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人性的优点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 第1章 抗拒忧虑1(第1页)

第1章 抗拒忧虑1(第1页)

第1章抗拒忧虑(1)

我们都梦想着天边奇妙玫瑰园,

而不去欣赏开放在窗口的玫瑰。

改变人生的一句话

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看到一本书,读到了一句对他前途有莫大影响的话。他是梦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生活中正充满了忧虑,担心以什么样的方式通过期末考试,担心该做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过活等等。

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在1871年看到那一句话,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全世界知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这是在英国医学界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他还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死后需要厚达1466页的两大卷书才能记述他的一生。他的名字叫威廉·奥斯勒。

他在1871年春天所看到的那句话由汤玛士·卡莱里所写的话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情,而是做手边清楚的事。”

时隔42年,在一个温和的春夜,郁金香开满校园的时候,威廉·奥斯勒爵士对耶鲁大学的学生做了一次演讲。他对那些耶鲁大学的学生们说,像他这样一个曾经在四所大学当过教授,写过一本畅销书的人,似乎应该有“特殊的头脑”,但其实并非如此,他说他的一些朋友都知道,他的脑筋其实是“最普通不过了”。

那么他成功的秘诀何在呢?他认为这完全是因为他活在所谓“完全独立的今天”里,他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在奥斯勒爵士到耶鲁大学演讲的几个月前,他乘着一艘巨轮横渡大西洋,看见船长站在舵房里,按下一个按钮,立即听到发出一阵机械运转的声音,船的几个部分就立即彼此隔绝开来——隔成几个完全防水的隔舱。

奥斯勒爵士对那些耶鲁的学生说,你们每一个人,组织都要比那条大海轮精美得多,所要走的航程也更远,我要劝告各位的是你们也要学习那位船长,知道怎样控制一切,而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面,才是在航程中确保完全最好的方法。到舵房去,你会发现那些大的隔舱至少都可以使用,按下按扭,注意听你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用铁门把未来也隔断——隔断已经死去的明天,然后你就保险了。

你有的是今天,切断过去,让已死的过去埋葬掉,切断那些会把傻子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明日的重担,加上昨日的重担,就会成为今日的最大的障碍,要把未来像过去一样紧紧地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没有明天这个东西,人类得到救赎的日子就是现在,精力的浪费、精神的苦闷,都会紧随着一个未来担忧的人。那么把船前船后的大隔舱都关断吧,准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奥斯勒博士是不是说我们不应该为明天而下工夫准备呢?绝不是这样。在那次讲演里,他还说过,为明日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要集中你所有的智慧与热诚,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一定要为明天着想,不错,要小心地考虑、计划和准备,可是不要担忧。

在战时,军事领袖必须为将来计划,然而他们绝不能有任何焦虑。美国海军上将厄耐斯特·金恩说过,我把我们最好的装备,提供给最好的士兵,再交给他们最明智的任务,我所能做的事就是这些。若是一条船沉了,我不能把它捞上来,它总归是要继续沉的,我挡也挡不住。我把时间花在解决明天的问题上,要比为昨天的问题而后悔好多了。何况我若是为这些事情烦心的话,一定会活不长久。

不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好想法和坏想法之间的分别:好想法会考虑前因后果,产生出符合逻辑的且很有建设性的计划,而坏想法通常会导致一个人的紧张和精神崩溃。

我最近很荣幸地访问了亚瑟·苏兹伯格。他是位报纸发行人,来自鼎鼎大名的《纽约时报》。苏兹伯格先生告诉我,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烧过欧洲时,他惊慌失措,对未来的忧虑导致他寝食难安,常常会在半夜爬下床,拿着颜料和画布,望着镜子,想为自己画一张自画像。虽然他对绘画一无所知,可是他还是画着,好让自己不再担忧。苏兹伯格先生告诉我,最后,他从一首赞美诗里找到了自己的座右铭,终于消除了他的忧虑,得到了安宁。

指引我,仁慈的灯光……

请照亮我的脚旁,

并不为看到远方的风景,

但求走出每一步的清明。

大概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当兵的年轻人也学到了这一课,他的名字叫做泰德·班哲明诺,住在马里兰的巴铁摩尔城——他曾经忧虑得几乎完全丧失了斗志。

泰德·班哲明诺写道:“在1945年的4月,我因忧虑过度,患上了一种医生称之为“结肠**”的病,这种病极为痛苦,若是战事不在那时候结束的话,我想我整个人都会垮了,当时我整个人都筋疲力尽了。

“我在第94步兵师担任士官,工作是建立和维持一份在作战中死伤和失踪者的人名记录,还要帮助发掘那些在战事激烈的时候被打死后,被草草掩埋的士兵,我得收集那些人的私人物品,要确切地把那些东西送回珍视这些私人物品的家人手中。我担心自己是不是能撑得过这些事,我担心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把儿子抱在怀里——我那从来没有见过的16个月大的儿子。

“我既担心又疲劳,足足瘦了34磅,而且担忧得几乎发疯,眼看着自己的两只手干瘪地只剩下皮包骨。我一想到自己这样瘦弱不堪地回家,就非常害怕,我崩溃了,哭得像个孩子,我浑身发抖……有一段时间,也就是德军最后大反攻开始不久,我常常哭泣,使得我几乎放弃还能再成为正常人的希望。最后我住进了医院,一位军医给我一些忠告,令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在为我做完一次彻底的全身检查之后,他告诉我,我的问题纯粹是精神上的。

“他说,‘泰德,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活想像成为一个沙漏,你知道在沙漏的上一半,有成千上万颗的沙子,它们都慢慢地而均匀地流过中间那条窄缝。除非是弄坏沙漏,你我都无法让两颗以上的沙子同时通过那条窄缝。每个人都像这沙漏,每一天早上开始,就有很多的工作,让我们觉得自己一定得在那一天里完成。可是我们只能每次做一件事情,慢慢平均地通过这一天,就像沙粒通过窄缝一样,否则我们就一定会损害到自己身体或者精神的健康。’

“自从那天军医把这段话告诉我之后,我就一直奉行着这种哲学:一次只流过一粒沙,一次只做好一件事。这个忠告,在战时挽救了我的身心,对我目前在印刷公司的社会关系及广告部中的工作,也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