即昙鸾以来一流所主张者,谓凡夫直得往生报土。别时意趣者,谓众生现种净业之因,命终即得往生之果,别时而成熟也;即《摄论》所谓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众生乐欲意趣四说之一;其惟一意义,即为便于除懈怠者障碍,而策励之而已。以上二派之外:又有一派,谓阿弥陀佛为化身,因而谓极乐为化土;即净影之慧远、三论之嘉祥等之所主张。咸谓极乐往生,胜于兜率往生;与昙鸾者流所主张者虽同;然其化身化土之说,则与之相歧也。

有主张兜率往生,以极乐往生为别时意之说者;其说本诸《摄论》,前已述之;但《摄论》之所谓成佛,乃愿行具足之谓;若不圆备,则不成佛;唯如《无量寿经》所说,愿往生极乐往报土而成佛者,非即能往生之意;乃永久之后,得往极乐之谓;唯愿无行,非可谓即能成佛;故非即时意,而乃别时意也。《摄论》引《无量寿经》而为之说曰:如《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愿取无量寿世界即生尔。”上文为佛陀扇多第一译《摄论》之文。夫引《无量寿经》解释《摄论》,自真谛之弟子智恺译《摄论》始;智恺之弟子慧光法常等,皆作《摄论疏》,述此别时意之说;皆以《观无量寿经》为《摄论》所引之《无量寿经》,以称名往生为下品往生,而谓为唯愿无行;《摄论疏》今佚;然迦才之《净土论》,则谓《阿弥陀经》说三发愿往生,为唯愿无行;《观无量寿经》说散善三福之诸行,不言无行;故不以此为别时意;恐以通论家之说为当,通论家即真谛派。然嘉祥大师对别时意之说,以《观经疏》与《观经》、《弥勒经》相比较,而说极乐往生之胜;智者大师之《净土十疑论》,说《观经》之临终称名,为猛利善行,非别时意之无行;迦才之《净土论》为十种比较劝西方往生。道绰之《安乐集》力斥别意之说;善导大师受此说,更在《观经玄义分》中,论之綦详;怀感禅师善导弟子之《释群疑论》,亦委曲说明之;元晓之《游心安乐道》所论亦同。法相宗慈恩大师之《西方要诀》,详栽此事;其劝兜率往生,虽与慈恩意见相同;但此书是伪作。前第九章所谓观无量寿佛法,为一种禅观;以观念念佛为主,庐山派之念佛,如净影、嘉祥等,皆专注于此。净影论佛身,有真身、应身二种:阿弥陀之观法,即应身观;故极乐为圣凡同居之化土。但释迦、弥陀,虽同为化身,寿有长短;弥陀为无量寿,其寿极长;所谓无量者,含有人间寿算无尽之意;此事,净影曾据《观音授记经》昙无竭译证明之。嘉祥大师亦就《观经》所说广言之:分正法佛法身、修成佛报身、应化佛应身化身三种:如曰:“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为法身观;如曰:“是心作佛。”为报身佛;但所主者,为应化佛之观;故佛土亦当为应化土。又嘉祥就弥陀分为本门、迹门二种:就本门言之,则弥陀为久远已来成佛之古佛;就迹门言之,则法藏比丘为世自在王佛;在佛陀之下,发愿修行,成此极乐之佛土;故迹门可谓为凡夫地之发愿造出者;此意谓之为报土与普通所谓报土,语同而意全异。其七宝庄严现于报土之上者,为应现而非报果;故自土体言之,应为报土;自庄严言之,应为应土;但此从迹门立论;若自本门论之;则此乃招感结果而非原因之业;其土当全为应现;故就应化土言;一方可呼为报土;他方可呼为应土矣。充量言之,极乐为应化土;于是弥陀化身极乐化土说,因之大盛;道绰禅师之《安乐集》,则对抗之,而立弥陀报身、极乐报土论;如《观音授记经》所云,决非化身化土说也。此说,善导实继承之。

