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佛教史蒋维乔 > 第十六章 宋以后之佛教02(第2页)

第十六章 宋以后之佛教02(第2页)

洪州云居山道膺入寂于昭宗天复元年。敕谥号弘觉大师,六传而至芙蓉道楷;道楷初受诏,居东京十方净因寺,更移住天宁寺;且赐紫衣,并赐号定照禅师;道楷上表固辞,谓常发誓愿,不受利名;若自违素愿,何以教人;频谕不从。天子徽宗大怒,置之狱。时有司知楷忠诚,乃问曰:“有疾则可免罪,长老有疾乎?”楷毅然答云:“生平未尝妄语,岂敢诈疾以求侥倖:平日有疾,今实无。”遂迫令还俗,流于缁州;时大观元年事也。翌年免罪,结庵于芙蓉湖上;《续传灯录》载“数百人环绕坐卧;楷虑祸,乃日各食粥一杯;不堪者稍稍去,在者犹百许人”云。后所居之寺,敕赐华严禅寺之额入寂于徽宗重和元年。其法资有丹霞子淳入寂于宣和元年,即芙蓉卒之翌年;丹霞之下出清了真歇,谥悟空禅师、正觉,俱名匠也。正觉名声最振,居明州天童山;寂后谥宏智禅师入寂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其《从容录》(三卷)与《碧岩录》,俱为禅学者所称;盖即天童宏智之《颂古百则》,万松行秀评唱之以示众者也;万松退隐之所,榜曰容庵,故命名《从容录》云。

万松老人行秀,构万松庵于顺天府报恩寺,其后转住万寿寺、栖霞寺,晚年造从容庵,为退居之所。《从容录》因湛然居士从源之请而成。此外尚著《祖灯录》(六十二卷)、《辨宗说》(不详卷数)等书入寂于蒙古定宗二年,当南宋理宗之淳和六年。

宋季以后,曹洞大势,《五灯会元续略》载之綦详;曰:“曹洞宗至宋季尤盛于河北;所以元世祖大集沙门,惟少室裕祖,高贤鳞附,如黄钟为八十四调之首,如车毂为三十六幅所归,洵至盛矣,谁与京焉。独惜明兴以前,金辽以后,河北为战争之所;名刹兵秽,格言燹加;如洛之白马、天庆,嵩之少室、龙潭,熊耳之空相,磁之大明,泰之灵岩,燕之报恩、万寿,灯灯不绝,班班可纪,而人罕被其光。至今仅存云门、寿昌、少室三叶,颇称繁衍;但清凉已上,间有一二宗支,无从考核。”由此文观之;少室雪庭之福裕,云门之圆澄,寿昌之慧经,三派法脉后存,其所弘布,以在北方者为主。适金、辽、蒙古交侵,北方成为战场,大寺多蒙灾祸;其间有行秀等盛行法化,得法者一百二十人;此宗之行,亦云盛矣。

兹示曹洞宗略系于下:字下附黑点者,示来自日本之人。

禅之五派中,其末最盛者,临济宗也。至宋时分杨岐、黄龙二派:而杨岐宗之法孙,最为繁荣。世以此二宗加于五家,呼为五家七宗云。

临济义玄,嗣黄檗希运断际禅师之法;由南方北来,居镇州临济院,后移大名府兴化寺东堂。入寂于唐懿宗咸通八年;敕谥号慧照禅师。临济之后,经兴化存奖、南院慧颙、风穴延沼至首山省念,为汝州首山之第一世;更居汝州叶县之广教、宝应诸寺。首山嗣法中,有名者,为汝州叶县广教院之归省、潭州神鼎之洪諲、襄州谷隐山之蕴聪、汝州广慧院之元琏,及汾阳太子院之善昭等。善昭传之石霜楚圆:杨岐、黄龙,分于石霜之下。

黄龙慧南敕谥普觉禅师,入寂于神宗熙宁二年;生前法席之盛,评者以为可比马祖百丈,嗣法者颇多:《续灯录》载有八十三人;其中以宝峰克文、晦堂祖心、东林常总三人,为其法流之最广者。宝峰克文居洪州泐潭;前曾住庐山归宗寺;真净禅师,其敕赐号也入寂于徽宗崇宁元年。晦堂祖心,继慧南法席;敕赐号宝觉禅师入寂于哲宗元符三年;其法嗣有死心悟新、灵源惟清等四十余人。东林常总,居江州东林兴龙寺;嗣法达六十二人之多;开先行瑛、泐潭应乾,其显著者也。

兹就杨岐派略述之:此派在五祖山法演之下;出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佛果(克勤)三佛。三佛中,佛果克勤之法,尤为盛大;实为虎丘、径山二大系所自出。

杨岐方会入寂于仁宗庆历六年,嗣法者凡十二人;白云守端为其上首,为圆通居讷所推选,历住承天、圆通二寺;后迁法华、龙门、兴化、海会诸寺;所至归依者众,有如云集入寂于熙宁五年。蕲州五祖山之法演,嗣其法,法嗣二十余人;昭觉克勤,其一也;以原本《雪窦颂古》,加以垂示、着语、评唱,造《碧岩集》而得名。初在成都照觉寺,后会张商英无尽居士于荆南,应其请而留碧岩;复受诏移住金陵蒋山;更奉敕住元宁、万寿诸寺;建炎初,又转镇江金山;时值宋都南迁,南宋之初,高宗赐号圜悟禅师高宗绍兴五年。太平慧勤,与昭觉克勤齐名;人咸称之曰:五祖下之二勤;慧勤居舒州之大平寺;清远住舒州之龙门寺;其下有牧庵法忠;牧庵下有普庵印肃。

