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物里的早期中国阅读 > 29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孙膑庞涓(第1页)

29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孙膑庞涓(第1页)

29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孙膑庞涓】

桂陵马陵两战过程如此雷同,孙膑究竟在哪场战败了庞涓?

银雀山《孙膑兵法》汉简

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的故事非常有名。据说他们是师兄弟,庞涓先到魏国做将军,因为嫉妒孙膑,陷害他使他双足被砍。后来孙膑进入齐国,辅佐将军田忌在桂陵之战大败魏军,后又在马陵之战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自杀而死,魏主帅太子申被俘。孙膑从此名扬天下。

重见天日的兵书

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有兵法传于世;到《汉书·艺文志》里,还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然而,这部《孙膑兵法》却没有传下来,以致钱穆先生曾怀疑,孙膑作品其实是《孙子兵法》,而孙武其实就是孙膑。所幸的是,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的发现,证明孙膑确实有自己名下的作品。当然,这部《孙膑兵法》不完全出于孙膑本人之手,更多出于后学整理和记录,但也可一窥孙膑生平和思想。

其中最值得重视的还是《擒庞涓》一篇,可以与传世文献中的桂陵、马陵之战对照看。

《擒庞涓》讲的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

魏惠王准备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派将军庞涓率军八万,驻扎在茬丘。齐威王也派将军田忌率军八万,抵达齐魏边境准备救赵。庞涓又攻打卫国都城帝丘。田忌想直驱赵国,营救赵卫,但孙膑不同意。

他认为,救卫是违背军令的,不如进攻南边的平陵。平陵兵力比较强,不容易攻取,补给线容易切断,而齐军就应该装作不懂而迷惑庞涓。田忌同意了他的意见。齐军在路途中时,田忌问孙膑该如何进行下一步。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孙膑首战

前453年,晋国韩、赵、魏三家大夫灭亡最强的大夫智氏,三分其地,战国七雄的局面开始形成。此后,魏氏经过魏文侯率先变法,并于前403年接受周天子册封诸侯,成为当时第一强国;之后又经魏武侯传至魏惠王,相对于父、祖,魏惠王更加野心勃勃,他于前362年从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打算往中原开疆拓土。经过开凿鸿沟、选拔武卒、修筑长城等一系列措施,魏国达到空前的强盛,笑傲群雄。

然而,各国的变法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强盛;同年也是齐威王元年,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邹忌接受稷下先生淳于髡的提议,进行改革。一方面,主张顺从国君、修订法律;另一方面,主张选贤任能、清除奸恶。《战国策》的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即发生在这个时候。在齐威王和邹忌励精图治下,齐国政治经济蒸蒸日上。此时又有个军事天才到了齐国,这个人就是孙膑。

根据《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本是齐国阿-人,“兵圣”孙武后裔,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要注意的是,后世传说孙膑、庞涓为鬼谷子弟子,这其实是唐宋以后的传说,在《史记》并未提到。

后来庞涓到魏国担任将军,自认为才能不如孙膑,暗中派人把孙膑请过去。等到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就编织罪名,砍了孙膑双脚并在其脸上刺字。这样一来,人人都知道孙膑是罪犯,自然也不能抛头露面了。孙膑的“膑”本非真名,而是说他遭受“膑”刑。

之后齐国的使者到达大梁,孙膑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秘密会见使者并进行游说。使者为之所动,将其暗中带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把他作为宾客养在府上。

有次田忌和齐王、王族赛马,孙膑在旁边观察,暗中把马匹分为三等,就让田忌尽管下大赌注。等到比赛时,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对付贵族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付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付下等马。这样一来,田忌三局两胜,赢得赌注。齐威王对孙膑大为惊奇,于是任命他为军师。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有《见威王》篇,可以补充《孙子吴起列传》没有提到的,孙膑见齐威王的问答。

魏国东迁之后,中原局面可以说是“一超三强”,鲁国(今山东曲阜)、卫国(今河南濮阳)、宋国(今河南商丘)等弱国与较强的韩国(今河南新郑)都向魏惠王朝贡,而更强的赵国(今河北邯郸)、齐国(今山东临淄)却不愿意臣服魏国。

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占领了漆、富丘,揭开了“围魏救赵”的序幕。对于赵国来说,卫国是他身边最软的柿子。但卫国作为魏国的盟国,魏惠王自然不会坐视不顾,说客季梁劝说无果。魏惠王发兵打退赵军,解除卫国危机,顺带拉上卫、宋两位,共同反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很快被魏军围困,赵成侯只好开始派人奔走相救。

卫国当然深恨赵国,而宋国却怕得罪赵国。宋剔成君派使者对赵成侯说,魏惠王实力强盛,鄙国不从命就危险,从命又不忍心,希望贵国能够体谅。使者又提议说,不如让宋国装样子,打赵国边境的城邑,而让魏军自己去进攻都城。赵成侯觉得这也是个办法,于是就答应了。这样一来,魏惠王和赵成侯都觉得宋剔成君出了力。

前353年,赵国向齐国求救。对于赵国的请求,齐威王召集大臣商量,庙堂上产生了不同意见。相国邹忌比较保守,他认为不救为好。但段干纶却认为非救不可。为什么呢?如果魏国吞并赵国,那么邻近的齐国就很危险。但不能直接营救,这样与魏军硬扛,将会损失太大。不如就让一支军队驻屯在赵国郊外,这样就能恐吓魏军暂缓进攻;而让另一支军队南下进攻魏国襄陵;这样一来就算邯郸被攻下,也能趁魏军疲惫来取胜。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这段史料来自《战国策·齐策一》。而根据《战国策·齐策二》,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打算相救,召集群臣商量。大臣田臣思(即田忌)说,大王不如听之任之!为什么呢?因为燕王哙禅让给子之,百姓不爱戴,诸侯不结好。秦国攻打韩国,楚、赵一定会相救,我们不是可以借此攻克燕国了吗?这里出现了张仪和燕王哙,那么这段故事发生在齐宣王时期,且齐要救的不是赵而是韩,这与《齐策一》有何关系呢?

翻开《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会发现里面记录了好几个酷似《齐策一》《齐策二》杂糅的段子。先是在齐桓公(田午)五年时,秦、魏伐韩,齐王打算相救,召开群臣商量。此时又是邹忌说不救,而段干朋(纶)则认为必须救。为什么呢?因为不救的话韩就会降魏。但田臣思却反对,他认为秦、魏攻韩,楚、赵一定会救,齐国就可以趁火打劫攻打燕国了。于是假意答应韩国,使其坚持作战,而齐国趁机袭击燕国占领桑丘。

《田敬仲完世家》接下来是齐威王二十六年的剧情,与《齐策一》内容类似,应该就取材于《齐策一》;然后就是齐宣王二年的剧情,这里又是韩国向齐国求助,邹忌还一如既往坚持不如不救,田忌建议去救,孙膑则指出不应该速救,这样会让齐军替韩军遭受攻击,应该等到韩国被打得差不多时,再去发兵援救。齐宣王批准了孙膑的建议,于是田忌、孙膑在马陵大败魏军,杀死庞涓,俘虏太子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