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诸多历史学家都对这个传说存疑,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塔塔本人的性格。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当时《印度时报》的编辑认为孟买需要一家配得上这座城市的豪华酒店,在其敦促下,塔塔公司才建造了这座酒店。这座酒店落成的时候,成为全印度第一家拥有电力、美国风扇、德国电梯、土耳其浴室和英式管家的酒店。
泰姬玛哈酒店开业后,原本孟买最好的沃森酒店每况愈下,十几年后就因为竞争不过泰姬玛哈酒店而倒闭了,或许这便是那个传说的由来吧。话说这座始建于1867年的沃森酒店也挺传奇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多层铸铁框架建筑,现在叫作滨海大厦(EsplanadeMansion)。我在孟买几次路过这座建筑,看起来就好像破破烂烂摇摇欲坠的活动板房,完全想象不出当年居然是泰姬玛哈酒店的竞争对手。
我虽然去过孟买很多次,但泰姬玛哈酒店只在赶上打折的时候住过一次,后来就再也不考虑了。感觉规格是挺高的,但性价比不是很高,客房设施有些陈旧,进出那一带堵车也很严重。当然,人家本来卖的就是情怀和服务,而不是酒店硬件。2018年有部电影叫《孟买酒店》(HotelMumbai),讲的是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的真实事件,作为孟买的地标性建筑,泰姬玛哈酒店在那次恐怖袭击中成了重点袭击对象。我后来去的时候,当年恐怖袭击的痕迹自然已经完全被修复。建筑的伤疤可以通过装修来掩盖,人们心里的伤疤却难以抚平。如今印度所有的高档酒店都会对进出车辆进行安检,用反光镜检查车底是否有危险物品。
2008年的孟买恐怖袭击可算是一桩历史性的大事件,而那次袭击的目标几乎都集中在孟买南区的克拉巴(Colaba),因为这个地方堪称“印度曼哈顿”,是全孟买乃至整个印度最繁华、最富裕的地区。
同样是大城市,印度的摩天大楼几乎都集中在孟买,没德里和加尔各答什么事。你光看孟买南区的天际线,恍惚之间会有种身在中东富国的感觉,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穷人。
孟买真正惊艳到我的倒不是这些摩天大楼,我好歹也是上海来的,摩天大楼见得还不多吗?!让我觉得孟买不可复制且无法替代的是殖民时期修建的那些印度-撒拉逊式(Indo-Saraic)建筑,刚才讲到的泰姬玛哈酒店、印度门都属于典型的印度-撒拉逊式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遍布孟买南区的大街小巷,经常转过一个街角便会见到一栋值得驻足停留的建筑,整体设计及局部装饰都颇值得玩味。
印度-撒拉逊式也被称为印度哥特式(Indo-Gothic),是一种复合式建筑风格。先是中东人来到印度,带来了帖木儿波斯风格,形成了印度-伊斯兰风格(Indo-Islamic)。如果你跑到北印度金三角和拉贾斯坦邦旅游,你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这种风格的建筑,比如泰姬陵、阿格拉红堡等。由于这些建筑大部分都是莫卧儿王朝时期建造的,所以也叫“莫卧儿风格”。
进入英国殖民时期之后,由于印度人对殖民统治的反抗此起彼伏,英国人一开始本来想抹去所有旧帝国的痕迹,曾经打算有计划地摧毁旧帝国的城堡、宫殿,当时甚至有人提议拆除泰姬陵。随后几十年里,英国政府渐渐重视起考古与文化保护,才改变了这一态度。然而为了让自己的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相区分,英国人将印度已有的莫卧儿风格与西方的哥特式等复兴主义风格相嫁接,混出了印度-撒拉逊式风格。
因此这种风格可以看作英国人精心设计的帝国风格——既是莫卧儿王朝的继承者,又彰显了欧洲文化的复兴主义。并且很不同的一点在于,莫卧儿王朝最为精雕细琢的那些都是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而英国大力兴建的主要都是公共建筑——学校、议会、法院、钟楼、博物馆,以及火车站。
可能没有人知道全世界一共有多少火车站,但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火车站只有一个,那就是孟买的贾特拉帕蒂·希瓦吉国王总站(ChhatrapatiShivajiMaharajTerminus,C**T),简称CST总站。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的时候,CST总站成为恐怖分子首个攻击的目标,并且也是死伤人数最多的地方。