克勤法嗣,多至七十五人;其法流以虎丘、径山为最大;虎丘一派,分松源、破庵二流;径山一派,分灵隐、北涧二流;兹示之于下:

平江府虎丘之绍隆入寂于南宋高宗绍兴六年,其法嗣仅昙华一人;昙华有嗣法八人,卓越者,咸杰一人也。咸杰之下:自松源、破庵等出,此派渐盛;破庵之后,尤极繁荣。松源崇岳,曾住景德灵隐寺;宁宗庆元六年,上书乞退居东庵,许之。松源入寂于南宋宁宗嘉泰二年之法,当镰仓中晚之际,盛传于日本;即中国宋末元初时也。

破庵之法,传于径山师范;师范历住雪窦、育王、径山诸寺;理宗时,召至修政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著有《语录》五卷,行于世入寂于理宗淳和九年。据系谱所载,日本镰仓时代禅宗诸人,嗣径山之法者甚多。

径山宗杲,初参曹洞禅;因曹洞禅过重传授,以为禅乃佛自悟自证之法,岂别有传授者耶?于是去而之临济,承圜悟之法;在圜悟门下,最称卓越,名重一时;高宗命住育王;又受诏迁径山;孝宗时,赐号大慧禅师入寂于孝宗隆兴元年。嗣法者九十余人。《续灯录》曰:“鼎需、思岳、弥光、悟本、守净、道谦、遵璞、祖元、冲密等九人,皆契悟广大,先师而殁;其余皆道化一方,临济宗旨益振焉。”大慧之下,德光之门。分灵隐之善、北涧居简二派:出于径山智及门下之道衍,即助明成祖举兵之姚广孝也。

元以后,禅宗与喇嘛教俱盛;盖助元世祖成业之刘秉宗谥文贞,本属禅僧,故于临济宗之宏传称便焉。先是,秉忠居云中南堂寺时,适值海云印简,应世祖之召,乃随之而往;印简颇为世祖所尊信,故称为临济之中兴。武宗至大二年,敕赵孟烦撰《临济正宗碑》;其文曰:“海云大宗师简公,性与道台,心与法宜;细无不入,大无不包;住临济院,能系祖传,以正道统;佛法盖至此而中兴焉。”其推崇可谓至矣。刘秉忠乃出于印简弟子可庵朗公之门下者也。

元代破庵一派之高峰原妙,其弟子以中峰明本、正宗了义为最著;而明本尤杰出。仁宗延祐五年,礼聘之不至;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谓其院曰正宗;英宗亦敬信之;寂后七年,在文宗时,更赐谥为智觉禅师。顺宗之世,以其《语录》三十卷,加入《藏》中;更赠号普觉国师入寂于英宗至治三年;朝廷之尊崇,可谓至矣。中峰之法,在足利时代,盛传于日本。

明太祖本为禅僧,故明之佛教,大半属于禅宗;明末临济宗,据载在《会元续略》者观之,此大势可以窥知矣。《会元续略》曰:“临济宗自宋季稍盛于江南,阅元而明,人宗大匠,所在都有;而韬光敛瑞,民莫得传;惟是天童、磐山、车溪三派鼎峙,支那学者,依为出世梯航。”要之:明末清初之际,禅宗已无昔日之盛,其系统可寻者,仅天童圆悟、磬山圆修、车溪性冲等三派而已。三人俱明末人,车溪寂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天童寂于毅宗崇祯十四年;磬山与天童同门,寂于崇祯八年;其时代盖相同也。

圆悟,号密云;宜兴蒋氏子。耕樵为业;年三十,弃家事龙池传和尚。掩关千日;后过铜官山顶,忽觉情与无情,焕然顿现,觅纤毫过患不可得,遂大悟。凡六坐道场,法席最盛;临济之传,称为中兴。时天童古刹久废;悟慨然重兴之。所嘱付弟子十二人。悟有《语录》十二卷行世。

圆修,字天隐;荆溪闵氏子。依龙池剃染;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工候急切,至百余日;偶读《楞严》至佛叱阿难此非汝心处,默然有省。厥后掩关两载,终日蒲团;正在绝念忘境之际,忽闻驴鸣,豁然大悟。于万历庚申,结茅磐山,渐成大刹。门下人材之众,与圆悟相埒。

同时有憨山大师德清,受禅于云、谷法会;叹六祖大师旧址颓废,再兴之。其著述颇多;化度至盛入寂于熹宗天启三年。兹举其著述之重要者于下:

《法华经通义》七卷

《法华经击节》一卷

《圆觉经直解》二卷

《大乘起信论疏略纂要》一卷

《大乘起信论直解》二卷

《观楞迦经记》十八卷

《金刚决疑》一卷

《般若心经直说》一卷

《肇论略注》二卷

《八十八祖真影传赞》五卷

《中庸直指》一卷

《老子道德经注》二卷

《庄子内篇注》四卷

又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乃其门人据憨山手记而编辑者,此外尚有《憨山语录》(二十卷)。

明末高僧,有云栖宏;或以为属华严宗;然其一生所宏扬者,多属净土;盖宋明以后,各宗殆无不兼崇念佛也。曾至京师参遍融、笑岩二师天奇本瑞之法孙;嗣至东昌,途闻鼓声,忽然大悟。因其居杭州云栖入寂于明熹宗万历四十三年,故世称云栖大师云。其著述如下:

《楞严经摸象记》一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