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鹿毛寿又拿出禹禅让伯益的例子来,后来启攻打伯益,这样大禹不成了假禅让?燕王哙觉得对啊,干脆就把高级官员的任免权都交给了子之,接着又废了太子,后来干脆直接把王位转让给子之。
子之虽然勾结鹿毛寿搞阴谋诡计,但治国能力却不咋样。燕王哙的太子平就和将军市被合谋铲除子之,结果反而被子之的军队杀死。燕国的内乱传到齐国,孟子怂恿齐宣王趁火打劫,结果子之、燕王哙都死于齐军刀剑之下。
《孟子·梁惠王下》记录了孟子也参与了此事。在齐国发兵之前,孟子就认为燕国可以攻打,为什么呢?因为燕王哙不该禅让,子之也不该接受,倒行逆施导致身死国灭不是活该吗!
前314年的这次燕王哙禅让失败事件,在思想史上非常重要,代表着禅让的唯一实践破产。从此以后,禅让说开始被广泛质疑,而篡夺说却开始崭露头角。
儒道法三家的批判
第一个质疑的不是别人,正是孟子本人。
据《孟子·万章上》,孟子学生万章问:“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回答得很干脆:“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继续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应该茫然了一阵,然后回句空洞的话:“天与之。”
万章继续犀利地提问:“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您说天给的,那么天会说话吗?孟子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天不会说话,但是会用行为和事情表示。万章针锋相对:“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注意,最精彩的地方到了。
孟子说:“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什么是天意呢?孟子认为,一是舜做了尧二十八年的相国,二是诸侯自觉朝贡舜不朝贡尧之子。倘若做不到这两点,那就算是篡位了吧!
这段大家并不陌生,前文提到的《五帝本纪》就是这么讲的。但是,《墨子》《论语》以及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这些,都只提到尧舜禹禅让,没有提到他们因避位而被拥戴的环节。孟子这一补充解释非常重要。
另一位大儒荀子同样反对禅让制。他说:“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荀子·正论篇》)
不过吊诡的是,他同时又说“尧舜尚贤身辞让……舜授禹以天下”(《荀子·成相篇》),竟然又肯定尧舜禅让了。不过,后者可能不是荀子原著,“尚贤”的字眼可能与墨家有关,但仍可证明战国后期仍然有人主张禅让说。
道家则又是另一副态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对这事儿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而是表示轻蔑。
他在《让王》中列举了不少推辞禅让的故事,比如尧让位给许由、子州支父,舜让位给子州支伯、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商汤让位给卞随、务光。在《庚桑楚》中又来了一句:“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禅让虽然有好处,但也有坏处,燕王哙事件不是很明显了吗?
法家大佬韩非子出自荀子门下,他们更强调君主要加强集权,所以当然也反对禅让制。
韩非子巧妙化用了《墨子》中关于尧和禹的史料。《墨子》本来歌颂尧禹节俭,他却说尧禹没有奢侈的物质条件,所以禅让又算什么大事?他同时摘抄了《庄子》让王的故事,但都偷偷篡改了。如商汤让位给务光,《庄子》强调务光出世,但在《韩非子》里,商汤却派人告诉务光,商汤让位给你是想让你承担杀死夏桀的恶名,结果务光干脆自己投水自尽了。
根据韩非子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诸子百家的史料,往往是根据学说需要任意编纂。《韩非子·显学》就提到“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孔子、墨子都说自己是真尧舜,而尧舜又不能复生,谁知道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这些言之凿凿的人啊,不是蠢就是坏!
《韩非子·说疑》里还举了一个例子,奸臣的党羽对奸臣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奸臣觉得有理,所以抓紧拉帮结派夺权。这件事很像是韩非子随口编的段子,但应该也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一类说法。这段话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其实正与战国中后期的《竹书纪年》如出一辙。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禅让学说的演变:其实禅让学说始终是主流,只是战国前期更受推崇和主张,在燕王哙禅让失败之后,儒、道、法三家虽然承认上古存在禅让,但却从不同角度反对这一行为;篡夺说则进一步对禅让事件本身进行质疑,是对禅让说最极端的一种抨击。整体来看,禅让学说也只停留在尧舜传说里,作为现实政治主张已完全破产。
曹丕这话当然是以今度古,但这也表示帝王不可能会接受尧舜这样的禅让行为,世间再无燕王哙。
但为什么大家还是认可上古禅让存在呢?说起来还是“独尊儒术”的结果。毕竟,《孟子》和《尚书·尧典》都是儒家的圣经。《大戴礼记》收录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两篇以尧舜禹同为黄帝后裔,当然也符合儒家尊尊亲亲的观点了。
这样,虽然舜是庶人出身、禹是罪臣之子,但他们也还是有贵族血统的。但舜作为五帝之后,为何会如《墨子》所说沦为庶人?这个好处理,就把舜的辈分压低,作为颛顼五世孙就行了。
《五帝本纪》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太史公整合以上史料编订而成的。但是疏漏也就非常明显,既然尧是颛顼的侄孙,禹也是颛顼的孙子,那么尧和禹不都成舜的高祖父辈了?舜娶了自己的两个曾姑奶奶!
而且尧舜禹如果真的按照制度禅让,那为什么舜禹要避让尧舜之子,不正反证传子制早就存在了吗?现在我们将《五帝本纪》还原为诸子百家的作品,大家就知道矛盾是怎么产生了。
总而言之,战国时期盛行的禅让传说,更多还是诸子百家的政治学说。这里的尧舜实际上是战国专制国君的投影,与民族史资料中的原始民主毫无关系。而中后期出现的篡夺说,则直接来源于燕王哙禅让导致身死国灭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