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物里的早期中国阅读 > 16 清华简系年西周灭亡(第1页)

16 清华简系年西周灭亡(第1页)

16清华简《系年》【西周灭亡】

新出土文献揭示的三个秘密,可能要改写《史记》相关记载

清华简《系年》

关于西周的灭亡,传世文献一个经典说法就是“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多次举起警戒用的烽火召集诸侯,等到敌人犬戎真来侵略时,诸侯就不再来救助了,于是幽王被杀死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那么,“烽火戏诸侯”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呢?

烽火的秘密

2011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出版,该书只收录有一部古籍,整理者李学勤先生将其命名为《系年》。

《系年》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诸侯。……

这段的前半部分,说的是幽王出兵把平王围在西申,申国不交出平王。而此时西戎、鄫(缯)国趁机对幽王侧方攻击,结果幽王战败,与褒姒生的儿子伯盘双双战死。

这段史料可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它与“烽火戏诸侯”说法完全不同。“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记录于《史记·周本纪》,它是这样说的:

话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宠爱天生不爱笑的高冷美女褒姒。为博美人一粲,周天子在首都镐京点起烽火,谎称有敌情,召诸侯前来勤王。诸侯闻烽而至,却不见敌踪,看见他们瞎忙活的傻样,褒姒终于笑了。如是再三,被当成猪猴耍的诸侯,终于不再理会幽王的无理取闹了。

后来,幽王想废黜来自申国的王后以及太子,惹恼了申国国君。于是申侯联合缯国、犬戎一起进攻镐京。幽王再次举起烽火,但学乖的诸侯一个不来了,幽王也被乱军杀死在骊山脚下,美人褒姒则被犬戎抢走成了压寨夫人。最后诸侯到申国拥立太子宜臼即位,就是周平王。因为镐京被犬戎占据,平王只好东迁到东都洛邑,东周开始。

钱穆在这里指出了三个问题,我们可以解释并补充说明。

其实,在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疑似》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子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既然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错了,那么我们接下来会发现还有很多问题,是需要重新定义和认识的。

携王的秘密

要解决这一连串问题,我们先关注一个陌生的名字:周携王。

在《史记·周本纪》中,忽略了一个周天子,这个天子就是周携王。而在战国史料中,这个人物又的确存在。《左传》和古本《竹书纪年》,作为可信度非常高的两部史书,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携王其人。

《左传》说得比较简略:“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

古本《竹书纪年》则说得比较详细:“(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春秋左传正义》引《汲冢竹书纪年》)

这一点也被清华简《系年》所证实,相对《史记》中周室东迁的一帆风顺,《系年》中的刀光剑影无疑更让人接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