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房子一般分成三个部分,中间部分最窄,由成对的小鳞片排列组成,和人类屋顶上的瓦片一样。小鳞片的边缘悬空,微微张开的缝隙是螳螂宝宝孵化出来时的出口。这里一共有两个出口,螳螂宝宝们会有一半选择从右边的出口出来,还有一半从左边的出口出来。[9]
一般雌螳螂建房子的时候正好也是它产卵的季节。这时,雌螳螂的身体里会排泄出一种黏性物质,像毛毛虫吐出的丝一样。这些物质一遇到空气就会变成泡沫,几分钟之后,泡沫会变凝固。雌螳螂就是在这些泡沫中产卵的。它产一层卵,就盖上一层泡沫。这样的房子能装下几百个螳螂宝宝,而且十分结实。野外的螳螂巢穴基本上没有遮蔽物,这些泡沫还能起到被子的作用,保证不让寒风透进去。
雌螳螂要花费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造房子,而且它们在造房子的时候从来不休息。当房子建好以后,螳螂妈妈们会头也不回地离开,就算螳螂宝宝们被其他昆虫吃掉,它们也一点儿都不在乎。从这一点看,它们还真是狠心呢。
六月中旬左右,天气渐渐暖和了,小螳螂们陆陆续续被孵出来。螳螂幼虫的身体是黄色的,长着一个又大又肥的脑袋,还有一对大的像灯泡似的眼睛。[10]小螳螂们一个个努力挣扎出包裹着它们的外壳,迎接生命的开始。
不过它们没有母亲的保护,根本不知道这世界的凶险。蚂蚁们早就发现它们了,因此一直在旁边等着它们。这里有几百只小螳螂,但是大部分的小螳螂刚刚破壳出来都会被蚂蚁和其他昆虫吃掉。只有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小螳螂才会继续它们的人生,慢慢变得强壮,能保护自己。同时,也慢慢变成妈妈的样子,成为冷静的斗士。
阅读赏析
螳螂好战的脾气、勇猛的性格和强大的武器让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为了表现他们在战争中的威风一面,作者在本篇中使用了大量的动作和神态描写,重现“将军”们的高光时刻。
我们知道,人物的行动是其感情的外化,是受他的性格和思想制约的,对人物动作的呈现也是对其心理活动的呈现。成功的动作描写,需要生动展现角色行动过程的同时,映照他的身份、地位,体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有时还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神态描写则相对集中在角色的面部,主要指角色的脸部表情,它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表情的变化。在描写人物时,我们可以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使用,从而达到以动衬静、以静写动的效果。
阅读延伸
1。从文中找出一处写螳螂战斗过程的段落,分析其使用了哪些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螳螂的房子?尝试总结并列举出来。
3。分析文章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侧面描写作者借助村民的视角观察螳螂巢穴。侧面描写往往作为正面描写的补充存在,能够提供正面描写涉及不到的信息,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更加立体和完整地表现目标角色。
[2]拟人蝗虫的出场气势汹汹,颇有些骄傲的神态,“格斗术”“PK”都是将蝗虫拟人化。
[3]对比、细节描写螳螂的淡定和蝗虫的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显出螳螂作为常胜将军信心满满的状态。通过介绍螳螂的武器以及如何使用它们,作者让读者也理解并相信了螳螂确实可以成为昆虫界的“常胜将军”。
[4]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通过写螳螂的眼睛,表现其在战斗中勇武的状态,两只高举的前脚也表明它已经为战斗做好了准备。细节描写通常是为了刻画角色服务的,作者对螳螂战斗中诸多细节的展示,都是为了证明它是名格斗赛开始了,两个对手站在擂台中央,螳螂的眼睛闪闪发光,充满杀机,两只前脚高高地举在胸前,随时准备比赛。
[5]比喻、神态描写面对劲敌的螳螂显然受到刺激,变得更加勇敢和专注起来。将螳螂的翅膀比作船帆,生动呈现了螳螂在此情景下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更凶狠的预备状态则显示出螳螂遇强更强的勇猛。
[6]承上启下结束了对螳螂捕猎的观察,作者将继续研究螳螂的消化能力。这一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文章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7]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当两只“常胜将军”见面,势均力敌的战斗就开始了。作者通过对两只螳螂战斗过程展开详细的记述,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8]细节描写螳螂的房子虽然因位置的变化有不同的形状,却有相对一致的规格和颜色,此处作者仅用几笔便交代了螳螂房子的普遍特征。
[9]细节描写作者结合细致入微的观察向读者还原出螳螂房子的本来面貌,细节描写的选择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鳞片状的构造体现了螳螂房子的精巧,也印证了前文“螳螂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的说法。
[10]外貌描写、夸张螳螂幼虫的眼睛巨大,以至于作者用灯泡来形容它们。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进而增强了表达效果,也使得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