善导大师,与善道大师,有谓是一人者,有谓是二人者,因有一人说二人说之争:二人说者,谓以善导名者有二人;揆厥原由,实因志磐《佛祖统记》二十七卷,有善道传;五十三卷《西游乐国》又有善导传;彭际清《净土圣贤录》卷二有善导传;卷三又有善道传;而争端生矣。《佛祖统记》谓:“善导不知何处人;唐太宗贞观年间,在道绰之九品道场,听讲《观经》,感而师之;后至长安,居光明寺,弘念佛法门,三十余年;后语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柳树,发愿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使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自绝。”又述其自行化他之盛,则曰:“三十余年,暂不睡卧,般舟行道;方等礼佛;护持戒品,纤毫无犯;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坏寺废塔,所至修营;行不共众,恐谈世事故也;长安道俗,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卷至五十万卷者;有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或得入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诸如此类,不可胜纪。”世称善导大师,盖此人也。又佛祖统记·善道传:“善道,临淄人;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观无量寿经》;乃专修十六妙观;及往庐山观慧远遗迹,后遁终南山,修般舟三昧数载;复往晋阳,从道绰禅师受《无量寿经》;化行京师,归者如市;忽感微疾,掩室怡然而寂。”世称善道为终南大师者,盖据此也。学者多谓善导、善道,既同师,又同时,实一人,非二人者,然无历史的证明,故宁谓为二人,近乎事实;盖一则为光明寺之善导,一则为终南山悟真寺之善道,固自有别;且《续藏经》中有《念佛镜》二卷,为善道、道镜二人合著;足为光明寺善导外,别有善道之证。

善导大师由柳树投地自杀事,古有二说:一即普通所传,谓为舍身往生:一则反之,以为《续高僧传》载善导弟子等由柳树投地而死事,致有善导柳树舍生之讹传;据《续高僧传》二十七卷《释会通传》末所载:“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宇,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师,惟行念佛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定生净土不?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此当是门人舍生,无关善导。又道宣律师撰《续高僧传》时,善导尚存,不应有此记载;其柳树舍身之事,当系讹传。窃思当时极重舍身之行,而赞扬备至;僧传至特设遗身一门,聚集此类之人,载入传内,借以增高善导价值;乃并弟子事迹而记之;然则善导之舍身往生,其非信史,可断言也。

证之今日净土门所言之善导,即光明寺之善导也。其书除《观无量寿经疏》(四卷)、《观念法门》(一卷)外,有《往生礼赞》(一卷)、《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此即五部九帖;或谓之五部九卷。《观无量寿经疏》为最重要,其《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各一卷,世称《四帖疏》;净土他力教法门,当以此为集大成者也。

善导流念佛门,以龙树《十住毗婆娑论》之易行品,为其根源;自世亲之《往生论》;而昙鸾之《论注》;而道绰之《安乐集》;以迄于善导诸书,益发挥光大。故欲详他力教之教义,应述以上诸书内容;又此等书可表示渐次发达之迹,各能发前人所未发;明乎此,则我国净土教之教义,乃能判别,但稍嫌烦琐耳。且就净土教考之,诸派见解各异;若欲比较评论,殊非易易;故略而不述。

要之:善导之《观经疏》,以佛对贪瞋具足之凡夫韦提希,即频婆娑罗王之妃’,阿阇世王之母;阿阇世幽闭其母韦提希,愁苦不堪,遥礼释迦而诉之,请其来临;佛果显神通,临闭室中,为说此经云,说此法门;以此法门,使末世罪恶之凡夫,顿起觉悟;以反抗“韦提希为法身菩萨”之说;斥“念佛为唯愿无行别时意之法门”说;又非单以《观经》十六观为定善;在十六观中,分前十三为定善,后三者为散善;参照第九章净影说;又就《观经》所说之净土,破应身应土之说,而为报身报土之说;皆最可注意者也。又《观经疏》之《散善义》,分念佛行者之行,为正行与杂行:正行者,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种;杂行者,乃其他一切之行,胥回向之,而为往生之资;以其类似五种正行,而非净土往生之直接行,故名杂行。又于五种正行中,分正定业与助业:正定业者,行、住、坐、卧,不论时间之久暂,一惟心称弥陀名号于口,即以称名为正定业;其他四种,皆属助业。此五种正行,出自《往生净土论》之五念门:五念门以观察门为中心;而此五正行,别加称名之一行为中心者也。夫立别时意趣论者,以三种散善中,“下品往生者,惟称佛名,亦能往生”,为惟愿无行,故以为方便。然善导之主张,反以称名为《观经》之精神所在也。

除《观经四帖疏》外,其他四部,世称《具疏》。其中《观念法门》,明修观佛、念佛、两三昧之法。余三者中,《往生礼赞》、明通常六时之行法;即昼夜各三度佛前之行法,谓之六时行法。《法事赞》、明临时之行法。《般舟赞》、明由《般舟三昧经》所行之定心别时念佛之行法;即庄严道场,自一七日至九十日,定日数念佛;即常行念佛之谓也。

