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物里的早期中国阅读 > 14 丰尊彝子牙真身(第1页)

14 丰尊彝子牙真身(第1页)

14丰尊彝【子牙真身】

阵前杀敌的中年贵族吕尚,为何变成老年半仙姜子牙?

丰尊彝

民间有句俗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姜太公,就是西周开国功臣、太师吕尚。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又是沟通神魔和历史的中枢人物。那么,姜子牙在历史上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物,又是如何变化成小说里的神仙形象的呢?

吕尚后人的青铜器

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陈庄村发现了一处西周早中期城址,其中挖掘出土城墙和城垛、灰坑、窖穴、夯土台基、房基、道路、陶窑、水井墓葬等遗迹,并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铜器、玉器等文物。

后来,郑先生又指出,高青陈庄“M18出土青铜器有鼎、簋、觥、甗、卣、觚、爵等,其中簋、觥、甗、卣等器物之上皆有铭文,……

那么,这个“祖甲”“齐公”究竟是什么人呢?“齐公”自然是齐国国君,而“祖甲”则是此齐国国君的日名。

“日名”来源于商代的祭祀制度。《史记·殷本纪》里商代诸王一律以甲、乙、丙、丁等天干十日命名,如商汤又叫大(天)乙、商纣又叫帝辛,乙和辛就是日名,代表他们去世后在周祭中受祭的日期。但周代诸王一律以文、武、成、康等谥号称呼,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观点,即以铭文是否有日名区分商周断代或族属。但随着近现代考古发现,这种观点可能要被颠覆。比如在西周早期燕国青铜器上,就有“召伯父辛”的称呼。

其实在传世文献里,周人也有使用日名的痕迹。如《史记·齐太公世家》就有齐太公吕尚之子齐丁公、孙齐乙公、曾孙癸公的记载。燕国姬姓,齐国姜姓,都是西周分封诸侯。高青陈庄遗址为西周早中期,而“祖甲”的日名既然与丁公、乙公、癸公不同,那就只能是吕尚本人了。看来,至少在西周前期,周人日名还是沿袭了商朝制度。

从吕尚到姜子牙:称呼的变化

那么,吕尚为什么又叫姜子牙,他到底姓吕还是姓姜呢?这涉及周代姓氏制度的问题,“姜”和“吕”实际上是一姓一氏的关系。

今天所说的“姓”“氏”是同一个意思,但在周代,姓表示的是血缘集团,这个符号是不变的;氏表示的是社会集团,这个符号是变化的。怎么理解呢?姜子牙是“姜”姓没错,但“姜”姓分封出很多诸侯国,如吕、齐、申、许、纪、向,这些诸侯国君都是姜姓,但他们的氏却各有不同,故吕尚应该是姜姓吕氏。

那么是否“吕尚”“姜子牙”的称呼都可以呢?不是。在周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吕尚不能叫姜尚或姜子牙,但他的女儿周武王后就叫邑姜(周武王后)。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对于贵族男性来说,“氏”代表所出的社会集团,所以着重突出;而对于贵族女性来说,不需要参加过多政治活动,“姓”作为周代“同姓不婚”的依据,所以在女性名称中特别强调。至于女性的氏,当然是婚前从父氏,婚后从夫氏。

那么,“姜尚”“姜子牙”的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春秋战国之际,铁犁的普及与牛耕的推广,小家庭从大家族(氏)分离出来了,此时“氏”就不再代表社会集团。于是“姓”“氏”逐渐合流为后世的“姓氏”。今天的“姓氏”一方面代表了血缘,这是来自“姓”的功能;另一方面具体名称则更多来自“氏”,比如前文说的吕、齐、申、许、纪、向等诸侯国名今天都是姓氏。这样一来,大家往往就认为周代的姓氏也是一回事了。

东汉桓谭《潜夫论》里,说“文、武师姜尚”“文王游畋,遇姜尚于渭滨”,这就已经将“吕尚”称为“姜尚”了。同理,后世称呼周文王为姬昌、周武王为姬发这也都是错误的,标准称呼应该是周(文王)昌、周(武王)发。

