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在印度看印度电子书 > 第六章 双城记 孟买与加尔各答002(第3页)

第六章 双城记 孟买与加尔各答002(第3页)

第一次从加尔各答机场出来的我,坐在老爷车里好奇地张望着这个城市。当时已是夜深人静,街道上空无一人,我突然看到街道上有铁轨,立马激动起来——咦,难不成这里有有轨电车?

第二天白天,当我看见街上的有轨电车时,把我给乐坏了——这电车恐怕是从殖民地时期一直用到现在的吧?那电车之破旧,仿佛是从电车坟场里捡出来的,又好像经历过战火洗礼,车身上的油漆前前后后也不知道刷过多少遍了,可依然遮盖不住岁月带来的坑坑洼洼;驾驶室没有门也没有玻璃窗,前挡风是个铁栅栏,因为根本不需要挡风,开起来最快也就是自行车的速度;电车一边开一边发出叮叮当当的铃声,这是售票员跟司机之间的联系沟通方式,这铃是用一根绳拉的,纯机械操控,满满的蒸汽朋克感。

不妨这样说吧,加尔各答的有轨电车,可以满足你对老式有轨电车的一切幻想。

加尔各答是印度唯一拥有有轨电车的城市。不用说你也能猜到,这自然是英国人当年的遗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73年,最早的车厢是用马拉的,到1883年出现了蒸汽驱动的车厢。但无论是畜力还是蒸汽动力,都在20世纪初退出历史舞台。从1900年开始,加尔各答的有轨电车就实现了电气化。

从1900年到1950年这半个世纪,是加尔各答电车的黄金时代,1943年加尔各答标志性建筑——豪拉大桥通车时,开过的第一辆车就是有轨电车。1951年之后,运营维护水平就开始大幅下降。20世纪60年代,加尔各答一共有37条有轨电车线路,如今只剩下6条,许多老的铁轨已被拔除。因为这些老式电车一来开得太慢,二来会占用一整条车道,无法满足现代化城市通勤的需求,而升级改建的成本又太高。现在之所以继续保留着有轨电车,更多是出自时代的情怀和城市的象征。最近几年重新私营化的电车公司,推出了新的空调电车,以及一些特色化的车厢,诸如电车餐厅、电车购物、电车图书馆之类的设施。估计再过些年,加尔各答的有轨电车就会变成纯粹的城市观光体验项目。

加尔各答除了老爷出租车、有轨电车之外,还有一样东西也是整个印度独一无二的——人力车。

加尔各答的人力车可不是人力三轮车,而是我们说的黄包车。这种靠人拉着跑的玩意如今基本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绝迹,只有一些景区作为体验项目还保留着。印度最早引进人力车的是西姆拉,后来传到了加尔各答。人力车一开始只是富人的私家用车,1914年,政府开放了出租载客牌照后才风靡起来。我看过一张1943年的加尔各答人力车照片,照片上的人力车跟如今街头的一模一样,那么多年完全没有变过。我怀疑街头有些人力车可能是祖传的,可以直接送进博物馆当古董展品。不过,前几年,加尔各答政府停止了人力车牌照的签发,任由该行业自生自灭。这些人力车夫退休一个就少一个,再过十来年,加尔各答的街头人力车将会不可避免地消失。

之所以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如此多的“活化石”,是因为印度独立之后,加尔各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都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当然,加尔各答并非绝对停滞,这主要是因为我将加尔各答和孟买进行了横向比较,就会显得它似乎止步不前。加尔各答作为印度第三大城市,不管怎么说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方说这里至少还有地铁系统,而且是全印度第一条地铁,从1984年就开始运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加尔各答停滞了那么多年,这座城市还能够有序地运行,其实恰恰说明这里曾经的先进与繁华。在“亚洲四小龙”尚未崛起之前,孟买和加尔各答就是亚洲的纽约和伦敦,是许多人向往的天堂。

孟买和加尔各答都有唐人街,而加尔各答是整个印度距离中国最近的大城市(昆明飞加尔各答只需要3小时),因此也就聚集了最多的华裔。

加尔各答一共有两个唐人街,分别在坦格拉(Tangra)和旧中国市场(TirettaBazaar),我专门去寻访过这两个地方,后者几乎已经完全抹去了中国人生活过的痕迹。坦格拉曾经是整个孟加拉地区皮革制造业的发源地,当年有350家制革厂,后来这些高污染行业都被搬迁到加尔各答的东郊,产业本身也渐渐被当地人接手,虽说这里现在依然是印度华人社区的象征,但再也不复当年盛况。如今加尔各答的华裔越来越少,还有200多户华裔家庭,有中文学校、中文报纸、道观、佛寺等,每年会舞龙舞狮来庆祝中国春节,最主要的产业则是餐饮。

我记得我小时候,“华侨”是一个很上档次的称呼,一讲到华侨会有一种仰视感,上海有专门的华侨商店,得用侨汇券才能在里面购物。随着最近这些年中国的崛起和复兴,“华侨”一词渐渐不再是原来的身份象征,异国他乡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弱。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年那些下南洋最后跑到印度的中国人无非是为了讨生活,随着加尔各答经济的停滞,一代又一代的华裔借着读书、工作的机会,离开了这个国家,大多数去了西方发达国家定居。至于现在的中国人,你要让他们来印度定居,那是不可能的事……除了我这种“奇葩”,大多数人恐怕很难在这里生活得自得其乐。如今印度的华人,绝大多数是拿着工作签证在这边经商的。

