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香事别录(上)
(事有不附品不分类者于香为别录焉)
香尉
汉雍仲子进南海香物,拜涪阳【涪阳:二本皆作雒阳。今据《述异录》、《太平广记》改为涪阳。也有一些文献作“洛阳”。】尉,人谓之香尉。(《述异记》)
[1]涪阳:二本皆作雒阳。今据《述异录》、《太平广记》改为涪阳。也有一些文献作“洛阳”。
含嚼荷香
昭帝【昭帝:指汉昭帝(前94—前74),原名刘弗陵,即位后以难避讳的缘故更名刘弗。在位十三年,因病驾崩,年仅二十一岁。】始元【始元:三本皆作元始,误。始元,汉昭帝年号(前86—前80)。按,元始为汉平帝刘衎的年号(公元前1年—公元6年)。】元年,穿淋池【淋池:汉池名。汉昭帝所凿。《三辅黄图·四·池沼》:“昭帝元始元年,穿淋池,广千步。池南起桂台以望远。东引太液之水。池中植分枝荷。”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附近。】,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盖【骈盖:两马共驾一车的车盖。】,日照则叶低荫根茎,若葵之卫足【典故出《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晋·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葵能卫足”原指葵草之叶可以为根须蔽阳,春秋时,孔子借以衬托鲍庄子不善于自我保护。】,名“低光荷”。实如玄珠【玄珠:黑色明珠。】,可以饰佩。芬馥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人肌理。宫人贵之,每游宴出入必皆含嚼。(《拾遗记》)
[2]昭帝:指汉昭帝(前94—前74),原名刘弗陵,即位后以难避讳的缘故更名刘弗。在位十三年,因病驾崩,年仅二十一岁。
[3]始元:三本皆作元始,误。始元,汉昭帝年号(前86—前80)。按,元始为汉平帝刘衎的年号(公元前1年—公元6年)。
[4]淋池:汉池名。汉昭帝所凿。《三辅黄图·四·池沼》:“昭帝元始元年,穿淋池,广千步。池南起桂台以望远。东引太液之水。池中植分枝荷。”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附近。
[5]骈盖:两马共驾一车的车盖。
[6]典故出《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晋·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葵能卫足”原指葵草之叶可以为根须蔽阳,春秋时,孔子借以衬托鲍庄子不善于自我保护。
[7]玄珠:黑色明珠。
含异香行
石季伦使数十艳姬各含异香而行,笑语之际,则口气从风而飏。(同上)
好香四种
秦嘉【秦嘉:字士会,陇西(治今甘肃通渭)人。东汉诗人。桓帝时为郡上计吏,离开家乡陇西远赴洛阳,和妻子徐淑互以诗文赠答,诗文皆传世。本文中故事见于诗第三首,徐淑亦答诗一首以白心迹。按,此中故事来源可参看敦煌写本秦嘉《重报妻书》和妻子徐淑的《又报嘉书》。】贻妻好香四种,洎【洎:及。】宝钗、素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明镜。云:明镜可以鉴形,宝钗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素琴可以娱耳。妻答云:素琴之作当须君归,明镜之鉴当待君还,未睹光仪【光仪:光彩的仪容。这里是称您(丈夫)的尊颜。】则宝钗不列也,未侍帷帐【帷帐:帷幕床帐。侍帷帐指同床共枕。】则芳香不发也。(《书记洞筌》【《书记洞筌》:应作《书记洞诠》,一百六十卷。唐之前的书牍总集。明·梅鼎祚编,内容丰富庞杂。秦嘉故事最早应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卷一。往还书较完整的传本,则见于唐初欧阳询所编《艺文类聚》卷三十二的征引。】)
[8]秦嘉:字士会,陇西(治今甘肃通渭)人。东汉诗人。桓帝时为郡上计吏,离开家乡陇西远赴洛阳,和妻子徐淑互以诗文赠答,诗文皆传世。本文中故事见于诗第三首,徐淑亦答诗一首以白心迹。按,此中故事来源可参看敦煌写本秦嘉《重报妻书》和妻子徐淑的《又报嘉书》。
[9]洎:及。
[10]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光仪:光彩的仪容。这里是称您(丈夫)的尊颜。
[12]帷帐:帷幕床帐。侍帷帐指同床共枕。
