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郑国东迁】
“郑伯克段于*”前传,可能比《芈月传》更精彩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局部)
大家都知道“郑伯克段于*”的故事,这是《春秋左传》中记录的第一件大事,后来也被《古文观止》编为文选的首篇,可见这段史实在春秋历史上之重要。不过,这件事发生在前722年,距离西周灭亡已经过了近五十年。而郑庄公从击败共叔段开始,就迅速成了打败中原无敌手的春秋小霸。那么,郑国在“郑伯克段于*”之前,经历了怎么样的历史,才能取得这样卓越的成就呢?
隐没在史书中的宫斗剧
根据《左传》《史记》,郑武公十年(前761)娶申国公主武姜,生子寤生与叔段。因为寤生是难产出生,而叔段是顺产出生,所以武姜喜爱叔段,讨厌寤生。二十七年(前744)武公病重,武姜请求改立叔段为继承人,武公不答应。当年武公去世,寤生即位,是为庄公。
这个时候,武姜继续开展她的宫斗事业了,清华简《郑武夫人语孺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史料。
武姜对郑庄公说:“你父亲在位的时候,遇到国家有大事,一定会和下属商量。当年你父亲陷于大难之中,在卫国居住过三年,连国家也不能回。如果不是这些好下属,三年没有领导人的国家,不就早乱成一片散沙了吗?
“你父亲不管在卫还是在郑,国家不都是靠他们谋划的吗?现在你爹去世了,你也不需要参政,就让大夫们治国吧!你母亲我就管理好后宫,朝堂之内的事不会过问。我不会因为娘家人影响他们执政,你也不要因为宠臣干扰他们办事吧!
“你就好好向大夫们学习吧!如果这三年他们干得好,你就得到一大波良臣足以御敌,能做一个好国君;如果干得不好,那时他们的罪过就昭告天下。你也别怕,还可以向先君在天之灵祷告,来保佑国家啊!”
武姜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表面来看,是希望儿子和卿大夫共同治国,而且还保证自己绝不干政。然而,如果郑庄公真的不加强君权,武姜自然就可以趁机在幕后搞事,为小儿子段攫取更多的政治资源。
年仅十四岁的庄公无法拒绝母亲,只能答应这无理请求,把政事全部交给大臣。很快一年过去了,庄公未对国事作出任何指示。大臣边父对庄公说:“君上您什么事都不发言,让我们几个小臣为国做事,我们真是诚惶诚恐!这样下去,不会让我们既为罪臣,又有辱先君吗?我们都只是先君提拔辅佐您的人啊!”
庄公回答道:“不是这样啊!你们都是先君认可的人,先君知道你们没有二心,所以才肯把国家交付给你们。如果不是这样,谁能让先君在大难中振兴?现在虽然你们都表示希望我有所作为,也许我能尽力而为吧!但不是还要为先君守丧吗?”
庄公的意思很明显,寡人还是得遵从母意,这接盘侠你们就继续做着吧!庄公对权力表现得极度平静,让武姜松了口气,之后就是《左传》的记载。段的欲望在武姜的催化下不断膨胀,最终举起反兄长的大旗,但被早有准备的庄公击败。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了庄公的父亲武公竟然在卫国居住过三年。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史记·郑世家》虽然为我们叙述了郑庄公即位前的历史,但内容非常简单。故我们结合其他史料及前人考证,来重新讲述郑国早期的历史。
郑国分封之谜
根据《郑世家》的记载,郑国的开国国君是周厉王的幼子友,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王子友被封于郑地建国,也就是郑桓公;三十三年后,周幽王将王叔郑桓公任命为司徒,河洛之间百姓非常爱戴思念他;又过了一年,因为周幽王宠爱褒姒,国家日益衰弱,不少诸侯纷纷背叛周王。此时,郑桓公也询问太史伯说:“我要怎么样才能死里逃生呢?”
太史伯说:“只有洛水以东、黄河以南才能定居啊!”郑桓公又问:“为什么呢?”太史伯说:“因为那里靠近虢国和郐国,这两国国君贪婪好利,容易分割土地给您,您要住那边的话,百姓们都会支持您的!”
郑桓公问:“我想到南边的长江流域住,如何呢?”太史伯说:“楚国的祖先祝融是高辛氏火正,但后代却一直不兴旺,周室衰弱后楚国一定兴盛!”郑桓公又问:“那么西方如何呢?”太史伯说:“也不行,那里的百姓贪婪好利,难以久居啊。”
桓公接着问:“如果周王室衰弱,那么哪些国家会兴盛呢?”太史伯说:“大概是齐、秦、晋、楚四国吧!齐国是姜姓伯夷后代,曾辅佐尧掌管礼仪;秦国是嬴姓伯益的后代,曾辅佐舜收服部落;楚国祖先也有功业;周成王把唐国封给叔虞,那里是表里山河之地,他的晋国一定也能兴盛的。”
桓公听完,决定将郑国迁徙到洛水东部,而虢、郐两国果然献出十个城邑,于是郑国东迁;但是两年后发生了那场有名的战争,周幽王和郑桓公都在骊山之下被杀死。
郑桓公去世后,即位的是儿子郑武公,之后就有了前文的故事。
可见,《郑世家》的这段早期郑国史,其实主要只写一件事,就是郑桓公与太史伯关于“虢郐寄孥”的对话,而这段史料出自太史公对《国语·郑语》的简化,省略的内容主要有楚国的先君世系和褒姒的离奇身世。
《郑语》另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在于,它认为郑国东迁的地盘是从虢、郐等十国处夺来的(《郑世家》改为虢、郐的十邑),但在西周末年,诸侯国还只是一个个城邑,即使在中原地区仍然地广人稀;到春秋末年,郑、宋两国之间还有六块隙地。
一般认为,虢国在河南荥阳,郐国在河南新密,与郑国东迁所在的新郑有一定距离。那么,郑桓公根本不需要“虢郐寄孥”,因为东方的郑国并非是东迁所建,而可能在西周末年就已经分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