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然葫芦为基础的器型演变示意图
《太平御览》引《周书》佚文说:“神农耕而陶。”合理推测,那时候吃或饮茶用的器具就是自然界的瓜瓢或相对粗放的陶器。如果神农氏解毒吃的不是鲜叶,而是喝的茶水,那么取水、装水、煮茶、饮用的器具即可视为原始的茶器,由此诞生了茶跟器具最初的结合。当时的茶器以自然物或陶质为主,与饮食器存在一器多用的现象。茶器从一器多用逐渐发展到了一器专用,慢慢诞生了瓷制、金属制、竹制、漆制、玻璃制等诸多材质的茶器,在其自身整个历史演化当中,茶器渐渐变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
考古资料证实,最早的陶器普遍存在敞口或侈口,腹部鼓,底部曲面或球面这些主要特征,这是先民对身边的果壳、贝壳及我国特有的古老植物——葫芦“假天物而用”自然选择的结果。最早的陶器以球形或半球形为主,随着时间的延续,当人们熟练掌握了某一个成功的造型后,就会有更进一步展现自己能力的愿望,于是他们把自己心里的愿望与追求结合生活实践中出于功能的需要,集中反映在其后的陶器造型艺术中,进而形成了特定的审美。通过横向、纵向、收敛、伸缩,在陶器原始造型的基础上演变出了不同的形态,并逐渐增加了足、耳、柄、把、系、流等巧妙的结构,烧造出了罐、壶、盂、瓶、鼎、釜、鬲、鬶、盉、钵、盘、豆、杯等一系列食器与酒器。
大家看这只国家博物馆的红陶盉(P013),再比较一下它旁边唐、宋代的执壶,是不是颇有渊源?
约公元前2100—前1450年红陶盉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巩县窑黄地绿彩跳刀席纹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青白釉八棱执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早期的陶器基本上是灰、红、黑、白四种颜色的素陶,有三足、圈足、高足的器型,装饰上还出现了刻缕的技法。其中白陶的化学成分跟瓷土或高岭土很接近,且三氧化二铁含量低于其他陶土,所以它烧成后呈白色。考古研究显示,人类的祖先至少在龙山文化跟夏商时已经开始使用瓷土和高岭土来作为制造陶器的原料了。当然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瓷土与高岭土的概念,只是知道这种土做出来的器具发白,那种土做出来的器具发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瓷土和高岭土的国家,白陶的产生与对其逐步的经验认知为后世白瓷的出现做了早期积累。
其后,氏族成员又在素陶上绘画、涂色进而出现了彩陶。这些彩色纹饰跟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信仰崇拜紧密相连,是人类众多情感思维表述方式汇聚在一起的产物。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人类对器物实用价值的需求,其根源于人类感性自由对美的追求。如果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站在古陶瓷展品前,对望着那些与我们相隔了几千年光阴的陶器,也许让人惊讶的是你根本不觉得它有多么遥远,自端详的一刻起,原始人的情感心灵竟呈现在了你的面前,它,是活的。
原始陶器的结构造型,彩陶上的色彩、纹饰、描绘手法与由此导致的审美追求,在其后漫漫历史长河中深深扎根到了文字、绘画、青铜器、金银器、瓷器等诸多生活、艺术领域,亦为后人所传承、创新、发展。这无疑也是茶器美学的先声。
约公元前3300—前2200年白陶鬶故宫博物院藏
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薄胎黑釉高柄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鹳鱼石斧纹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四极:四方橕天的柱子。
[2]兼:尽。
[3]周:遍。
[5]浩洋:治瀚无涯。
[6]颛民:善良的人民。
[7]攫:抓取。
[8]狡虫:指毒虫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