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物里的早期中国阅读 > 29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孙膑庞涓(第2页)

29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孙膑庞涓(第2页)

《田敬仲完世家》在这里存在严重的史实错误。

首先,这三个故事很明显出自同一个模板,因为相国邹忌再三坚持不救,如此冥顽不化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所以这里其实只有一个真实故事,那就是《田敬仲完世家》取材于《齐策一》的故事。因为邹忌、田臣思(田忌)都活跃在齐威王时期,相关史实比较丰富,毋庸置疑。即便如此,《史记》的年份也是错误的,此年是齐威王四年,而非二十六年。

回到齐威王四年(前353年),赵国向齐国求救的同时,也派大臣麛皮去向楚国求助。楚相昭奚恤也与邹忌一样,建议不救,想让其两败俱伤;而大臣景舍则认为,赵国已显露灭亡的征兆,不如少派些部队作为援军,这样一来让赵国有信心,才能与魏国拼得两败俱伤。楚宣王批准了景舍的计划,让昭奚恤对麛皮承诺相救。麛皮回赵国复命。

与此同时,齐威王暗中策反宋、卫。宋、卫一看魏国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宋国景敾、卫国公孙仓撤离邯郸,反攻魏国襄陵。

接着就是银雀山汉简《擒庞涓》的剧情了。魏惠王派庞涓带兵八万驻扎在茬丘,齐军无论救卫或者救赵,都免不了与魏军主力争锋。而孙膑则出乎所有人意料,怂恿田忌进攻战略要地平陵,又派了两个不懂军事的大夫,攻城大败而归。

这样一来,庞涓果然误判田忌不懂军事,结果孙膑又用轻车勾引庞涓回救,再用小部队示弱让庞涓轻敌。庞涓急行追逐,没想到中了孙膑的圈套。两军在桂陵相遇,庞涓寡不敌众,被田忌擒获。

中间应该还有一段《孙子吴起世家》的情节。孙膑劝田忌说:“想要解开乱结就不要硬扯,想要解救斗殴的人就不要胡打。要压制住他们的要害,让他们自行解开。如今魏赵两国互相攻打,国外的部队精疲力竭,国内的部队老弱残败,不如率领军队火速进攻大梁,让魏国放弃赵国回军援救。这样既解除了赵国之围,又让魏国自行挫败。”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这就是所谓“围魏救赵”的谋略。

马陵之战:围魏救韩,孙膑再战

桂陵之战魏军的失败讯息,很快到达魏惠王处,此时楚将景舍正进攻魏国南境。魏惠王没有多理会,坚持在前352年攻克了邯郸,同时又联合韩国在襄陵击败了齐、宋、卫。可见,桂陵之战惨败并没有伤到魏国元气。反而齐国要请景舍出面讲和,释放庞涓;而魏国也逼迫赵国结盟。这样一来,魏惠王仍然还维持了最强者的身份。秦孝公趁魏惠王忙于中原,掠夺了不少地盘。接下来,魏惠王就准备图谋秦国了。

秦孝公接受商鞅的建议,游说魏惠王于前344年召开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之会,公开称王。魏惠王称王,进一步暴露席卷天下的野心,结果只有宋、卫、邹、鲁等小国国君与秦公子少官参与捧场,不要说齐、楚、赵三大国,就连盟友韩昭侯都与他离心了。魏惠王实际上在本年才真正称王,不过史书中将此前的魏国国君也一并以王相称了。

魏惠王一看,除了秦国没别的大国支持,怒火中烧。他先是废黜卫成侯,让看起来更顺眼的卫子南劲取代,是为卫平侯。到前342年,魏惠王又派穰疵攻韩,韩昭侯向齐威王求救。这时候齐国庙堂又产生争议。

据上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王二年时讨论救韩,邹忌主张不救、田忌主张救、孙膑主张缓救,结果在马陵大败魏军杀庞涓;但根据《战国策·齐策一》,则是张丐主张救、田忌主张缓救。《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年份也有错误,当是齐威王十五年。

