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无条件养育pdf > 第七章 原则(第2页)

第七章 原则(第2页)

某些情况下,问题出在家长的要求并不符合对特定年龄段孩子的合理期望。(稍后详细解释。)但即使孩子完全可以做到,也值得质疑他是否应该去做。有些家长想知道如何才能让孩子乖乖练钢琴,可更紧迫的问题在于:如果练琴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痛苦不堪,那么为何还要强迫他上钢琴课呢?是为他好,还是为你好?他会不会因此变得不喜欢音乐?这也同样适用于许多其他境况。

当然,我们期待孩子做的某些事情无疑还是合理的,即使我们就哪些事情才合理还存在分歧。不过我的核心观点是,在寻求让孩子乖乖听话的方法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花点时间去反思我们所提的要求的价值或必要性。

专注长远目标

在本书开始,我邀请大家思考从长远来看你想让孩子得到什么,并且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某些特定的养育模式实际上会阻碍你实现目标。既然我们已经更加仔细地检验了其中一些方式,那就该将它们与我们认定的每个养育目标加以衡量。

例如,假设你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有能力维持健康人际关系、有求知欲、并从根本上对自己满意的人,那么你的任务就是自问,施用“爱的撤回”类技巧——暂停、选择性强化你喜欢的行为,或对孩子简单地说:“因为我是家长,你就得听我的!”——是否更可能让这些目标实现?事实上,你惯常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根据你的最终养育目标加以评估。

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说到至高无上的养育目标,亲子关系至关重要,如何强调都不过分。朋友丹尼最近总结了自己多年来身为人父的心得:“无需计较对错。”事实上,要是你一走进房间,孩子就因为紧张而变得浑身僵直,弄清孰是孰非就更无关紧要了。

从纯实用角度出发,当孩子感到足够安全,可以向我们解释其错误行为的原因时,处理他们的不良行为会更容易,问题也更容易解决。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更可能来找我们,寻求我们的建议,当他们有机会选择时,也想花点时间与我们共处。另外,一旦他们意识到可以信赖我们,那么当我们告诉他们做某些事真的很重要时,他们就更可能按照我们的话去做。

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无条件养育家长不仅做事方式与众不同,例如避免使用惩罚手段。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当一个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有条件养育家长会倾向于理解其是一种犯规,而犯规自然应该导致“后果”。无条件养育家长则会倾向于将同一件事情看做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教导的机会,而非让孩子痛苦的机会。我要重申,这并不仅仅是在“并肩协作”或者“实施手段”两种反应之间做选择,这些反应的出现取决于家长如何看待发生的事情。另外,将孩子的行为看做“教机”,会让我们将他们加入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方案会更有效。

尊重、尊重、尊重

我所说的“重视孩子”,部分上是指给予孩子尊重,我的价值取向是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尊重。我认为当孩子感到自己受尊重时,才会更容易尊重别人(包括你)。即使是明显爱孩子的家长也不能永远做到行为上尊重孩子,有些家长的言谈带有讽刺和挖苦。他们无视孩子的要求、怠慢孩子生气时的感受、轻视孩子的恐惧。他们用绝不敢施予另一个成年人的方式打断孩子,而自己被孩子打断时又怒不可遏;他们或许还会用轻蔑的口气谈论自己的孩子:“噢!她不过是在耍脾气。”“他那样你就别理他。”

尊重孩子意味着努力避免出现以上这些行为,同时也意味着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在某些问题上比我们有见识——不只在于他们知道哪种恐龙是食肉动物。托马斯·戈登一语中的:“孩子有时比家长更清楚自己是困还是饿,更了解朋友的特点,更了解自己的抱负和目标,更了解不同的老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更清楚隐藏在自己体内的冲动和需要,更知道自己爱谁、不爱谁,珍视什么、不喜欢什么。”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总是臆断,仅仅因为自己更成熟,就一定比孩子更洞悉他们自己。

因此,家长告诉孩子正在经历或者没有经历什么,是缺乏尊重的行为——例如,面对孩子生气地宣布他恨弟弟,家长对其惊叫:“为什么这么说呀?你才不恨他呢!”这种说法不仅对局势没有什么帮助,也容易被孩子解读成你在有条件地认可他。他会渐渐地相信他的感受不重要,拥有这种感受意味着他有毛病,只有他对妈妈允许他感觉烦心的事感到烦心时,妈妈才会爱他。

真实可信

有些家长因试图成为孩子的朋友而非家长,受到指责。我同意这种混淆是不恰当且无益的。尽管我们必须高于“哥们儿”关系,并非意味着我们不做孩子身边的凡人。我们不应该躲藏在父亲或母亲的角色之后,连我们的人性(或者说我们与孩子的人性连接)都失踪了。

我不是说我们应该向孩子揭开自己生活中的所有隐私细节,有些事我们会等到他们长大再告诉他们,而有些事则永远都不会告诉他们。但有些家长在与孩子互动当中缺乏真诚的维度,而这种缺失会被孩子敏感地觉察到,即使他们尚不能认知或不能确定在与家长的关系中到底缺失了什么。

真实的人都有自己的需要,都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事。孩子应该知道,真实的人有时会变得慌乱不安、或心不在焉、或疲惫不堪,他们不能永远确定该做些什么。有时他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某些话,事后又感到后悔。我们不应该假装比真实的自己更有能力,当我们把事情搞糟时,我们应该承认:“宝贝儿,我一直在想昨晚对你说的话,我想我可能错了。”我建议每个月至少两次向孩子道歉。为什么每个月两次?我不知道。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合适。(育儿书籍中几乎所有具体的育儿建议都会带有这样的主观性。至少我勇于承认这一点。)

