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回砲应用之前,中国史书中从未有主要依靠抛石机攻城成功的战例。故回回砲一经使用,就引起南宋方面的注意,宋末学者郑思肖在《心史》一书中说:“其回回砲法,本出回回国,甚猛于常砲。至大之木,就地立陷,砲石大数尺,坠地陷入三四尺。”⑦
按照他的说法,回回砲比宋军使用的抛石机威力大得多,能将直径1米左右的巨石,打入地下1米多深。这种说法可能有不小的夸张,但足见宋人对回回砲的惊惧。
宋军后来也曾仿制回回砲,但为时已晚,回天无力。
关于回回砲的威力,直到明朝还有流传。明人丘濬说,元军自从有了回回砲,“用以攻城,城无不破;用以击舟,舟无不沉”。但丘濬误以为回回砲与唐代李光弼使用的巨砲是一种东西,是中原的东西“流入西番”,让回回人学了去。
其实,到了明代,战场上已较多使用火器,无论是传统的抛石机,还是引进的回回砲,都已落伍。清人编的《明史》里,说回回砲“造法不传”。
三、有关抛石机的思考
按照一些研究者的说法,抛石机最早由中国发明,然后传往周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阿拉伯国家的相关技术,也是在与唐军作战中取得,并将其带往欧洲。⑧
这一观点或有许多可商榷之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确实是世界上较早使用抛石机的国家。
如此,就有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古代中国人对抛石机技术的革新?
原因可能是很复杂的。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两点:
(1)抛石机制造等军事技术,被历代政府视为机密。前文说到,明人丘濬十分看重回回砲。他曾建议皇帝,让民间献出图纸,以后“有私藏者、制者罪之”(私自收藏图纸或制造,都要问罪),即使是边关将领,也是“非警急不许辄造”(没有敌人进犯,不得擅自制造)。丘濬说,他这是借鉴宋徽宗的执政经验——宋徽宗曾禁止民间学习或制造神臂弓。⑨由于存在此种严格的保密措施,自秦汉至唐宋,中国的古代典籍,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掌握抛石机技术的工匠的名字(前文提及的唐军将领王去荣,是擅长操作抛石机,并非制造抛石机的工匠);而回回砲的制造者,却明确载入了史册,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
(2)如一些论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古代科技,存在着一种重技术轻原理的趋向。具体到抛石机的问题上,古人利用已有技术,总结经验,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抛石机。但要突破技术局限,显著增大抛石机的抛射力量,首要之务,其实是理解抛石机的运作原理——但这方面的史料极少。⑩
不止是抛石机的研制,小孔成像、磁针指南等,也同样存在着重技术(发现)轻原理的趋向——自墨子到沈括,小孔成像这一现象,长期处于重复发现的状态,墨子曾经发现过的,沈括、陆游们于千年之后,还在重新发现。
至于为何会有这种趋向,那是另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了。
参考资料
①王荣。我国原始的炮兵武器[J]。文物,1960,(4)。
②钟少异。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上古至五代[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490-491。
③赵铁寒。火药的发明[M]。南京:正中书局,1978:55-60。
④张剑兵。中国古代抛石机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⑤王兆春。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宋元明清[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34。
⑥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⑦马建春。大食·西域与古代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87-398。
⑧吉辰。隋唐时期的抛石机:形制、性能、实战与传播[A]。唐史论丛第22辑,[C]。西安:三秦出版社,2016。
⑨丘濬。大学衍义补(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311。
⑩桑花恒。《武经总要·守城》之抛石机研究[D]。昆明:广西民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