至于吕尚为什么不称“齐尚”?其实在《齐太公世家》中,只有吕尚和齐丁公吕伋称吕氏,而之后的齐公则不再称吕氏。这反映吕尚、吕伋本因封齐国而改齐氏,但因出身吕国,所以习惯上还以吕氏称之。

除了“姓”“氏”不同外,“名”“字”在古代也是两回事,“名”代表出生的名,往往用于谦称;“字”代表成年的名,往往用于敬称。周代男子的字一般称为“子某”或“某父”,如孔子字仲尼父,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而吕尚在《诗经》中被称为“师尚父”,所以“尚父”应该是他的字;同时周代又多用通假字,所以清华简《耆夜》就把他写作“郘上甫”,其实就是“吕尚父”的另一种书写。

吕尚的名应该是“望”,在《荀子》《吕氏春秋》中有“吕望”的称呼。而先秦文献中出现得更频繁的是“太公望”,在《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逸周书》都有出现。《史记·周本纪》说“太公望”的称呼来源是周文王说“吾太公望子久矣”,似乎说太公望是文王的“太公”盼望的意思。不过这种说法不可靠,因为“太公”“望”在先秦作为吕尚的称呼已经非常普遍。上博简《古公见太公望》说文王的祖父古公见到的已是“太公望”了。

吕尚最著名的“子牙”一名来源很晚,先秦文献只有《孙子兵法》明确提到“吕牙”,清华简《良臣》有一个周成王时的“君牙”,但与周武王时的“帀(师)上(尚)父”明确列为两人。《尚书》也有《君牙》篇,具体内容已经不详了,《尚书序》把他列为周穆王时期的人物,离吕尚的年代更远。总之,“牙”作为吕尚的名字在早期记载仅出现一次,是否是他的别名还是和“君牙”混淆了不得而知,至于“子牙”这个称呼就更是后世说法了。

除了这些称呼外,《封神演义》还说吕尚“号飞熊”。“飞熊”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史记·周本纪》说周文王出猎遇见吕尚前,曾经占卜到自己这趟得到的“非龙非彲(螭),非虎非罴”,而是霸王的辅佐。

但这个“非罴”就被误传为“飞熊”了,后来元代的《武王伐纣平话》,就说文王梦见一只长着双翼的老虎,儿子周公旦解梦说这就是飞熊,所以吕尚才有了飞熊的称呼,至于“非虎”则可能分化成另一个人物——武成王黄飞虎。

吕尚还有一个称呼,就是“师尚父”,因为他在周朝担任太师。“师”是从古至今的一个军队编制,商周时期最高军事长官就是“太师”,各级军事长官也被称“师”。不过,当时“师”还没有“师徒”之“师”的含义,《潜夫论》说“文武师吕尚”,这显然是把吕尚当作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师了。在周代称呼中,可以以氏加名,也可以官职加名,所以吕尚被称为“师尚父”是成立的。

从贵族到平民:身份的变化

关于吕尚事迹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这段说的是牧野之战,周军战车华丽壮观、战马健壮雄骏,而吕尚像一只翱翔的雄鹰,辅佐着周武王征伐商朝,第二天黎明就取得了胜利。为什么要强调吕尚像雄鹰?《逸周书·克殷解》里说武王派尚父与伯夫“致师”,即吕尚、伯夫与商人将领单挑。吕尚自然取得大胜,所以才被《诗经》传颂。

吕尚以周太师之尊,为何要亲自下场单挑?在上古三代的战争中,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当时军礼讲究两军堂堂正正对决,故对个人武力也非常崇尚。吕尚作为周朝最高军事长官,其个人武力值越高则越振奋人心。

当然,这不代表吕尚只是个纯粹的武人,实际上当时是文、武不分的,他担任的太师相当于宰相。《齐太公世家》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可见吕尚对于周朝灭商,也参与了大量谋划。

但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从《齐太公世家》到《封神演义》,不管正史还是小说,都说吕尚入周时就是老人,老人是怎么上阵单挑的呢?其实吕尚的真实形象,不太可能是后世文献说的老年谋士,而应该是原始史料《诗经》中的中年壮士。可以佐证的是,吕尚的女儿邑姜嫁给周武王,吕尚的儿子吕伋又辅佐过周成王、周康王,这表示吕尚可能是周文王同辈人,甚至年龄还略小一些,总之肯定不是风烛残年的老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