这个点子应该来自孙膑策划,而齐威王果然再次批准,于是令田忌、田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伐魏救韩。前341年,魏惠王派太子申、庞涓为将,带兵十万。据《孙子吴起列传》,齐魏两军一接触,齐军立即后撤。

孙膑采用“减灶诱敌”的招数,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量,三天从十万减少到五万,再减少到两万。庞涓一看乐了,齐军还没打就吓跑了?于是以轻骑追逐齐军直到马陵。当时天黑路窄,魏军不知不觉进入齐军包围圈。

庞涓见到一棵树被削了块皮,上面隐约有字。走上前拿着火把照耀,见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字,大惊。此时,齐军的一万名弓箭手出现,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不愿再次被孙膑擒获,长叹道:“遂成竖子之名!”自杀而死。

齐军乘胜追击,大破魏军,俘虏太子申。此战之后,魏国终于元气大伤,无法维持超级大国局面,战国七雄进入相对平衡的状态,齐、秦、燕、韩、赵也纷纷称王,孙膑由此名声大振,但随着田忌被邹忌排挤,孙膑也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可以发现,如果桂陵之战叫“围魏救赵”的话,那么“马陵之战”不妨叫“围魏救韩”。两者战略、战术都颇为相似:都起因于魏国攻打某国,而齐国经过类似的辩论后,由田忌统帅援救,孙膑又以同样的轻敌之计两次击败庞涓。

但问题是,庞涓会这么容易两次上同样的当吗?《孙子吴起列传》中庞涓之死是否像是戏剧?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的“擒庞涓”究竟是死擒还是生擒?马陵之战的剧情是否很大程度移植于桂陵之战?

首先,桂陵之战中孙膑“禽(擒)庞涓”来自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的记载,有学者为了调和《孙膑兵法》与《史记》,说庞涓被擒获后又释放了回去,不过“擒”往往也可以表示为死擒。如《吕氏春秋》说“纣为禽”,《史记·苏秦张仪列传》说越王勾践“禽夫差”,《白起列传》说白起“禽马服子(赵括)”;而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孙膑也自称“取庞涓而禽太子申”,《孟子·梁惠王上》魏惠王就说自己“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可见,“禽”在《孙膑兵法》中极大可能就是“死擒”的意思,如果断定庞涓确实是在桂陵之战中战死,这当然比同样两次栽倒在孙膑脚下更合逻辑。那么,到底是《孙膑兵法》错了呢,还是《史记》的《魏世家》《孙子吴起列传》同时错了呢?因为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与《史记》都是西汉史书,从成书时代来看难分高下,所以要求助于战国历史最可信的一部史书——古本《竹书纪年》。

根据《孙子吴起列传》,马陵之战发生在桂陵之战后十三年;根据《魏世家》,桂陵之战发生在魏惠王十八年,马陵之战发生在三十年,这里就存在了矛盾。而根据《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马陵之战也有两个版本,一说是魏惠王二十七年十二月,一说是魏惠王二十八年,可能存在时间的延续,但却证明《史记》两说均误。更为关键的是,在《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的三个版本中,马陵之战的主将居然都是田朌,而不是田忌!

可见,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当为两次战争,这个没有疑问;不过重点在于,古本《竹书纪年》明确马陵之战的主帅实际上是田朌,那么田忌和孙膑又该往哪里搁呢?《田敬仲完世家》倒是有一点线索,说桂陵之战后田忌就被邹忌排挤而走,而齐宣王在位后,又召田忌回来打了马陵之战,但马陵之战不发生在齐宣王年间。所以田忌极有可能在桂陵之战后被排挤至楚国,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至于孙膑,他的靠山倒了,他也就没有了凭借。

总之,我们重新梳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当时情况大体应该是这样的:

桂陵之战,发生在前353年。齐军主帅为田忌,军师为孙膑;魏军主帅为庞涓。结局:齐胜魏,杀庞涓;

马陵之战,发生在前341年。齐军主帅为田朌,军师为孙膑;魏军主帅为太子申。结局:齐胜魏,杀太子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