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昆虫记的细节 > 第四章 爱排队走路的小家伙(第3页)

第四章 爱排队走路的小家伙(第3页)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经验来看,松毛虫的这个局部鼓泡应该是它的感知器官。当它想要了解一些情况时,就把器官调动起来。不需要的时候,就让它安安静静地待着。不过如果鼓泡真的是感知器官,那它能感知些什么呢?

寒冷的冬季,其他动物或昆虫都藏在地下冬眠看不到影子了。只有松毛虫依旧很活跃。它们白天晒太阳,晚上吃好吃的,回到家后修整一会儿帐篷,然后休息。生活作息特别规律。

不过那是天气好的时候,如果刮大风或者下大雨大雪了,就几乎看不到松毛虫的踪影了。我观察了它们好几次,每次都是这样的结果。那么问题来了,莫非它们能提前感知天气情况?所以出现极端天气的时候,它们就安心地躲在帐篷里睡大觉,天气好的时候才出来玩吗?[17]

有一天,几个朋友来我家说想和我一起欣赏松毛虫。我们九点钟来到松树下,却一只松毛虫都没有看到。按理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时候松毛虫依旧很活跃,昨天和前天晚上这个时间我还看到很多松毛虫玩耍呢。我们决定等一会儿,说不定它们有什么事情耽搁了。

我们从九点钟等到了十点、十一点,一直到深夜,一只松毛虫的影子都没看到。朋友们特别失望地离开了,但是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第二天早晨我被淅淅的雨声吵醒了,看了报纸说这雨昨天夜里就开始下了。于是我眼前一亮,莫非我的猜想是对的!

随后,我开始关注天气预报,每当预报说有冷空气或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我就跑出去看,果然一只松毛虫都看不见。看来,松毛虫的这项本领肯定和那些能随意凸起或凹下去的局部鼓泡有关了。切口张开,鼓泡凸出来感受空气,并把收集到的空气放在气孔里进行检验,要是气压升高就证明天气好,要是气压降低则说明会有极端天气出现。[18]松毛虫的这项本领可挺有意思,人类要是看着它们判断天气变化,出门再也不怕碰上下雨不带伞的情况了。哈哈。

松毛虫这种预知天气的本能,我觉得和它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和其他昆虫相比,松毛虫是熬夜高手。它们头部的两侧虽然有五个视点,但对它们晚上看东西一点儿帮助都没有。它们的嗅觉也不敏锐,更不能用嗅觉来辨别方向。对松毛虫来说最重要的是触觉,所以它们用吐丝的方式给自己做记号。可是,遇上不好的天气,它们的触觉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所以,能够预知天气,对它们来说太重要了,这可是它们的保命符。

阅读赏析

在本篇中,作者详细记录了松毛虫孵化、繁育、迁徙、安居的全过程,极尽真实生动的文字背后是作者长年累月的观察积累。为了观察松毛虫的成长,法布尔从八月记录到一月,为了研究松毛虫“排队走路”的现象,又付出了一连数日的等待。可以想见,在《昆虫记》这样一部数百万字的生物学巨著背后又有多少辛劳和汗水。

本篇文章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松毛虫的习性和特征,与此同时,作者善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在陈述松毛虫行为现象的同时,从“虫性”思考“人性”,引导读者在昆虫的世界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和社会生活准则,而这也使得《昆虫记》超越了一般的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成为兼具科学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巨著。

阅读延伸

1。本篇中主要写了松毛虫的哪些特点?

2。作者在写松毛虫时运用大量的拟人手法,赋予松毛虫以“人格”,试着归纳作者笔下松毛虫的“性特征格”。

3。作者是怎样观察和研究松毛虫的,从作者的科学研究中给了你哪些启示?

[1]拟人作者赋予松毛虫人类的性格和情绪,仿佛它们的到来和破坏就是任性为之。在作者的笔下,松毛虫横冲直撞的形象从开篇便建立了起来。

[2]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松毛虫们完全没有客气,而是心安理得地在作者家门口安顿下来,作者用寥寥数语便将松毛虫们得意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细节描写、比喻作者用数字精确记录了松毛虫卵的大小,给读者直观的感受,又将虫卵比作手电筒,将鳞片比作瓦片,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4]比喻将虫卵比作“白色的小珐琅珠”,用鲜活生动的笔法写明虫卵的颜色和大小。

[5]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者在描写昆虫生活习性的同时,也记录了自己与昆虫的互动和观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表达了他对万物生灵的热爱。动作和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两种描写方式,可以使表达更生动、文章更充实。

[6]设问设问是为了强调文章的某部分内容,先行提出问题,再给出解答。设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可以起到突出中心、明确主题的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此处作者的设问,一方面启发读者思考,同时突出了后文“更大、更结实的帐篷”。

[7]比喻、细节描写作者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松毛虫蜕变的过程形象地记录下来。运用比喻等修辞格,可以增强细节描写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8]心理描写作者发挥想象力,从松毛虫的视角表达了为了度过严寒积极搭建帐篷的乐观心情,让读者理解了松毛虫辛苦搭建帐篷的原因,也把自己对生活的深厚感情包容其中。

[9]拟人拟人句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也能更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处作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合理地对松毛虫“待客”的过程进行人格化的联想,拉近了读者和松毛虫之间的距离,便于读者理解,也表达了作者对昆虫们的喜爱。

[10]设问作者再次自问自答,让读者理解松毛虫互帮互助的重要性。这一段是典型的议论段落,不同于前文的描写和抒情段落,此处的设问起到了“说理”的作用,作者将对人类社会的见解融入昆虫界,也通过分析昆虫行为对人类社会进行反思。

[11]拟人把松毛虫的出行比作人类的团建旅游,呼应了前文中松毛虫团结互助、集体行动的特征。

[12]设问设问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形式,此处作者三问不答,目的是让读者主动思考,调动读者的兴趣,让读者通过阅读、联想和思考找到答案。

[13]时间顺序为使文章逻辑顺畅,描写通常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此处作者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真实准确地再现了作者进行科学观察的全过程,循序渐进、便于理解。

[14]心理描写作者在记录松毛虫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感受、猜想和心情融入其中,通过心理描写,我们能看到作者作为一名科学家对待研究的认真态度,也能感受到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15]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在描写人物时,往往需要把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这里作者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的方式,选择两只松毛虫为典型,写出了想要冒险的它们跃跃欲试的状态。

[16]细节描写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作者对松毛虫的观察已经从八月到了一月,可见长年累月的细致观察对于写出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多么重要。

[17]设问关于松毛虫能否预知天气的问题,作者并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再次进行设问,读者便怀着好奇心自然而然地阅读下去了。

[18]前后呼应作者在前两段中提出松毛虫是否能预知天气的问题,经过观察,作者在此处给出了答案。通过一问一答的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和内容更加完整,也加深了读者对叙述内容的印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