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点茶 器具 > 明代瀹散茶茶器缤纷现(第2页)

明代瀹散茶茶器缤纷现(第2页)

明丁云鹏《卢仝煮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青花缠枝莲纹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陈洪绶《谱泉》(局部)

明宣德青花松竹梅高足茶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仇英《东林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甜白暗花双龙纹茶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陈洪绶的《谱泉》中有手握高足茶钟饮茶的描绘,明代高濂的《燕闲清赏笺》中记景德镇窑器:“宣德年造……松梅靶茶杯、人物、海兽酒靶杯、砂小壶……此等发古未有。”

再说一个于明代革新了的茶器——茶匙,这里的茶匙已经不同于宋代“回环击拂”的茶匙了,进入元、明茶匙做了相应的改动,有竹制的、金属制的,茶匙前端镂空,在饮汤水的同时用来捞取茶汤中的茶果。明人顾元庆的《茶谱》记载:“撩云,竹茶匙也。”清初陆庭灿所著的《续茶经》讲明代竹茶匙:“臞仙(即朱权)云:‘茶瓯者,予尝以瓦为之……茶匙以竹编成,细如笊篱样与尘世所用者大不凡矣,乃林下出尘之物也’。”“细如笊篱样”,即有空隙状。稍后明人高濂在《茶笺》中明确记载了茶匙的取果功能:“撩云,竹茶匙也,用以取果。”

前章我们在王祯《农书·谷集十·茶》中看到了元代芼茶的吃饮法,即在茶汤中加入“胡桃、松实、芝麻、杏、栗”一并吃饮,说明彼时已经有了镂空工艺的茶匙。“那女子叫‘快献茶来’……又有两个黄衣女童,捧一个红漆丹盘,盘内有六个细磁茶盂,盂内设几品异果,横担着匙儿,提一把白铁嵌黄铜的茶壶,壶内香茶喷鼻。斟了茶,那女子微露春葱,捧磁盂先奉三藏,次奉四老,然后一盏,自取而陪。”“急唤仙童看茶,当有两个小童,即入里边,寻茶盘,洗茶盏,擦茶匙,办茶果。”这是明代小说《西游记》中有关茶匙取果的描写。又如《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西门庆一见,满心欢喜……只见小丫鬟孥了三盏蜜饯金橙子泡茶……银杏叶茶匙。”第三十五回:“不一时,棋童儿云南玛瑙雕漆方盘孥了两盏茶来……金杏叶茶匙,木樨青荳泡茶吃了。”可见明代生活中多用杏叶状茶匙,其质有金有银。明代富春堂刻本《千金记》插图、明代黄卷《嬉春图》中即有“横担着匙儿”的茶钟的情形。

明代茶匙

明黄卷《嬉春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明富春堂刻本《千金记》

战国曾侯乙金盏、金漏匕湖北省博物馆藏

曾侯乙云纹金盏出土于湖北随州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金盏是酒器,这个金盏还配了一个镂空的金漏匕。经学者们研究,匕的用途是清除酒内糟沫的。古代酿造米酒的时候,会让其自行沉淀澄清,此时酒面上就会浮有一层糟沫即细小如蚂蚁的泡沫,因呈轻微的绿色,所以古人管它叫作“绿蚁”。白居易的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李清照的《行香子》:“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说的都是它。时光流逝,至元、明金漏匕稍做变形,成了捞取茶果的撩云,这又证实了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茶器都是由过去的饮食器伴随着生活中饮食习惯的发展、茶类品饮的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来的。

茶器中,一个被明代文人称作“苦节君”的竹制茶灶即竹茶炉在明代兴起。竹茶炉就是用竹子作篾,编织成装饰纹路围在泥炉的四周,用于煮水烹茶。从历史上看,竹茶炉不是新鲜事物,唐宋时已经被少量用于茶事,自明代起才被广泛使用。从历代文献对其记载可见一斑。唐代杜甫的《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中已有对竹茶炉的记述:“简易高人意,匡床竹火炉。寒天留远客,碧海挂新图。”宋代诗人杜耒的《寒夜》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元人韩奕有《竹炉》诗:“绿玉裁成偃月形,偏宜煮雪向岩扃。虚心未许如灰死,古色人看似汗青。偶免樵柯供土锉,尚疑清籁和陶瓶。达人曾拟同天地,上有秋虫为篆铭。”明代成性的《竹茶炉》:“湘竹炉头细问禅,出山何事更何年。渴心几度生尘梦,旧态常时守净娟。”明代陆勉的《竹炉和韵》:“竹炉元供定中禅,久落红尘复此年。雪乳漫烹香细细,湘纹重拂翠娟娟。”明代邵宝的《与客谈竹茶炉》:“松下煎茶试竹炉,涛声隐隐起风湖。老僧妙思禅机外,烧尽山泉竹未枯。”

