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祝融、共工大家都不陌生,那么四神的父母,代表阴阳的“包戏”和“女填”究竟又是何方大神呢?
其中《史记》中就有两种写法,在《封禅书》中是“虙羲封泰山,禅云云”,《太史公自序》中又是“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人,太史公在抄录史料时没有进行更改。
这样的五花八门的写法给释义自然带来不便,伏羲为什么叫伏羲呢?有人认为“伏”代表驯服、顺从,所以伏羲代表人类社会的开始;有人认为“庖牺”就是把牲口放入厨房,那么又代表着祭祀和熟食的起源。还有人认为“宓”表示安静,“羲”代表元气,所以伏羲象征安静的元气。这些说法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到底孰是孰非难以判断;不过从子弹库帛书《四时》来看,似以最后一种说法为佳。
那么伏羲的配偶是谁呢?大家都知道是女娲。但实际上,如果只看传世文献的话,会发现伏羲和女娲很长时间是相互独立的两位古帝王,两者关系不明显。
伏羲和女娲作为兄妹而结为夫妻,见于史料的最早记载是唐代李亢的《独异志》,里面就提到伏羲女娲由兄妹结为夫妻,出土的五代敦煌残卷也有此说法。《全唐诗》卷三八八卢仝《与马异结交诗》说:“女娲本是伏羲妇。”(原注:一作“女娲,伏羲妹”。)均是唐代的说法。
在传世文献中,相比伏羲来看,女娲更具有始祖神形象。屈原在《天问》中说,“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女娲有身体,又是谁造的?《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说,女娲的肠子化成了十神。《说文解字》释“娲”为“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那么女娲很早就具备化生神话。而我们熟知的女娲补天故事,是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最早记载的,女娲造人更是《太平御览》引东汉末年《风俗通义》的记载了。
汉代的画像石中,常有人首蛇身的男女形象。他们腰身以上为人形,腰身以下为蛇躯或龙躯,两面相对或相背,双尾缠绕。男的手中拿着太阳或者圆规,女的手中捧着月亮或者曲尺。显而易见,他们创造了自然和社会,就是人们心中的创世神了。这类形象,至少有一部分是伏羲和女娲。
另外,在传世文献中也可以发现线索,如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正是将两者对举;《论衡·顺鼓篇》也说:“伏羲、女娲,俱圣者也。舍伏羲而祭女娲,《春秋》不言,董仲舒不议。”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伏羲和女娲在战国就是配偶神了。
如果单从传世文献看,伏羲和女娲的兄妹夫妻关系,是经历上千年慢慢建立的;而通过楚帛书和汉画像,我们对此可以重新建立认识,原来伏羲和女娲的夫妻关系,战国秦汉时期一直都存在。
伏羲为盘古原型之一
说到伏羲女娲的创世神话,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创世大神——盘古了。
根据《艺文类聚》引《三五历纪》,当时宇宙一片漆黑混沌,好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孕育在鸡蛋里。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忽然醒了过来,他伸出躯体和四肢,用力一撑凿破了鸡蛋。这时轻而清的东西就上升变成天,重而浊的就下降变成地。为了防止天地合拢,盘古用自己的身子撑住天地。盘古的身体越来越长,天地之间也越来越远,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距离已经有九万里,之后才诞生了“三皇”。
根据《绎史》引《五运历年记》,盘古死后,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呼吸变成了风云,声音变成了雷霆,血液变成了江河,躯体变成了五岳,筋脉变成了土地,头发变成了星辰,皮肤变成了草木,牙齿、骨头、骨髓也都变成了金属和石头、宝玉,最没用的汗水也变成了雨水,连身上的寄生虫都变成了人。
《广博物志》又引《五运历年记》,说盘古龙首蛇身,嘘气就风雨交加,吹气就是电闪雷鸣,睁眼就白日当空,闭眼就是半夜三更。
明代周游《开辟衍绎通俗志传》以及钟惺《盘古至唐虞传》,都以“盘古氏开天辟地”为开端,而且为盘古左手添了一把凿子,右手加了一把斧头,成为今天熟知的盘古形象。林汉达的经典少儿读物《上下五千年》第一节也是《盘古开天地》,把盘古作为华夏神话的创世始祖来叙述。
值得注意的是,《广博物志》引《五运历年记》,与《绎史》引《五运历年记》是两个版本。在后者的记录中,盘古是个四肢齐全的人形,死后化为了万物;但是在前者的记录中,盘古却是个龙首蛇身的形象,自己就能制造出自然。
这条记录中的盘古有个很明显的原型,就是《山海经·海外北经》的钟山之神烛阴。它又叫烛九阴、烛龙,长得人面、蛇身、赤色,睁开眼睛就是白天,闭上眼睛就是黑夜,吹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睡着了都会产生风。它虽然神通广大,但到底没有进化出人的形象,所以在《山海经》里地位不高,很快被后世史籍遗忘。
尽管伏羲为盘古原型之一,但并非独一无二。盘古神话并非单线发展形成,而是由各种创世传说综合的结果,如古印度神话中的创世神自在和大安荼、东汉南蛮的始祖神盘瓠、东汉纬书《开山遁甲图》记录与元气同生于混沌的巨灵神,他们均影响了盘古形象的形成。其中最直接的来源,恐怕还要算东汉时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古印度神话。这些神话形象虽然比伏羲更接近盘古,但起源时间却要比伏羲神话更晚。
战国时期的传世文献中,创世神话本来仅有《庄子·应帝王》中的记录。据说,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浑沌。倏和忽路过浑沌家,浑沌把他们招待得很好,于是他们就想回报浑沌。因为浑沌没有七窍,他们就琢磨着帮浑沌,于是两位大神拿着凿子,企图帮助浑沌恢复嗅觉、味觉、听觉、视觉,一天凿一窍,不料七天后浑沌死了。这个寓言很有哲学意味,很明显倏、忽指代的是时间,而浑沌类似一个大鸡蛋。
而在子弹库帛书发现之后,我们知道伏羲、女娲不但在战国时就已经是配偶神,而且还是史书未载的创世神。所以,我们要读懂上古史,应该多结合考古发现成果,而不应局限于传世文献记载,这也正是本书写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