善导之念佛,与唐代之法相、华严、禅宗、密教异;最初即不与上流社会接近,以博下级人民之信仰为务;故善导灭后,学者及位置高尚之僧侣,继承法统者,此宗甚少。善导之弟子怀感禅师,著《释群疑论》(七卷)、同时草堂寺之飞锡,著《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玄宗朝,庐山有承远者,居庐山西南岩石下,频教专念之道;其建弥陀寺也,不知始于何时;世称弥陀和尚者,即此人也。承远之弟子法照,代宗时为国师;宋遵式《净土略传》谓为善导再诞;法照著有《五会法事赞》(一卷)、《大圣竹林记》(一卷)。德宗贞元中,少康法师,深慕善导,弘净土之教;世称后善导;著有《二十四赞》(一卷)、《瑞应删传》(一卷)。此外憬兴,有《大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三卷)、元晓有《大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游心安乐道》(一卷)。皆唐代人物。憬兴,元晓,皆新罗人也;其《无量寿经》之解释,与净影、嘉祥之疏并称;世号《无量寿经》四大注疏。

(二)法相宗及华严宗

如上所述:念佛宗与禅宗、天台、三论诸宗,俱出自罗什系统;善导之念佛教,发源于昙鸾大师受北方罗什系影响之四论学者。昙鸾注世亲《往生论》;发端即曰:“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阿毗跋致,译不退转。以示念佛教发源于龙树菩萨,又其《赞阿弥陀佛偈》:亦广赞龙树之德曰:“我已依龙树之劝发,归入净土门,赞佛慧功德矣。”观此:则罗什系,与念佛教之关系,可以知矣。

对于罗什系而成一大教系者,则佛陀跋陀罗是也;前者名为龙树派;后即世亲派也。觉贤(佛陀跋陀罗)所译《华严经》,其影响及于中国佛教思想者实大。世之佛教学者中、研究世亲菩萨之说者,辄及于玄奘所传之阿赖耶缘起说;但世亲之著述极多;继承其说者,亦异论纷起;何人能得世亲之正意?殊难断定。所谓阿赖耶说,可信为类似世亲之正统者,实玄奘势力所致;缘以前旧译所传者,均被玄奘新译所压倒也。

世亲著书极富,我国学者对之下种种见解:如法宝《俱舍论疏》之分类是也。兹述之于下:

(一)《俱舍论》………………………………………………………依小乘经

(二)《金刚般若论》…………………………………………依《般若》诸经

(三)《唯识论摄大乘论释》…………………………………依《解深密经》

(四)《法华论》……………………………………………………依《法华经》

(五)《佛性论》………………………………………………依《如来藏经》

(六)《涅槃论》…………………………………………………依《涅槃经》

此以《涅槃论》为世亲最终之说。据净土教人所见,则谓由此以上,有《往生净土论》,为世亲尽理之说。据华严宗人所论,则以《十地论》为其至极之说。其次第载在清凉大师《华严玄谈》;兹示之于下:

又《真谛三藏传》:以《摄大乘论》,为此派最上之说。玄奘传:以《唯识论》为最上。见解纷纷,莫衷一是。其中最可注目者,在我国尽力传译世亲说之主要人物,可分三期言之:第一期,北魏之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第二期,梁之真谛梵名波罗末陀,或拘那罗他,此译亲依;第三期,唐之玄奘是也。欲知世亲教义,非探讨上列诸人之事迹不可。

自觉贤译《六十华严经》后,《华严经》之研究状况,果何如乎?北魏之三师译《十地论》时,甚属不明。仅据《高僧传》、《华严传》所得而知者,则觉贤译《华严经》时,法业充笔受之役,著《华严旨归》(二卷),已开华严流通之端;《华严传》曰:“沙门昙斌等数百人,伏膺北面,钦承雅训,大教滥觞,业之始也。”又曰:“以希声初启;未遑曲尽,但标举大致而已。”盖当时《华严》秘奥,尚未发挥尽致也。法业之有名弟子曰昙斌,曾学《十诵律》及《涅槃经》;晚年从法业受《华严》;然仍申道生顿悟渐悟之说,恐是道生一流之人;宋元徽年间,逝于庄严寺。其弟子法安,著《十地义疏》。又觉贤之弟子玄高,传受禅法;玄高有弟子名玄畅;当玄高殉魏武法难时,畅逃往南方;自五月至八月元嘉二十二年,得达扬州。是时,通达《华严》之旨,能演解《华严经》者,实自玄畅始;证诸《高僧传》而益信;《高僧传》曰:“初《华严》大部,文旨浩博;终古以来,未有宣释;畅乃竭思研寻,提章比句,传讲迄今,畅其始也。”玄畅又善《三论》,为学者所宗;殆有南方空宗之思想者也。然觉贤译《华严》时,慧观、慧严俱置身于译场;不得谓与弘布《华严》,毫无关系;慧观判佛一代之说,以《华严》为顿教,成为确论;然则流布《华严》者,专仗觉贤系中人之力,不俟言矣。觉贤入寂后六年宋元嘉十二年,求那跋陀罗抵广州亦达《华严》旨者;应丞相南谯王义宣之请,讲《华严经》;弟子法勇为传译;僧念为都讲。故《华严传》载有“讲华严数十余遍”之语,但真伪不明耳。求那跋陀罗抵扬州时,慧严、慧观受敕迎之。又翻译《六十华严》以前,《华严经》分品颇多;此等分品,当亦有研究之者,惜今不能尽悉。唯据《高僧传》所载,当《十地论》翻译以前,颇有讲解《十地》者,此所谓《十地》,或指分品之十地而言。