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生命之盎然,挺拔俊逸表意正直清高,弯而不折、柔中有刚喻义做人的原则,中空有节暗合虚怀若谷之高风。在文人眼中,竹是美德的物质载体、君子的象征,由是为其所爱。竹茶炉在明代的广泛使用源起僧性海与王友石。王绂,号友石,明初大画家,擅长山水,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其墨竹被称作“明朝第一”。王绂在无锡惠山寺听松庵养病时与寺僧性海一同让竹工制作了一个上圆下方的烹茶竹炉,意寓“天圆地方”,此炉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明人邵宝在《容春堂续集》中记载:“洪武壬午春,友石公以病目寓惠山听松庵。目愈,图庐山于秋涛轩壁。其友潘克诚氏往观之,于是有竹工自湖州至庵。僧性海与友石以古制命为茶垆。友石有诗咏之,一时诸名公继作破卷。”如王绂咏曰:“僧馆高闲事事幽,竹编茶灶瀹清流……禅翁托此重开社,若个知心是赵州。”明人陶振的《竹茶炉》:“惠山亭上老僧伽,斫竹编炉意自嘉……闻道万松禅榻畔,清风长日动袈裟。”成化年间的陕西左布政使盛颙作《苦竹君铭》:“肖形天地,匪冶匪陶。心存活火,声带湘涛。一滴甘露,涤我诗肠。清风两腋,洞然八荒。”其后,此式竹炉为明人顾元庆、高濂分别录于所著茶书《茶谱》、《茶笺》当中,并广为明代茶画所描绘。

明顾元庆《茶谱》所录竹茶炉

清乾隆竹茶炉故宫博物院藏

明丁云鹏《煮茶图》无锡市博物馆藏

明王问《煮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乾隆帝南巡至无锡惠山听松庵,见到僧人用竹炉煮水烹茶,一下喜欢上了它,返京后遂命人仿制,造品茗专室“竹炉精舍”,每入其内均用仿自惠山听松庵的竹炉煮水烹茶并于诗中写道:“因爱惠泉编竹炉,仿为佳处置之俱。”诗后并注:“辛未南巡过惠山听松庵,爱竹炉之雅,命吴工仿制,因于此构精舍置之……”

明丁云鹏《卢仝煮茶图》(局部)

明唐寅《事茗图》故宫博物院藏

《事茗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丁云鹏《煮茶图》,图中绘一湖石立于红花绿草丛中,旁有玉兰树,花朵灼灼。前设一榻,榻角置一上圆下方竹炉煮水。主人双手置膝坐于榻上候汤。榻前花石几上有茶杯、朱漆茶托、宜兴砂壶、茶叶罐、古玩、山石盆景,“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无齿”。

明隆庆青花云龙纹提梁壶故宫博物院藏

明嘉靖吴经提梁紫砂壶南京博物馆藏

明代王问的《煮茶图》,画面左侧小童展卷,一文士正兴致挥毫。画面右侧于地面置一方形竹炉,炉上有提梁茶壶一把,主人正于炉前夹碳烹茶。

由明代茶画还可以看到一类崭新的茶器出现并开始大量使用,即煮水或饮茶的提梁茶壶。明代中期以后,很多茶画中都出现了有提梁结构的水壶,展现了其时茶器的一个崭新风尚。此由现存明代器物亦可考。

从考古实物上看,尤其出名的是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的吴经提梁紫砂壶。根据墓志考证,吴经卒于嘉靖十二年,即1533年。据此可知,这把壶制成于1533年之前,这是目前发现的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这把壶的形制与明代画家王问在《煮茶图》中的提梁壶非常相似,除了壶嘴位置外,提梁把手和壶腹几乎一样。凑巧的是,王问正是嘉靖十七年的进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