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短史记 谌旭彬 > 太后一顿饭小民六年粮(第2页)

太后一顿饭小民六年粮(第2页)

这样的排场,远远超出了同时代底层民众的想象。大约70年后,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高层在永安封王,清廷方面刺探到的情报是:“伪官虽贵为王侯,并无常俸,惟食肉有制,伪天王日给肉十斤,以次递减,至总制半斤,以下无与焉。”

这些底层出身的造反者,显然没有见识过紫禁城内肉食者们的排场。所以他们给自己制定的最高吃肉标准,只是可怜的每天10斤——当然,这种“可怜”,也只是相对紫禁城而言。太平天国“总制”之下的监军,大体相当于清朝的七品知县,这些人已经分不到肉吃,更底层的士兵与平民,其境况可想而知,“三月不知肉味”是寻常事。

进入晚清,在慈禧的躬亲示范下,清朝宫廷的饮食排场未减反增。据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一书披露,慈禧的“每日分例”如下:

每日用盘肉五十斤(即猪肘子)、猪一口、羊一只、鸡鸭二只。新细米二升、黄老米(即紫米)五合、江米三升、粳米面三斤、白面十五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蜂蜜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干枣十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二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清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秋季,要备茄子二十个、黄瓜二十条。⑤

这一“分例”自然也只是一个最低供应标准,慈禧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时给自己加料。以果品一项为例,按照“分例”,慈禧每天的供应标准是“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干枣十两”,但实际供应情况,往往是该标准的十倍、百倍。据档案记载,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九日至三月二十八日,长春宫的太监共给慈禧传用了如下果品:

平均下来,慈禧每天的果品供应是:25个苹果、3。7斤片枣、2。5斤山里红,1斤桃仁、红黑枣各1。7两,栗子3。3两,核桃13。3个。这么多果品,慈禧自然是吃不完的,剩下的或赐给身边的宫女太监,或直接就浪费掉了。

光绪元年的慈禧,相对而言还处在“比较节俭”的人生阶段。越往后,她的权柄越稳固,奢靡也就越严重。光绪二十三年的一张清单显示,慈禧与光绪皇帝、隆裕皇后等人,在鲜果方面的消耗如下:

苹果158320个、秋梨111750个、棠梨77300个、红肖梨53295个、柿子2275个、文官果2400个、石榴310个、甜桃4344。5筐、酸桃302。5筐、樱桃429筐、李子920筐、杏694筐、沙果491筐、槟子770筐、葡萄16385斤、鲜山楂16663斤。⑥

15。8万余个苹果,11万余个秋梨,7。7万余个棠梨,5。3万个红肖梨,4000多筐甜桃,300多筐酸桃,400多筐樱桃……自太后而下至最低级的妃嫔常在,无论怎么吃,也吃不完十分之一。吃不完的部分哪里去了?自然是小部分赏赐左右,大部分浪费掉了——这张清单还记录了部分干果消耗,“核桃、栗子、红枣、黑枣、白果、榛子、晒山梨、英俄瓣共计2356石7斗7升5合7勺”,但它并不完整,该年宫中还消耗了大量的柑橘、龙眼、荔枝、西瓜等,这些并未出现在清单当中。

按乾隆时代的旧例,太后每日的膳食费是六十两白银(皇帝每日是五十两白银),慈禧所耗,自然早已超过了六十两。光绪二十五年,湖北的平均米价是2。14两每石,清代1石约为150斤(不同算法得出的结论不同,上至180斤,下至120斤,笔者取常用的150斤),六十两白银大约可以购到4200斤大米。制度规定,慈禧每天吃两顿正餐,加不定次数的点心。按她每顿饭耗银30两计算,这笔钱可以购买2100斤大米。一个普通的晚清成年人,每天大约吃1斤大米,一年要吃365斤(事实上绝大部分晚清民众达不到这个标准)。也就是说,慈禧最低标准的一顿饭,大约是晚清成年小民的六年口粮。

这种奢靡,养活了许多以腐败划扣为生的官员。在宫中做过太监的信修明如此感慨道:“皇上和太后仅一个人,何以食用如此巨量的物品。殊不知仰食于皇家的人,还要超过这个数目很多倍。仅以鸡蛋一项而论,原来额数是每月二十个,而买办处每日交进的必须是五百个,其他可想而知了。”

慈禧的“每日分例”里有“鸡蛋二十个”,本已远远超出了她的日常所需。负责采办的机构每日里实际采办的却是500个。剩余的480个鸡蛋哪里去了?信修明说:“为皇上和太后买办的食用之物,过一处扣一处,始能食到主人之口,然而主人岂能不知道吗?”慈禧和皇帝当然是知道的,但他们并不在乎,因为这是一种“帝德深如海”,是帝王应有的排场和风度。这种“帝德”到了最末端,就是晚清京城中流行的“折罗菜饭”:“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外有一批小贩,专包宫中折罗菜饭,十个大钱,就能令人饱餐一顿。”

据信修明说,最盛时,京城中每天约有1万家、共计5万人等着买宫中剩下来的折罗。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绪、慈禧相继宾天,这五万多人也一时间没了饭吃。

溥仪时代,清廷虽已风雨飘摇,饮食上的奢靡却并无改观。据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自述,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自己“按例也有三十种上下”,这些菜肴除了摆排场,并无任何用处,因为“从光绪起,皇帝并不靠这些早已过了火候的东西充饥”,溥仪自己真正吃的,是太后、太妃们小灶上烹调的食物。据档案记载,宣统二年九月份,溥仪、隆裕太后及四位妃子六口人,按分例“共吃猪肉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斤”,此外另有添菜,包括:31844斤肉、814斤猪油、4786只鸡鸭……共计用银14794两。

也就是说,1910年9月份,紫禁城里的六位“主子”,吃掉浪费掉了差不多50000斤肉。

参考资料

①王树卿。清代宫中膳食[A]。王树卿,李鹏年。清宫史事[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237-238。

②林永匡。清代宫廷文化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125。

③④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五)[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75。

⑤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129。

⑥魏开肇。五园三山[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0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