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第一杯茶叫什么 > 大暑(第2页)

大暑(第2页)

大热的天,成都的素奕来济南,带来了去年寒露她在武夷山亲手做的一款特殊的茶。这款茶,是她采摘悟源涧、马头岩等处的肉桂、铁罗汉等品种茶青,特别采用了萎凋、手工摇青、手工揉捻、蒸汽杀青、焙火等工艺制成的。她说,她是完全是根据上师的要求去制作的,整个制程涵盖了六大茶类的主要技法。她做这款茶时,我恰好在武夷问茶,虽然没能目睹到她做茶的全过程,但从她疲惫消瘦的神色里,我能猜出做茶熬夜的辛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算是沉浸于茶,爱茶的一种境界。

她的茶,只有她最懂。懂得茶的心思,知己知彼,才能泡出茶的神韵。她用随身带来的扫云白瓷斗笠碗,用冰水碗泡她的神秘茶。浸泡半个小时后,用银匙分茶,汤色金黄,清爽甘甜,微微有花香盈口。这盏名副其实的“冰红茶”,是暑热里的一剂清凉。随后她又改用沸水碗泡,汤色橙红油亮,花果香渐渐地释放出来,茶汤里确实有红茶的甘醇,乌龙茶的芬芳。

素奕问我如何评价这款茶,我说:“这茶的发酵程度,介于乌龙茶和红茶之间,很像台湾的东方美人。但茶很主观,自己喜欢就好。自己用心做的茶,只要随心适口,享受了其中的过程,便是苦中作乐,乐在其中了。”做茶的真正乐趣,是品啜甜美,是分享愉悦,也是“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瑞士语言学家巴利说过:“人生像一杯茶,若一饮而尽,会提早见到杯底。”所以,茶需要沉静下来慢慢品,参不透的人生,才会蕴藉有味。

黄昏的一场雨,让天气变得凉爽了。送走素奕,我回到书房,继续读《金刚经》。天青蚰耳香炉内,焚瑜伽行者香,青烟散尽,心意清凉。古人在大暑有“烧伏香”的习俗,大概是为了燥湿驱邪,芳香化浊。

读经毕,我从差旅的行囊中,找到一小包遗忘已久的西湖龙井,色转橙黄,豆花香犹存。取小朱泥壶瀹泡,较春末时更为水滑甘甜,火气褪尽,香已入水。泡茶需要用心,泡茶可让人沉静下来,也可沉静下来再去泡茶。比如焚焚香,读读经,插枝花。把心沉于水中,茶里便有了自己的气息和味道。

一款靠近传统的好茶,无论怎样泡都会好喝。水温高点,香气容易激发出来,滋味浓厚。水温低了,茶的苦涩度容易遮掩住,汤薄香柔。出汤快慢的把控中,各自有了各自的滋味和气韵。

如果陷于刻意作秀的程式化泡茶,泡出的茶汤,缺少了心灵的体贴和关照,水与香的分离,使滋味里欠缺了层次和厚度。过于讲究茶的泡法,无非是挖空心思,去粉饰掩盖茶的缺陷。这种执着的沉重,使茶少了散淡的逸趣。清清爽爽一盏茶,乐乐呵呵每一天,人生如茶,苦短味长,包容了茶的优点与缺点,就是包容了氤氲于茶中的自我。

一款好茶,如正在泡的西湖龙井,工艺因循传统,高温杀青辉锅,虽常温存放数月,颜色由糙米黄色转为深黄微褐,然而茶汤中的青气全无,底蕴更加绵长,香愈沉而味益厚。如是一款低温杀青的绿茶,当仅供观赏的嫩绿随时光黯然,茶汤里便会滋生出一种难以下咽的青草味道,甚或有杂味出现。传统的高温杀青,扬清激浊,使茶青在高温中脱胎换骨,耐得住岁月的砥砺陈化而不移其节。

夏季人体是外热内寒,因此,饮茶宜生普、绿茶为主,兼以温性茶辅佐,不致饮茶过于寒凉而伤阳气。若久居空调之室,人体外寒里寒,饮茶宜熟普、红茶为主,禁忌寒凉。

除了茶,大暑时,民间还有把姜切成薄片,扔到屋顶上“晒伏姜”的习惯。老人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我也常对朋友讲:“晒太阳,是穷人最好的钙片,多食姜,是夏季最佳的补药。”