例如《高僧传·昙斌传》曰:“初止新安寺,讲《小品》、《十地》。”《慧亮传》曰:“讲《法华大品》、《十地》。”《僧钟传》曰:“妙善《成实》、《三论》、《涅槃》、《十地》等。”以及弘光、法安,皆达《十地》之旨;此皆宋齐时代,翻译《十地论》以前之人。《经录》则云:《十地论》之翻译,在魏永平之初;故此等诸人,当在翻译《十地论》前四五十年。法安著《十地义疏》,亦宋永明年间之人。由此观之:此等十地,恐即指《华严》分品《十住经》而言。僧慧庐山慧远弟子昙须门下传曰:“能讲《涅槃》、《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此《十住》,或系指《十地品》之异译《十住经》而言。(参照第三章图表)

更就刘虬言之:虬,南朝宋、齐间人,字灵预;宋大始中,为当阳令罢官归隐;后屡辟不就。注《法华》、《华严》;讲《涅槃》、《大品》、《小品》。齐明帝建武二年殁。虬判佛一代说教为五时曰:人天教、有相教、无相教、同归教、常住教,谓之渐教;而以《华严经》为顿教。

以上所列:悉南人也。《华严传》谓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北方有刘谦之,在五台山清凉寺,造《华严论》六百卷,以解释《华严经》。刘,阉官也;自伤刑余之人,请入五台修行佛道,诏许之。刘谦之时代,《华严传》载:“北齐太和初年,第三王子,于清凉山求文殊师利菩萨,烧身供养。其王子有阉官刘谦之,既自慨刑余,又睹王子焚躯之事,乃奏乞入山修道。”但太和为北魏孝文时年号,齐无之;故《居士传》亦云:“按北齐无太和年号,且魏、齐诸王子,尽列于史,并无焚身事;今据《内典录》削之。”后四十年,北魏沙门灵辩,亦在清凉寺造《华严论》;二年,出居玄兑山之嵩岩寺;后被孝明帝召入宫中;凡五年,得与弟子灵源完成《华严论》百卷。弟子道昶、灵源、昙现等写之,流布于世;然当时仅存于北方汾、晋之地耳。后百五六十年(唐高宗末贤首大师时),至相寺沙门道贤等,参诣清凉山之际,得之于并州童子寺,传至京师,遂行于长安学者间《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曰:“东北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一万菩萨,常住说法。”我国之清凉山,即五台山,往五台山至信祈求,即能遇文殊菩萨,向广远处前行即见;此说始自何时,不可考;后有印度人参诣五台山,愿拜文殊;相传来中国者,往往遇见之;北齐时,在此山中建伽蓝二百余处,或系此山神圣起源。但《华严》虽早译成,其与后之学者影响若何?及其说如何?今皆不能窥知矣。

自《十地论》译后,研究《华严经》乃益盛;译《十地论》者有二人:即勒那摩提、菩提流支是;佛陀扇多,亦同时从事翻译;俱以传世亲教义为主。此三人所译经典,大抵以世亲教系为最重要者;以其所传译之数计之:世亲之作,特占多数;兹列之于下:

《妙法莲华经论》一卷天亲造……………………勒那摩提译

《深密解脱经》五卷………………………………菩提流支译

《十地经论》十二卷天亲造(以下六部译者同上)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三卷同上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四卷同上

《法华经论》二卷同上

《无量寿优波提舍经论》一卷同上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三卷同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