加尔各答这座亚洲第一流的大都会,怎么会沦落成这样呢?就算印度经济发展得比中国慢,也不应该落后那么多啊?如果追溯原因的话,主要是因为是孟加拉地区的领土分裂造成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可以这样说,印度独立前后,直到21世纪初,加尔各答都是一座充满苦难的城市——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1946年印巴分治导致的暴乱和流离失所;1971年孟加拉难民潮;1974年的天花大流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运动、能源和食物短缺、罢工潮、高失业率……在这座充满苦难的“垂死之城”,还真的有一个“垂死之家”(MotherTeresa’sKalighatHomefortheDyies)。

我第一次到加尔各答的时候,在游客街的一家小饭店里遇到一个中国小伙子,他说自己来加尔各答的“垂死之家”做了两个多月志愿者,签证快到期要回去了。那时候中国护照申请的印度旅游签证还是贴纸签,从出签之日算起,有效期只有三个月。

早先我就听说过加尔各答的“垂死之家”,现在改名为“清心之家”(NirmalHriday),是当年特蕾莎修女主持修建的临终关怀机构。但我没想到这个地方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让一个好不容易来趟印度的中国小伙子把全部的时间都花在那儿,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决定去一探究竟。

加尔各答是一座特蕾莎修女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在这座城市,我可以感受到她存在过的印记,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她的肖像,路上会遇见一些修女,她们统一身穿特蕾莎修女生前穿的那种标志性的蓝边白棉粗布纱丽,据说价格仅一美元。

“垂死之家”在加尔各答的迦梨女神庙边上,这个地方我在前面关于恒河的章节里提过。“垂死之家”看起来貌不惊人,原来是一座废弃的印度教寺庙,特蕾莎修女将其改建成一家收容所。这里允许外人参观,但出于对病患的尊重,内部不能拍照。

“垂死之家”里面有不少志愿者,大部分是来自欧美国家的白人,还有一些负责管事的修女。这个地方的内部空间并不大,有点像电影里的战地医院,一个大房间里面躺着好几十个人,志愿者穿梭其中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然而,我在大房间里没有看到任何用于医疗救治的设备,这里简陋得令人有些难以置信——简单的床铺、简单的食物、简单的照顾,没有固定的输液架,没有保护隐私的帘子,也没有空调。可以说在我们中国,大部分养老院的条件都比这里好。

更令我震惊的是,“垂死之家”的东边靠着著名的迦梨神庙,紧邻的西边却是一片红灯区,一些装扮妖艳却毫无性感可言的失足妇女站在巷子口招徕生意。自从《生于妓院》(Bornita’sRedLightKids)这部纪录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后,加尔各答的红灯区被整个世界所知晓,但当你真的在现实中看到这样的地方,还是会被吓一跳,甚至孟买的贫民窟看起来都比这里强。

因此,相比于一街之隔的红灯区,相比于那些露宿在加尔各答街头的贫民,“垂死之家”那在我们看来无比简陋的条件已经给予许多印度穷人足够的体面和尊严,这正是特蕾莎修女开设这一机构的初衷——把那些无家可归的垂死穷人从街头带到这里,给予他们救治和照顾,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死去。

我曾经也被特蕾莎修女的这个故事所感动,但随着近年来对特蕾莎修女的质疑和批评越来越多,也揭露出越来越多的真相。

一些批评者认为她是一个虚伪的人,我倒是挺能理解特蕾莎修女的,我觉得她真的是一个特别高尚无私的人,只是她有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来自她天主教教徒的身份、她所处的加尔各答物资匮乏的环境以及她所处的时代,这从她对堕胎的极端态度就能看出来。同时我也认为她自己是真的相信通过忍受痛苦可以更加接近上帝,特蕾莎修女对苦难的崇拜、对贫穷逆来顺受的态度,跟印度教的许多思想也非常相似,不排除她到了印度之后也受到当地宗教文化的影响。但她把自己相信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这种做法就不好了。如果说她有自己的私心,那这种私心也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信仰,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会。

比起物质,特蕾莎修女更注重精神。她重新定义了“贫穷”,认为饥饿者、孤单者、无知者、胎儿、遭种族歧视者、被弃者、患病者、贫困濒死者、被囚者、酗酒者、吸毒者,都是《玛窦福音》(9)里耶稣所谓“我弟兄中最小者”。而缺乏爱,是其中最贫弱者。正因如此,她对“扶贫帮困”的定义也完全不同。

就像甘地一样,特蕾莎修女是一个对世界影响深远的理想主义者,她创造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上的奇迹。她用她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帮助她自己认为的“穷人”,尽管她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个伟大的灵魂。

(1)达拉维的总人口数量一直是个谜,估算的人口数据从30万到100万不等。

(2)网络用语,当事者“强悍”、超常发挥,而旁观者觉得不可思议,有一种无厘头的意味在里面。

(3)“饭盒人”,指印度孟买从事将刚做好的午饭饭盒从上班族(主要是郊区)的住家运往他们的工作地点,并且将空饭盒带回来这一工作的人。

(4)一种改善企业质量流程管理的技术,一个企业要想达到六西格玛标准,那么它的出错率不能超过百万分之三点四。

(5)原话为:almostnever,maybeohs。Ifwemade10mistakesamonth,noonewoulduseourservice。

(7)“买汰烧”是上海话“买洗烧”的谐音,一般是指买菜、洗菜、烧饭烧菜的意思。

(8)Shivaji,Shiva即为湿婆,后缀“-ji”表示尊敬。

(9)天主教说法,基督教称之为《马太福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