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短史记 谌旭彬 > 超级英雄包青天怎样炼成(第2页)

超级英雄包青天怎样炼成(第2页)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包拯地位高、人脉广、节操好,死后不久即有很大名气。学者杨国谊校注《包拯集》时发现,在包拯现存的187篇文章中,批评了宰相宋庠等61名当朝人物,其中不包括他的任何一名高官同年。事实上,包拯和比他地位更高的同年,如文彦博、韩琦、吴奎等,关系极为紧密。在这些同年的帮助下,包拯26年间升官25次,官至三司使、枢密副使,离宰相之位只差半步。换言之,包拯是一个“会做官”的人。④

“会做官”的包拯,在个人操守上也很能得到时人的认可。吴奎撰写的墓志铭中,称包拯为“劲正之臣”,说他“峻节高志”,刚正不阿。司马光也说,包拯“为人刚严,不可干以私,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南宋人刘克庄称赞包拯是当代的汲黯,“世但仰其大节”,即世人都仰慕他的节操。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只有那些个人节操无懈可击、又颇具盛名之人,才有成为“青天”的可能。

其次,成熟的公案小说在宋代出现,包拯适逢其时,成了创作者首选的塑造对象。

以官员破案为核心的公案小说,在宋代正式成为一种文学类型。宋人选取人物原型,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同代以刚直闻名朝野的名臣包拯。比如,南宋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案》说:“那包爷自小聪明正直,做知县时,便能剖人间暧昧之情,断天下狐疑之狱。”其实,南宋人是见不到包拯“做知县”决狱断案的资料的,话本里的故事全部出自虚构。

元杂剧中,包拯断案的故事更多,留存下来的有十几个。这些杂剧情节,几乎全部出自虚构,而且已将包拯神话为“日断阳夜断阴”的非凡人。如《包待制智赚生金阁》说:“千难万难得见南衙包待制,你本是上天一座杀人星。除了日间剖断阳间事,到得晚间还要断阴灵。”如前文所述,史料中的包拯为官严酷,剧中“杀人星”三个字,倒也不算冤枉他。⑥

第三,包拯成为尽人皆知的“明星清官”,是明清公案小说勃兴的结果。

胡适认为,包拯是历史上“三个有福之人”之一(另两个是黄帝和周公)。他说,“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最后都“堆在一两个人身上”,于是有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包龙图”,一个所谓的“箭垛式人物”。

各种破案故事,被集体一股脑堆积给包拯,是明代发生的事情。其中,仅《百家公案》与《龙图公案》两书,就收录了包拯审理的100多个虚构的案件。在处理这些案件时,包拯不再像宋元话本、杂剧中那样动辄杀人,其文学形象,也与历史形象逐渐脱离,变得温情起来。

这一时期,包拯开始被全方位神化。比如,小说《包待制出身源流》中,包拯出生时,就很不平凡,“面生三角”。入京赶考时,他成了城隍口中的“上界文曲星来东京求官”(历史上的包拯并不擅长诗文,算不上“文曲星”);在宋仁宗的梦里,他是未来的国家栋梁,然后果然高中状元(历史上的包拯只是中了进士,并非状元);当官后,他常常依赖“神力”处理案件,包括冤魂经常托梦提示线索、亲赴“阴间”调查案情……⑦

到了清代,因文字狱兴盛,包拯这种“绝对正确”“绝对安全”的历史人物,遂再次成了民间演义小说创作者争相附会的对象。在《万花楼演义》《三侠五义》等小说中,“包龙图”变得更加神通广大,不但出生时把他父亲吓了个半死(他父亲梦见包拯“头生双角,青面红发,巨口獠牙,左手拿一银锭,右手执一朱笔,跳舞着奔落前来”),做官后还相继得到了阴阳镜、古今盆、游仙枕三件法宝。在这些小说中,包拯不再是地方官,不再整日忙于为民破案,他成了深度参与国事、对抗奸臣的朝中重臣。

至此,包拯终于摆脱了史料的束缚,走入民间,成了中国的超级英雄——“包青天”。

参考资料

①张国华。包拯身前身后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329-338。

②窦仪等。宋刑统[M]。北京:中华书局,1984:422。

③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8344-8345。

④杨高凡。包拯及其与同年关系论略——兼论包拯稳立宋仁宗朝之原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⑤包拯。包拯集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9:308。

⑥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2:120-139、163。

⑦曹一凡。明清公案小说中的包公形象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