道歉的理由有两个:一,它会树立强大的榜样。我前边说过,强迫孩子言不由衷地说对不起毫无意义;让孩子认识“道歉”的一个更有用的办法就是向他们演示如何道歉。二,道歉会让你在孩子面前走下完美家长的圣坛,提醒孩子你也会犯错。事实上,道歉会让孩子看到,(对自己和他人)承认错误、承认有时是我们的过错,并不丢脸,也不会令人绝望地感觉自己无能。

道歉至关重要的理由,同时也是大多数家长无法做到的原因。毕竟,站在被孩子奉为完人的圣坛感觉很安心,它是一种至高无上且毋庸置疑的权威。说对不起会让你变得脆弱,这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都不容易做到——部分原因是我们童年时经历过极度脆弱的感觉。

另外,许多家长害怕如果与孩子发展一种真诚、温暖的关系,会削弱他们控制孩子的能力。很多有条件养育的手段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当这两种目标发生冲突时,更多人倾向于选择“控制”而非“连接”。甚至从家长与孩子保持距离的含蓄手段中,你也可以看到这种态度。比如,当孩子早就能理解人称代词之后,她们还会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妈妈现在要离开了”)。

即使我们坦承自己的不足,即使我们用心灵和孩子对话,即使孩子可以看到,无论成年人拥有多少特权和智慧,却依然要在世界上挣扎前行,要做好事,要衡量他人的需要,要不断学习——就像他们自己一样,他们也依然会景仰我们。事实上,我们与他们相处时越真实,他们就越可能真正地尊敬我们。

少说、多问

引导孩子产生想法、异议和感受要比向孩子发号施令(即便态度友好)更有作用。如果和孩子讨论其错误行为没有引出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并不是因为需要诉诸更强大的惩罚手段,而是因为我们说得太多了。或许我们忙于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而没有真正倾听孩子的想法。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家长,要多倾听、少解释。

安大略湖的一位父亲曾写信告诉我,一天他4岁的女儿从学校带回了一大包零食。

她将它们扔在客厅的地板上,把地板弄得一片狼藉,我让她把零食都装进书包,并且放在桌子上。她拒绝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对我权威的挑战,她“没有服从”我,那么我就应该惩罚她,否则她今后就不会听我的话。(然而相反)我问她:“你为什么不想把它们收拾好?”她回答道:“因为我想吃。”问题就这么解决了。我要说的只是:“把它们都装进书包以后你仍然可以吃,我只是想让客厅干净一点。”她立即将零食装进书包,并放在了桌子上。

一般来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找出问题的根源,意识到孩子的所需。例如,2~3岁儿童常常因为他们正处于从婴儿期向儿童期的艰难过渡而“闹”,他们正挣扎于自由独立的**,有能力尝试新鲜事物的权利,同时还要应付不受欢迎的限制对其意志的考验。他们渴望得到比之前更多的自主权——有时连他们都无法控制的自主权。他们还会害怕脱离(和反对)家长。在这个**期里,他们最不需要的就是将焦点放在设限和控制上的家长。

有时某些令人烦恼行为出现的原因只适用于某个特定孩子或特定情境。当孩子年龄太小,还不足以解释那些原因时,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无法理解那些原因时,我们就必须将所有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情况的线索拼凑起来。儿子阿萨3岁时脾气变得很坏,而且很黏人,我们意识到这可能与保姆的离开有关,保姆从阿萨出生开始就一直帮忙照顾他。阿萨的悲伤可能还不仅仅是因为保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怀疑这是不是意味着妈妈或爸爸有一天也会突然消失。仅仅告诉他别闹了是无效的,也会让阿萨产生挫败感。

当孩子年龄大到足以向我们解释其为何不高兴或生气时,问题就变成了他们对于向我们坦承原因是否感觉足够安全。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这种安全感,不加评判地倾听,确保他们知道自己不会因为告诉我们他们做了什么而惹来麻烦,或者因他们的感受而受到指责。我这样说话,不是因为我是一个相对主义者,认为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正当的,不能加以评判。我这样说话,是因为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我认识到为了解决问题,你就必须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害怕被评判的人一定会更不愿敞开心灵和你沟通,因而你也就越不容易得到能够理解问题根源所在的必需信息。所以重视这条原则——“少说、多问”——有助于成为一个更好的家长、配偶、管理者或朋友。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类型的“问”都同样有效。反问句就毫无意义,它本意不在真正引发孩子深思熟虑的反应:“你和别人说话时为什么不看着对方?”更加糟糕的是带正确答案的问题,意图不是让孩子反思,而仅仅是让孩子猜想你所寻求的反应是什么:“你刚撞到了妹妹,你认为你该对她说什么?”

在列举了几个这样“无济于事的问题”之后,育儿专家芭芭拉·克劳罗塞指出,在提问之前,你可以“问自己为何要这样问”。揭露自己的动机可以指引我们认清某个问题是否有价值去问。提示:当我们不能完全确定孩子会怎样回答,以及做好准备接纳不止一个的反应时,所提的问题最有可能带来好处。

有时,我们最好能避免说话或询问。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感觉自己有义务要说点什么,即使最好的建议就是保持沉默。有时当孩子非常悲伤时,儿童心理学家阿里西亚·雷伯曼建议道:“只是一言不发地留在孩子身边就是对孩子感受的尊重。拥抱和爱抚(如果孩子接受)所表达的感觉要比语言更好。事实上,此时无声胜有声。语言会在晚些时候发挥作用。”

显然,何时说话以及何时隐忍并没有诀窍。我们处理孩子的不快、愤怒以及不恰当行为时,有时说得太多,偶尔又说得太少,而大多数时候在说废话。不过总的来说,“少说、多问”的原则比较有用,应用得当,它可以帮助我们变得对孩子更热情、更支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