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物里的早期中国阅读 > 25 吴王夫差盉西施范蠡(第1页)

25 吴王夫差盉西施范蠡(第1页)

25吴王夫差盉【西施范蠡】

范蠡西施泛舟太湖只是美好的童话,他们大概是被沉江淹死了

吴王夫差盉

“四大美女”是指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蝉(闭月)、杨贵妃(羞花)四位古代女性。这种说法来源很晚,到清代《白雪遗音》才正式提出。其中昭君、贵妃是历史人物,而貂蝉是基于历史塑造的虚构人物。那么作为“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究竟是历史还是虚构人物呢?

夫差为西施铸造的青铜器?

该盉高二十七点八厘米、口径十一点七厘米、腹径二十四点九厘米,有一个折沿、扁平的盖,盖通过链条与提梁相连。提梁为弧形龙状,近流部为一个有龙头,龙头有尖角;另一端有龙尾翘起,龙梁背脊上又有蟠龙作为装饰,中间有一段未装饰用于提携。圜底下三个兽蹄形足,足上部有变形兽面纹。总之,这件盉非常精美。

那么这篇铭文的内容很明显了,就是夫差用青铜为一位女子铸器,那么这位神秘的“女子”是谁呢?

按照一般青铜器书写的惯例,这种一般是夫差为自己出嫁的女儿作器,或者是夫差为自己迎娶的妻子作器。比如“吴王光鉴”就提到吴王阖闾的女儿叔姬寺吁嫁给蔡侯,阖闾为她铸造了这件青铜鉴。“叔姬寺吁”的“叔”是排行、“姬”是姓、“寺吁”是名字,女子的身份非常清楚。那么为什么这件盉只称呼“女子”呢?

陈佩芬先生指出:“在春秋晚期青铜器铭文中,无论大小国君,其妻、女、妹等女子都有自己的国名或姓,或兼有,或两者必居其一,而此盉铭文吴王夫差为一女子铸器,在这样重要的青铜器上,为其作器的女子竟没有国名,也没有姓,表明她不是贵族,可能是一位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女子,这在春秋时代青铜器铭文中是一特例。那么这位非贵族而在吴宫中能够获得夫差宠幸的女子是谁呢?”作者推理道:“这就不能排除女子其人为西施的可能。”

2011年7月20日在CCTV10播出综艺片《回望勾吴》,也提到了这件吴王夫差盉。

节目文案对这篇铭文的解读也挺有意思:“不管是占卜师心领神会,还是夫差有意暗示,或者真是听天由命,反正问话的结果是:吉。于是夫差就满心欢喜地把这一上天的昭示记录在铭文的最后。如果我们抛弃诸多笼罩在这一桩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阴谋的爱情身上的政治因素,也许我们可以在这件跨越了两千五百年时光的青铜器上,看到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一片痴情。”

这件青铜器到底是不是夫差为西施铸造的,能不能证明西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呢?我们还得来解读关于西施的传世史料。

西施在东汉才进入吴越史事

根据广为人知的说法,西施出生于春秋时的越国,后来越王勾践将她献给吴王夫差,吴国灭亡之后,她又和越国大臣范蠡隐居太湖。那么要了解西施的原始事迹,资料自然应该是越早越好。

但遗憾的是,记录春秋历史最详尽的史书《左传》里并无西施其人的记载;新出清华简《越公其事》说的是吴越史事,同样也没有提到西施其人;更晚一点的国别体史书《国语》,其中有《吴语》《越语上》《越语下》三篇,依然没有西施出现。

那么,最早记录西施的是哪里呢?

其实在战国时代就有记载了。记录了西施的有《墨子》《管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楚辞》等,都以西施作为美女的标志,或者以毛嫱、西施齐名。“西子捧心”“东施效颦”的典故,就是《庄子·天运》中最早记载的,不过她的邻居那时还不叫东施,而仅仅是“其里之丑人”,也就是住在西施乡里的邻居。这些史料同时也都没提到西施与吴越史事有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墨子·亲士》,里面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大意是说,比干之死是因为抗争,孟贲之死是因为勇武,吴起之死是因为事业,这些我们都已耳熟能详。

而这个并列的“西施之沉,其美也”,很明显说的是西施因美貌沉水淹死,而不是后人说的西施之美沉鱼。但西施具体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死,史料也没有具体说。

我们只知道西施大致是战国之前的知名美女,因为美貌而淹死。那么,西施是什么时候进入吴越史事的呢?

西汉时期仍然有不少人以西施为美女象征,如《新书》《淮南子》《盐铁论》《说苑》等都有提到,但同样没有涉及西施具体事迹。连最喜欢搜集奇闻轶事的太史公司马迁,《吴太伯世家》和《越王勾践世家》两篇中也均无西施其人。可见即使到西汉,我们依然不知道西施的太多信息。

直到东汉,《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两部书才正式把西施写入吴越史事,这也正是后世西施故事的渊源。

《越绝书》与《吴越春秋》,是东汉人写的两部野史,史料价值虽然不高,但其中保留了不少越地传说。因为《越绝书》作者吴平、袁康与《吴越春秋》作者赵晔都是越地人。其中提到:前485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释放回国后,物色到苎萝山上的卖柴女西施和郑旦,将她们梳妆打扮、教导礼仪后送给夫差。

在今本《越绝书》《吴越春秋》里,西施就没有其他记载了;然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后人辑录的二书佚文中,却提供了西施的下落。

唐代《吴地记》引《越绝书》说:“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这段话说得很清楚,西施和范蠡是在吴国灭亡后泛舟太湖而去的。同时《绎史》引《修文御览》引《吴越春秋》也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后一段史料初看与前一段没有区别,“鸱夷”不就是范蠡的外号吗?然而,“鸱夷”本义是一种马革皮囊。吴国大夫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用鸱夷沉江,因此伍子胥也被称“鸱夷”。

那么结合《墨子》的话,《吴越春秋》佚文同样可以这样理解:吴国灭亡后,越王用鸱夷包裹了西施,沉入江中淹死;或者说,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沉入江中淹死,让她为伍子胥殉葬。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