[13]《书记洞筌》:应作《书记洞诠》,一百六十卷。唐之前的书牍总集。明·梅鼎祚编,内容丰富庞杂。秦嘉故事最早应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卷一。往还书较完整的传本,则见于唐初欧阳询所编《艺文类聚》卷三十二的征引。
芳尘
石虎于大武殿前造楼高四十丈。以珠为帘,五色玉为佩,每风至即惊触,似音乐高空中,过者皆仰视爱之。又屑诸异香如粉,撒楼上,风吹四散,谓之芳尘。(《独异记》【《独异记》:亦称《独异志》,唐笔记,十卷,李伉(一作李冗、一作李元,今据《新唐书》、《宋史·艺文志》为李伉,曾任明州刺史)撰。内容大多为神怪异闻之类。】)
[14]《独异记》:亦称《独异志》,唐笔记,十卷,李伉(一作李冗、一作李元,今据《新唐书》、《宋史·艺文志》为李伉,曾任明州刺史)撰。内容大多为神怪异闻之类。
逆风香
竺法深【竺法深:应为竺法琛(286—374),《世说新语》作“竺法深”,东晋僧人。又称竺道潜。琅琊(山东临沂)人,俗姓王。字法琛。丞相王敦之弟,善解玄义,为东晋王臣所重。立本无异宗义,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孙兴公【孙兴公:东晋名士孙绰(314—371),字兴公,中都(今山西平遥)人,为廷尉卿,领著作,善书博学。】共听北来道人与支道林【支道林:支遁(314—366),东晋学僧。陈留(河南开封)人,或谓河东林虑(河南彰德)人,俗姓关,字道林,后从师改姓,世称支道人、支道林。善讲般若,为名士所激赏。立即色本空宗义,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瓦官寺【瓦官寺:一作瓦棺寺,佛教著名讲寺。东晋兴宁二年(364)建。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秦淮河畔凤凰台西花露岗上。】讲《小品》【《小品》:《小品般若波罗密经》,即八千颂般若,当时的译本有:(一)《道行般若经》,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二)《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吴支谦译。】,北道屡设问疑,林辩答俱爽,北道每屈【屈:屈服,词穷。】。孙问深公:“上人当是逆风家,何以都不言?”深笑而不答。林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风?”深夷然【夷然:鄙视貌。】不屑。【按,后面评论文字不见于《世说新语》,未知出处,或为作者评论。】波利质国多香树【波利质国多香树:“波利质多”乃香树名,非是“波利质国”之多香树,此处为误。参见前“波利质多天树”条。】,其香逆风而闻。今反之云:白旃檀非不香,岂能逆风?言深非不能难之,正不必难也【按,当时人有“浅人见林公,罕见深公”的说法。后来逆风家借指赞誉德才超卓的人,谓其名声逆风远播。】。(《世说新语》)
[15]竺法深:应为竺法琛(286—374),《世说新语》作“竺法深”,东晋僧人。又称竺道潜。琅琊(山东临沂)人,俗姓王。字法琛。丞相王敦之弟,善解玄义,为东晋王臣所重。立本无异宗义,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
[16]孙兴公:东晋名士孙绰(314—371),字兴公,中都(今山西平遥)人,为廷尉卿,领著作,善书博学。
[17]支道林:支遁(314—366),东晋学僧。陈留(河南开封)人,或谓河东林虑(河南彰德)人,俗姓关,字道林,后从师改姓,世称支道人、支道林。善讲般若,为名士所激赏。立即色本空宗义,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
[18]瓦官寺:一作瓦棺寺,佛教著名讲寺。东晋兴宁二年(364)建。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秦淮河畔凤凰台西花露岗上。
[19]《小品》:《小品般若波罗密经》,即八千颂般若,当时的译本有:(一)《道行般若经》,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二)《大明度无极经》,六卷,吴支谦译。
[20]屈:屈服,词穷。
[21]夷然:鄙视貌。
[22]按,后面评论文字不见于《世说新语》,未知出处,或为作者评论。
[23]波利质国多香树:“波利质多”乃香树名,非是“波利质国”之多香树,此处为误。参见前“波利质多天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