·瀹饮千家寨古茶

云南九甲乡的罗兄,寄来千家寨的千年古树散茶,茶香透纸,蜜香暗绕,让我拿着纸袋嗅了许久。

品如此凝聚原始山野之气的茶,应该像古代文士那样,结庐在山林幽壑,汲清泉,拾松针,煮茶于茅舍檐下,耳闻流水清音,目送流霞眉月。可惜我不是文人,只能在茶斋,选一个轻阴微雨的午后,与两三朋友共品。

雨停了下来,大禹兄来喝茶,带来了十余枝新鲜的莲蓬,清馨的荷香,弥散茶室。他很会挑选莲蓬,选择青翠且细嫩小巧的半成熟莲蓬,风干后要文气些,让人惺惺相惜。他又告诉我,风干莲蓬时,要把莲蓬的杆绑在一起,莲蓬的头要垂直向下,悬挂在通风阴凉的环境里,这样立冬后莲蓬就能干透。插瓶清供在书房、茶室,有枯荷听雨的况味。

淡淡的荷香氛围里,我和大禹兄瀹泡千家寨的千年古树散茶。茗倾素纸,条索肥壮淡紫。细嗅干茶,山野花香袭人,直抵内心。

瀹泡这样的茶,需要屏心静气,缓缓注水,水流脉脉,滋润着茶芽。汤色令人惊喜,金黄油亮,香漫茶室。入口花蜜香,有胶质的粘稠感。那种悠然沁脾的啜苦清甜,只可意会,无以言表。

静享一盏好茶,常常让我忽略了光阴的蹉跎。这款茶,二十水里茶气劲道,花香、果香跌宕起伏,层次丰富井然,然而汤色、甜韵、香气并未有多少衰减。饮毕,齿颊生香,喉韵彰显,胸背额头微汗濡濡,愉悦畅然。

千年的朝岚暮雨,秋月春花,早已浸透了茶树叶片的脉络。因此这泡茶里,能感受到内质的丰富,滋味的平和。茶气沉静充盈,如静水流深,却又波澜不惊。

古树茶沉稳耐泡,不事张扬,像一个胸中有万千丘壑的智者,经历过风霜雨雪的洗礼,耐得住岁月的沉淀,滋味平衡,回甘持久。古树茶靠自己发达的根系,从山野的更深处汲取营养。但当茶树的根系开始衰老,它的生命便到达了终点,像一个气血孱弱的老人,到了古稀之年。茶树与人一样,也是人老脚先老,因此,当过了它生命旺盛的青壮年,茶树的生命品质就会开始下降,并非是树龄越大,品质越好。

普洱茶存在的误区,还远不止这些。那些口感刺激、棱角分明的茶,很少会是真正的古树茶。真正的古树茶,气息沉稳,香甜过喉,汤厚耐泡,花香蜜香浓郁。绵绵的生津,在不易察觉的涩味中酝酿;悠长的甘甜,从苦中慢慢回味出来。

如果一款普洱生茶,干茶有轻微的火香,入口清甜,不苦不涩,汤色青绿,这样的茶可能是高温提香,也可能是烘青的绿茶做法。当一款茶失去了后期转化必需的活性,等茶的火味褪去,就会原形毕露。因此当下好喝的普洱生茶,不见得是一款合格的好茶。普洱茶的魅力,在于它能穿越时空,历久弥香,在不确定中,让人对美好充满期待。后期转化出的滋味和香气,在时空的变幻中,说得清却又说不准,让人多了探寻的惊喜,有了玩味的内涵。

晚上,我用青瓷盖碗,瀹泡八十年代7542青饼、九九易昌普洱生饼,发现两款茶的转化均好,特征近似。色红澄明,水厚滑,有胶质的汤感,入口果香浓郁,花香窜鼻,喉韵深长。茶气刚猛,三杯下肚,有明显的汗感。

凡仓储良好的老茶,三水后,其存储特征,如轻微的环境味道或仓味消失后,无论是嗅闻汤香,还是岀汤后嗅闻空杯,匀杯底部、茶汤、叶底,均应带有愉快鲜活的花香、果香、陈木香等。果香越是浓郁绵长,茶质越是上乘。十数水后,茶汤稠厚不减,等苦涩消散,汤水会越来越甜。一款健康的普洱茶,不应有类似阴雨潮湿天气里的土墙皮霉味、明显的异味、樟脑球味等等。面对混乱的老茶市场,尽量不贪不念,不明白的,不要随便去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