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无条件养育pdf > 译者序 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第1页)

译者序 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第1页)

译者序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小巫

几年前,我参加了为期八周、源自美国的“父母效能训练”(P。E。T。)课程;后来又参加了该训练课程为期10周的英文讲师培训,并实习授课8周,获得美国国际总部颁发的终身讲师资格证书。

我的老师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教育专家凯瑟琳,授课期间,我听她经常引用美国作者艾尔菲·科恩的话,不禁感到好奇。凯瑟琳数次强力推荐学员们阅读科恩最著名最畅销的书《无条件养育》,恰好有一位美国妈妈是科恩的铁杆粉丝,家中购置多套科恩的书籍,我们便都去她那里购买。

“不过,”性情温雅的凯瑟琳笑眯眯地警告我们,“科恩非常偏激,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哟。”

要说我也写过N本书了,N年来,被一些读者评判“偏激”已是家常便饭,听了凯瑟琳的话颇不以为然,心想,这天下还会有比我更“偏激”的作者吗?

看了科恩的书,心悦诚服——他的确比我“偏激”多了!

但“偏激”二字对我们这样的作者来说,绝非意味着片面、极端、不讲道理,而是恰恰相反。科恩的理念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研究之上,有确凿的数据资料和多家权威理论作为坚实基础,令他显得立场坚定、斩钉截铁,在严谨的叙述之中,笔端犀利、论说尖锐、一针见血、直指人心。

但科恩的文风又不失幽默诙谐,语气和蔼可亲,读他的书,令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拍案叫绝,又时而如坐针毡。科恩的这本书,像剥笋一般,有条不紊,层层揭露,一环扣一环,把无条件养育的道理讲述得透彻、全面、完整,令人心服口服。

这本书质疑、挑战、颠覆了很多西方流行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中国,也很流行,大家对此不假思索、习以为常。

比如,本书开篇即质疑:什么是“好”孩子?——我们发现,原来大家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就是表现乖乖、听话顺从、不给父母添麻烦。

随着这个思路,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教养手段呢?——那就是让孩子驯服、听话、表现合乎成年人期待啦!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市面流行的训导方式,无不以奖励与惩罚为基础,将亲子关系变成了经济交易:孩子表现得合意,父母大加褒奖与鼓励;孩子表现得不合意,父母则以各种方式收回爱并施以惩处,虽然很多做法都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尤其是打着“爱”的旗号,得到各路专家的赞许和宣扬。

想当初,我自己也曾经在育儿道路上走了一段弯路。虽然我一直奉行“无条件养育”这一主旨,但在实操过程中却远非一帆风顺。我早就买了汤玛斯·戈登博士的著作《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但第一次看后却未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而是将其埋没在其他以行为主义为基调的训育理论书籍当中。我自己则误入歧途,对孩子实施“行为后果法”,有些立马见效,有些则惨败而归。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我的训育手段具有严重缺陷,面对孩子的暂时性行为,我殚精竭虑地思考该施以何种“行为后果”,而忽略了行为背后的需求、忽略了从根本解决问题。我还误以为妈妈在任何时刻都必须保持冷静的态度,即便内心火冒三丈,也要不露声色,哪怕把自己憋出内伤来。

感谢上苍送给我的两个孩子,他们永远以实际行动指引着我如何做一个好妈妈。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进一条死胡同,必须寻找另外一条养育孩子的道路。西谚云:“当学生准备好时,老师就出现了。”一旦我准备好抛弃以前的做法,接受新的理念,立刻巧遇了华德福教育和凯瑟琳传授的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也巧遇了科恩的《无条件养育》。这些真正好的养育手段解放了我,让我回归自然、自信、自爱的道路上,从无条件接纳自己开始,无条件接纳孩子,彻底改善了我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科恩提出:本书着眼于这样一个区别——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不过,在此之前,科恩还对无条件的爱进行了坚实的铺垫:让我们深思自己的养育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并提前“警告”大家:我们越执著于长远的养育目标,事情就会变得越复杂。

凡是养育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天下没有生来“听话”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独一无二的人格,都会给父母带来无尽的挑战,尤其是挑战我们的耐心。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需求,即做我们生活的“主宰”,而非“小卒”。经历自主感很重要,一种我们是自己行为“创始人”的感觉。事实上,我们做了什么选择往往没有选择这个行为本身更有意义。……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虽然流行的养育方式强调原则和纪律,科恩却指出:纪律不一定帮助孩子自律。毕竟,孩子出于对自己判断力的信任而做出的行为,与出于被迫而做出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确保孩子内化我们的价值观不等于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前者会直接阻碍我们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我确信大多数家长确实想让孩子在与同龄人相处时能够独立思考、刚毅自信、勇于坚守美德……我们希望他们不受同学的欺负,抵抗同伴压力,尤其是经受住性和毒品的**。但既然家长意识到了孩子不能受人摆布,我们就必须教育他们独立思考、不受他人的(包括成人的)想法所左右。换句话说,如果家长在家里利用奖励刺激孩子服从,那么最终会把孩子培养成在外人面前唯命是从。

本书用了整整五章,也就是一半的篇幅,列举了很多研究实例,从各个方面论述什么是“有条件的爱”,就连我们习以为常的表扬(或曰赏识教育)也未能幸免于难,而是被批驳得体无完肤,因其也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我曾经说过,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不亚于批评)。科恩详细地分析了养育为什么不能以“听话”为目标,被迫“听话”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付出什么样的人生代价。酣畅淋漓的阐述,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有条件的爱有失短视,着眼于立竿见影,让孩子乖乖就范,受我们的控制,但这会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问题;而无条件的爱则目光长远,着眼于长期效应,赋予孩子安全感,力图让孩子充满爱心地成长为自信、独立、品行端庄、担当责任的人。

热门小说推荐

人类枷锁
肚子没墨水了人类枷锁
...
重生80年代
初雨彩虹重生80年代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