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短史记 谌旭彬 > 中国人平均寿命的变迁(第1页)

中国人平均寿命的变迁(第1页)

中国人平均寿命的变迁

先说说皇帝的平均寿命。

皇帝以“万岁”自诩,但自秦汉至明清,生卒年可考的“万岁”有200多位,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大约39岁。

当然,皇帝群体的平均寿命,远不足以代表其所处时代的民众平均寿命。

一者,皇帝拥有最顶级的衣食住行;二者,有一些皇帝在政治斗争中死于非命,有一些皇帝吞吃丹药自取灭亡;三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皇帝平均寿命”的统计,与“平均寿命”这个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

今人使用的“平均寿命”概念,完整的说法是“平均预期寿命”,即某个年龄段的人,平均还可以继续生存多少年。如果表述中没有特别点出具体年龄段,则“平均寿命”一词,通常是指出生不足一岁的婴儿,平均还可以继续生存多少年。

在古代,影响“平均寿命”的核心因素,不是人的寿命上限,而是寿命下限,也就是婴儿死亡率(一岁以下每千名活产婴儿的死亡人数)与儿童夭折率。无论中外,古代的婴儿死亡率与儿童夭折率,始终是非常高的。

反观“皇帝平均寿命”,指的是皇帝们平均能活到多少岁。它的计算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被统计者至少活到了登基;没活到登基,做不成皇帝,也就不会被统计进来。鲜少有人一出生就登基,所以“皇帝平均寿命”基本上不受婴儿死亡率的影响;也不是所有皇帝都是在儿童期登基,所以儿童夭折率对“皇帝平均寿命”的影响也有限。于是,“皇帝平均寿命”往往要高于他所处时代的“平均寿命”——这种“高寿”,主要是统计差异造成的,不代表皇帝拥有的医疗资源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

据《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一书的测算,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人口平均寿命(即出生不足一岁的婴儿平均可以继续存活多久),如下表所示(单位岁):

再说民国时期中国人的平均寿命。

1949年之前,中国从未统计过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部分学者依据有限的地区人口调查资料,计算过中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学者哈利·赛福特(HarryE。Seifert)在1933年的统计。他的结论是:民国男性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是34。85岁;女性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是34。63岁。该结论后来被简化为“民国时期中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引用与传播。①

不过,赛福特的结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他使用的材料局限于1929-1931年,材料调查的对象全部是农民,没有城市人口(赛福特在论文标题中已指出此点);他的计算方法,也与后来联合国编制的“发展中国家模型生命表”存在很大差异。有当代学者利用相同的材料,改采联合国的方法重新计算,得出的结论是:男性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33。38岁,女性33。13岁,男女合计33。30岁。这个结论,比赛福特的少了1。5岁左右。②

除了赛福特的统计,还有三份与“民国人均寿命”相关的统计资料,可供参考。

第一份,出自学者薛仲三(按时间顺序)。1935年,薛利用南京居民的生命统计资料,计算得出南京市的人均寿命,男性为39。80岁,女性为38。22岁。薛统计的是城市人口,可以补充赛福特的不足。③

第二份,出自广西省政府的调查。自1937年起,广西在全省实行“生命统计报告制度”,积累了连续四年的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广西学者利用这批资料,以“蒋庆琅法”计算,得出一个结论:1937-1938年,广西男性的平均寿命是41。18岁,女性43。30岁;1940年,广西男性的平均寿命是41。48岁,女性42。66岁。④

第三份,出自陈达领导的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1940-1944年,该所根据云南呈贡县的人口死亡统计资料,制成了多种寿命表。其结论是:若将霍乱(当时呈贡县霍乱大流行)死亡人数计算在内,当地男性的平均寿命是32。8岁,女性34。2岁,男女合计32。8岁;若不计算霍乱死亡人数,则当地男性的平均寿命是33。8岁,女性38。0岁,男女合计36。0岁。⑤

当代学者利用相同的资料,改采联合国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包括霍乱死亡人口,男女合计,当地人的平均寿命是37。17岁;不包括霍乱死亡人口,男女合计是40。04岁。比陈达当年的结论高出了4-5岁。

由以上四份资料,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民国时期,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约为40岁左右——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结论并不等同于“大部分人活不到40岁”。道理很简单,民国时期的婴儿死亡率,也就是1岁以下每千名活产婴儿的死亡人数,仍高达170‰-200‰(江阴县农村甚至高达239‰),每一千名活婴,有170-200名不到一岁就去世了。在统计上,每一名婴儿去世,至少需要两名成年人活到60岁,才能补足40岁的“平均寿命”。

从清代的大约33岁,到民国的大约40岁,中国人“平均寿命”的这种变化,究其实质,乃是“人类平均寿命第一次飞跃”的余绪。

所谓“人类寿命第一次飞跃”,指的是1796年英国人琴纳(EdwardJenner)发明牛痘预防天花之法后,儿童死亡率(非“婴儿死亡率”)大减,人类平均寿命提升到了40岁以上——牛痘法在欧洲推广初期,曾引起相当大的忧虑和争议,数学家丹尼尔·贝努利(DanielBernoulli)利用刚刚问世不久的概率统计,得出了牛痘法至少能延长人类平均寿命三年的结论。

在英国,牛痘法得到了国王乔治三世的支持,1799的疫情调查显示,因为接种牛痘,英国因天花而死亡的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二。大略同期,奥地利、波兰、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俄国,乃至拿破仑控制下正与英国处于敌对关系的法国,都从英国顺利引进了牛痘法。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最先下令,全面强制俄国民众接种牛痘。1840年,英国国会也通过了立法,为所有英国民众免费提供牛痘接种,并禁止使用已然落后的人痘技术——这种技术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琴纳也很希望牛痘法能够尽快传入中国,欧洲人受过人痘法的恩惠,他希望更有效、更安全的牛痘法,可以成为对中国人的一种回馈。而且他认为,既然中国人能发明并接受人痘法,那也一定可以很顺利地全面接受牛痘法。

牛痘法传入中国,是在琴纳发明牛痘法后的第九个年头,也就是1805年。这次传入,与西班牙政府的“海外殖民地牛痘接种行动”有直接关系。这场行动由西班牙国王的宫廷御医巴尔密斯(FranciscoJavierdeBalmis)负责执行,他率船队先去了美洲,返程时又去了菲律宾,顺道将牛痘接种技术带到了澳门。广东南海人邱熺,成了最早接种牛痘、并致力于传播牛痘法的中国人。琴纳的愿望得到了部分实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