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小镇金融学豆瓣 > 浪没于心安之间(第3页)

浪没于心安之间(第3页)

专题4-3:

银行挤兑案例及其原理

金融学或者说经济学有件很有意思的事,明明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非要用很多计量模型表述,并将其称之为“科学化”。银行挤兑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设计了很多模型,例如戴蒙德·迪布维格挤兑模型等,运用了很多数理方法,例如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等,这些方法和模型很复杂,复杂到一看就有想睡觉的冲动。

当然,我们不会否定这些成果的科学性,只不过希望给出简单易懂的结论:为什么会产生银行挤兑?

答案很简单,也很人性化,那就是恐惧,对失去财富的恐惧。让人类把属于自己的金钱交给别人保管,这违反人类不信任他人的本性。一旦某种因素触发人类心底最柔弱的地方,人类总是相信最恐怖的结局,挤兑就会发生。

殊不知正是恐惧自身才造成了最糟糕的结局,从商业银行诞生第一天起这种魔咒就如影随形,从英格兰银行到美国第一银行、第二银行,从清末的中国通商银行到北洋年间的中交两行,强者都是从梦魇中走出来的。

相比复杂的经济学模型,真实案例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加刺目。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银行挤兑吧,真实的历史远比故事精彩。

金融挤兑案例可以上溯到北宋年间的交子,票号、钱庄都发生过挤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红顶商人胡雪岩“阜康钱庄”挤兑案,至于商业银行挤兑第一案则是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国通商银行发生的事情。

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现代意义的华资商业银行,创建者为盛宣怀,总部设在上海,即通商银行沪行。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通商银行和汇丰关系密切,通商银行制度比照汇丰银行,各级管理者多为英国人,两家银行业务往来密切。

光绪二十九年春二月四日,黄浦江畔的通商银行沪行开门营业,一切如常。上午早些时候,一位钱庄的客户来兑换一张5元(5块银圆,大清银币)的银行券,可当班的洋经理和伙计都认为这是一张假币。

在没有出现中央银行的时代,各家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银行券,商业银行经常突破储备多发银行券。无论是否增发,维持银行券流通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不能出现假币,否则经营将无以为继。

这位洋当班不太通情理,清末银行和钱庄同属银钱业,大家往来很多,一般都会给对方容错的面子。出现假币的事很重要,应该谋定而后动,洋当班却直接把钱庄的人扭送到租界巡捕房。清晨正是钱庄和银行之间业务往来最多的时间,洋当班招呼巡捕在营业大厅下手抓人,整个过程被其他几家钱庄的伙计看了个正着,于是……

在银行和钱庄的竞争中,钱庄本就处于弱势,需要借助银行才能放款,看到通商银行出现了假币,幸灾乐祸的心情是难免的。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有电话),谣言满天飞,不知怎么就传出了这样的话:通商银行假币泛滥,一旦收到假币再去兑换,通商银行即扭送官府。

通商银行出现假币,如果钱庄都不能分辨,普通人又凭什么辨别真假?如此,谁会收兑通商银行银行券?果不其然,下午的时候,沪上十几家钱庄相约,不再收通商银行发行的银行券。

如此一来通商银行的银行券在市场上可接受程度便大打折扣,原本人们可以去通商银行营业点去兑换,但大家同一时间去取钱,所谓的挤兑就产生了。

市场历来都洞若观火,也能抓住一切盈利机会。有人担心去通商银行取不到钱,有人不想去裹乱凑热闹,必然就有人钻这个空子。二月四日下午,市面上出现了九折收兑通商银行银行券的生意,第二天折扣降到了七五折。通商银行官督商办,背景很硬,他们对投机分子从来是看不上眼的,对这些消息选择了熟视无睹……

二月五日一开门,通商银行沪行就遭到了挤兑,大批人群聚集在门口要求将银行券兑换成金银。在挤兑的人群中绝大部分都是通商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也有个别人拿着5元、10元的假钞来兑换。这次通商银行的处置有了进步:还是拒不兑付,但也说让来人等甄别之后再行兑付。

一种合理推测是部分持票人可能也是受害者,不一定知道手中拿的是假币,兑付不到银圆当然会和银行方面发生冲突。于是,通商银行再出臭棋,请巡捕房抓走了很多人。

通商银行沪行实力雄厚,又是总行所在地,断不至于一天挤兑也顶不下来。然而,通商银行的强硬态度使得人们信心尽失,加之巡捕的出现,就更让人怀疑通商银行已经无法兑付现银,只是凭着背景强行弹压。

结果可想而知,无论封建权力有多大,都挡不住人们对财富的渴望,何况这些财富本来就属于自己。

一夜之间通商银行不能兑付的事就传遍了黄浦江两岸,二月六日,通商银行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所有人都向里挤,希望能取回自己的钱。面对这种场面,巡捕赶到也无法控制局面了,加之有人故意捣乱,失窃、挤伤、走失孩子的事情纷纷上演,简直就是一场城市骚乱。

就在通商银行沪行岌岌可危的时候,盛氏家族拿出了自己的魄力,出资110万银圆,再向汇丰银行借款70万银圆,这些现金全部运抵沪行。于是,我们看到了小镇南记银行发生的那些事——在柜台上堆满银圆,又故意摔开箱子让人们看到整箱的银圆。甚至为了避免争吵,即使假币只要面值不大通商银行也照样兑付。

更重要的是,通商银行付出了极大成本,请汇丰银行协同兑付通商银行银行券。也就是说,除了通商银行的营业网点,通商银行银行券还可以在汇丰银行兑换成真金白银。汇丰银行大家都知道,在清末民初是信誉最高的银行之一。

处置银行挤兑必须快刀斩乱麻,以最快的速度给市场以信心。当时处置通商银行挤兑就是这样,100多年前,以上这些事情是在二月六日一天之内完成的!果不其然,到了下午下班的时候,通商银行门口已经没有几个赶来兑付存款的人。

所有人都以为事端得到平息的时候……二月七日一上班,一个日本人就来到汇丰银行沪行,要求兑换4000元通商银行银行券。这4000元银行券全部是假币,此人大概认为汇丰银行不是发行,很容易骗过去。

汇丰的伙计一眼就识别出来这些全部是假币,但与通商银行不同,汇丰银行并没有叫巡捕把人抓走。而是一面通知巡捕房,一面兑付了部分假钞,然后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你拿的钱太多,一时没有这么多现金,下午再来!

汇丰银行的市场信誉做出此举并没有引起什么不妥,再说,大额取现就算在今天也得预约。实际上,这个日本人走后巡捕始终跟踪其后,顺藤摸瓜找到了他们的老巢,只用了两天时间,造假者和挤兑始作俑者就被一网打尽。

据当时《申报》报道,假钞是六个日本印刷工人在大阪制作,共30万,后运达中国天津和上海。最终,六个制作假钞的日本人被引渡回日本本土受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