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佛学研究十八篇pdf > 附录三(第5页)

附录三(第5页)

在羯若鞠阇,从毗离耶犀学毗婆沙三月。

以上留学那烂陀以前事。

在那烂陀,从本师戒贤受学凡经五岁。

在伊烂拏,从如来蜜等学毗婆沙停一年。

在南憍萨罗,学《集量论》月余。

在驮那羯磔迦,学大众都根本毗昙停数月。

在钵伐多罗,学正量部根本毗昙停二年。

在摩竭陀,从般若跋陀罗学因明两月。

在杖林山,从胜军学《唯识决择论》等首末二年。

传中所记年月之原文如上,或一一扣足计算,则总额为十五年有奇。奘师游学印十七年,虽全部分消磨在学合中,一步不旅行,尚且不敷分配,然而师东西往返两次,共费去四年之日月,传文已历历可稽,在印境内巡礼游历,凡行三万里,为时亦需两年,然则宴居学合之时间,何从得十五年之久?试更缩小范围,切实研究师初到那烂陀谒戒贤时,贤问:“在路几年?”答:“过三年,向欲四年。”则师到那烂陀在贞观五年末无疑(此据吾所考定贞观元年出游说耳,若如旧说出游在三年,则时间之不敷分配更远矣)。曲女城之会在十六年冬,又既如前述,然则自五年冬之入那烂陀,至十六年冬之会曲女城,恰满十一年。其间留学及巡礼时间,只能尽此十一年为分配。内中巡礼南东西印之时日,最少应除去两年,所余留学时间,实只九年。因此吾侪对于传文中所谓“首末二年”者,只能作“头尾两个年头”解,所谓“凡经五岁”者,只能作“经过五个年头”解,如此或勉强分配得过去(至那仆底之“十四月”,疑当作“四月”说,已详贞观四年条下)。吾之此谱,即以此义为标准,酌量分配年月,虽不能绝对正确(实不可能),或不甚相远。内学院校本所标年岁,殆稍拘文句而生龃龉也。

贞观十七年(六四三)四十八岁。曲女城会毕,戒日王复为师在钵罗耶迦开七十五日无遮大会,以饯其行。会毕,复留连十余日。春末夏初,师遂东归,在葱岭西度岁。

贞观十八年(六四四年)四十九岁。度葱岭而东,约春夏之交至于阗,上表告归。仍在于阗补钞途中所失经典,阅八月乃行。归途历程以下:

发钵罗耶伽,七日至憍赏弥。

西北行一月余,至毗罗删拏,停两月。

西北行一月余,至阇烂达,停一月。西行二十余日,至僧诃补罗。

复行山涧中二十余日,至叉尸罗,因船覆失经,补钞,停五十余日。

西北行一月余,至兰波。

正南行十五日,至伐剌拏。

又西北往阿薄健,又西北往漕矩吒,又北行五百余里,至佛栗氏萨倘那。

复经七日行雪山中,至安怛罗缚婆,即睹货罗故地,停五日。

西北下山行四百余里,至阔悉多。

西北复山行三百余里,至活国,在叶护衙停一月。

东行七百余里,经瞢健、咽摩恒罗等国,至钵创那,自此入葱岭。

东南山行五百余里,经**薄健,至屈浪拏。又东北山行五百余里,至达摩悉铁帝。

复东山行七百余里,至波谜罗川(即帕米尔)。

由川东出,登危覆雪,行五百余里,至竭盘陀,停二十余日。

北东行八百余里,出葱岭至乌铩。

北行五百余里,至佉沙。

东南行五百余里,至斫句迦。

东行八百余里,至瞿萨旦那,即于阗。

贞观十九年(六四五)五十岁。正月二十四日,师归至长安。二月谒太宗于洛阳。三月师还长安,住弘福寺,从事翻译。五月至九月译《菩萨藏经》计二卷成。七月译《佛地经》、《六门陀罗尼经》各一卷成。十月至十二月,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成。

贞观二十年(六四六)五十一岁。是年,师在弘福寺。正月至二月,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成。三月创译《瑜伽师地论》。去年,师见帝于洛阳时,奉敕作游记,本年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五十二岁。是年,师在弘福寺。是年译成《解深密经》五卷(第二译)、《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大乘五蕴论》一卷。是年(?)奉敕译《老子》为梵言。

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五十三岁。是年,师在弘福寺。五月,《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成(二十年三月创译,至是成)。六月至十二月,译《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第四译)、《摄大乘论》十卷(第二译)、《无性菩萨所释摄大乘论》十卷、《世亲菩萨所释摄大乘论》十卷、《唯识三十论》一卷、《缘起圣道经》一卷、《因明正理门论》一卷、《百法明门论》一卷。是年,太宗制《大唐三藏圣教序》,以冠新译诸经论之首。是年十月,大慈恩寺成,敕师住持,师不愿以寺务妨译业,上表力辞,不许,寺中别置弘法院,专为翻译之用。

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五十四岁。是年,师在慈恩寺。五月,太宗崩,高宗即位。先是当太宗时,常召师入宫,或陪游幸,淹旬洽月,译事不免作辍。至是“师返慈恩,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程课,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遇乙之后,方乃停笔。摄经已,复礼佛行道,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每日斋讫,黄昏二时,讲新经论,及诸州听学僧等恒来决疑请义。既知上座之任(案:谓充慈恩住持也),僧事复来咨禀,复有内使遣营功德……亦令取师进止。日夕已去,寺内弟子百余人咸请教诫,盈廊溢庑,皆酬答处分,无遗漏者。虽众务辐辏,而神气绰然,无所拥滞。……”(本书卷七页十一原文)是年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第二译)、《甚希有经》一卷(第三译)、《天请问经》一卷、《最无比经》一卷(第二译)、《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缘起圣道经》一卷(第六译)、《菩萨戒本》一卷、《羯磨文》一卷、《佛地经论》七卷、《王法正理论》一卷、《大乘掌珍论》一卷、《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胜宗十句义论》一卷。

高宗永徽元年(六五〇)五十五岁。是年,师在慈恩寺,译《说无垢称经》六卷(第七译)、《诸佛心陀罗尼经》一卷、《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第二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第三译)、《称赞佛土佛摄受经》一卷(第三译《阿弥陀经》)、《广百论本》一卷、《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本事经》七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