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短史记慈禧 > 一枚谎言在五十年后爆雷(第2页)

一枚谎言在五十年后爆雷(第2页)

在帷幄觐见时,他们单膝下跪,而当周遭之人九次叩头时,他们则九次俯首向地(常人在跪一膝时,很难俯首触地并叩头),其间并随众人起立两次;在澹泊敬诚殿贺寿时,则改以屈膝并深鞠躬之礼替代单膝下跪,但仍与九叩首的众人一样,共行礼九次。④

对乾隆而言,这是一种变了形的“三跪九叩”;对马戛尔尼来说,这是一种变了形的“脱帽鞠躬”。双方都能勉强接受,但双方也都不太开心。乾隆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面子,但这面子打了折扣,并不十全十美。于是,“西洋人用布扎腿,跪拜不便”这个谎言,便成了掩盖折扣最好的说辞;有了这层掩盖,清廷就可以在官方文件中堂堂正正写入“行礼如仪”四个字。

嘉庆时代,“用布扎腿,跪拜不便”再次发挥了它的功效。

1816年,英国派了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在跪拜问题上,使团只愿“脱帽三次,鞠躬九次”,引起了嘉庆皇帝的极大不满。双方重演了一番乾隆时代的斗争,最后嘉庆决定放宽标准,只要形式能挂靠上三跪九叩之礼,“起跪之间稍觉生疏”也无所谓;但双方最终仍不欢而散。事后,嘉庆将过错推给了负责接待的官员,又向做过广东巡抚的孙玉庭询问英国人的真实情形。孙玉庭告诉皇帝:

臣我在广东巡抚任上时,有答赏给该夷国国王的东西,所以把该国一个叫司当冬(注:即斯当东)的使臣召唤了来。差役把他领进大堂后,他就摘下帽子“弓身俯伏”。……他进来的时候,臣我就看到他“两腿裤袜绷紧直立而不能曲”,他的“俯伏”,就是洋人的脱帽点头之礼。这次到京城来的使臣也是这个司当冬。他之前在广东很恭敬,不至于到了京城就桀骜不驯。⑤

孙玉庭带来的信息,给嘉庆皇帝找回了面子。自此之后,洋人“用布扎腿,跪拜不便”这一谎言,便成了清朝官场与知识界一个无人敢于说破的基本常识。

在1840年,这个谎言终于爆雷了。不但叶钟进、汪仲洋这些知识分子掉进了坑里,林则徐、裕谦、邓廷桢这些处理中英冲突的一线官员,也被这个谎言所俘虏,深信英军“浑身裹缠,腰腿僵硬”,倒下就起不来,上了岸就没有战斗力。

尽管无法量化,但该谎言对清廷的战事造成了巨大伤害,是毋庸置疑的。

尤为可笑的是,裕谦还以该谎言为依据,与主和者在朝堂上展开了战斗。英军与清廷关系缓和南撤时,曾向山东巡抚托浑布递交文书,请求提供淡水与食物。托浑布满足了英军的要求,然后在给朝廷的汇报奏折中说“夷人欢呼罗拜”,感谢天朝的恩德。这本是一种习惯性的夸大其词,却被裕谦抓到了把柄。他上奏弹劾主和的琦善怯弱避战,同时把支持琦善的托浑布也扯了进来。奏折中说:

这些英夷“腰劲腿直”,无法下跪,见到自家的国王也没有叩拜之礼。嘉庆年间英夷入京,就是因为无法跪拜,然后被驱逐回国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明证”。所以,托浑布说“夷人欢呼罗拜”是在撒谎。这些无法下跪之人,岂有在攻陷城池大肆猖獗之后,在山东向犒劳他们的军队跪拜的道理?⑥

这场以谎言攻击谎言的战斗,虽然当事人相当认真,其实半点价值也无。

再后来,这枚已然爆雷的谎言,在民间演变成了洋人的膝盖骨比中国人少一块。

参考资料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245。

②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128-129、374。

④黄一农。印象与真相——清朝中英两国的觐礼之争[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7,(1)。

⑤孙玉庭。寄圃老人自记年谱[M]。古本A清道光间刻本。

⑥梁廷柟。夷氛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5。

另本书还参考有:

王戎笙。马嘎尔尼“谢恩信”和“跪拜如仪”质疑[J]。明清论丛第9辑,2009。

王开玺。清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一部从高傲到屈辱的外交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