这座车站以前并不叫这么拗口的名字,在建成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都叫维多利亚总站(Viinus),因为它落成的前一年,即1887年,刚好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50周年的金禧纪念,这座火车站是当时对“印度女皇”的献礼。
火车站建筑融合了莫卧儿、哥特式、罗马式等风格,能找到各种经典设计的特征。修建这座火车站花了十年时间,是英殖民地时期建设时间最长的一座建筑,落成至今已经过了130多年。
印度许多地方的火车站都非常有特色,为何只有孟买这座火车站如此特别呢?因为当时孟买已经成为印度最主要的港口城市,有大量的货物进出口。这座火车总站被规划为大印度半岛铁路(TheGreatIndianPeninsularRailway)的总部,自然要考究一些,不能寒酸了。如今这里是印度中央铁路(India'stralRailway)的总部,乃是全印度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
在过去,火车站建筑正中的大钟下面,原本有一座维多利亚女王的塑像。印度独立之后,曾经搞过好几轮“去英国化”的运动,印度政府要求将公共场所的英国人塑像都移走,于是塑像被扔在一座公园的草坪上。谁知道后来整座塑像居然不翼而飞,可见印度管理的漏洞之多,据推测很可能被政客私底下卖给国外的收藏家,通过走私渠道偷运了出去。如今建筑顶部的另一尊塑像经常被游客误认为是维多利亚女王,事实上那是一尊象征“进步”的塑像。
最近这些年印度又搞出了新一轮的“去英国化”运动。过去殖民地时期,印度的很多地名都具有英语化的特征,印度人为此感到羞耻,于是纷纷改起了地名:比如孟买由“Bombay”改成马拉地语的“Mumbai”;金奈由“Madras”改为泰米尔语的“ai”;加尔各答由“Calcutta”改为孟加拉语的“Kolkata”;班加罗尔由“Bangalore”改为卡纳达语的“Bengaluru”……
维多利亚总站正是在1996年被改成“贾特拉帕蒂·希瓦吉总站”,孟买政府后来觉得还不过瘾,再次更名为“贾特拉帕蒂·希瓦吉国王总站”。
顺便说一句,孟买机场也叫作“贾特拉帕蒂·希瓦吉国际机场”(ChhatrapatiShivajiMaharajIionalAirport)。各位是不是很好奇,这位“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究竟是何方神圣?
在莫卧儿王朝日渐衰败的后期,在印度中部曾经崛起过一个叫作马拉塔(Maratha)的帝国,如今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名字“Maharashtra”正是与“Maratha”同源,当地民族为马拉地人(Marathi)。这个帝国的国祚不到150年,在1818年亡于英国的殖民入侵。估计对印度不了解的人都没听过马拉塔帝国,然而这个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曾一度统治过整个北印度地区,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马拉塔帝国是南亚历史上最后一个印度教帝国,对莫卧儿王朝进行反攻倒算,反转了异族政权的扩张,致力于印度教在南亚的伟大复兴。而希瓦吉·蓬斯尔(ShivajiBhonsale)正是这个帝国的创始人,“贾特拉帕蒂”是对他的尊称,相当于庙号,意为“端庄伟大的国王”。
希瓦吉生前是一个开疆拓土的征服者和反抗者,当后来印度独立运动兴起的时候,希瓦吉被塑造成一位代表印度教的传奇战士和民族英雄,人们都认为是他最早播下了印度独立的种子。印度人过去是一盘散沙,希瓦吉的故事被重新演绎之后,成了马拉地人乃至许多印度教教徒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哈施特拉邦当地的一个极右民族主义政党“湿婆军”(ShivSena),其灵感正是来自希瓦吉(Shivaji)(8)的名字,并且用他的形象对该党进行宣传。最近这几年,印度的民族主义大有兴盛之势,对希瓦吉的歌颂和崇拜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如此好用的大IP(知识产权)岂能浪费。孟买最近还计划在南区的海湾里建一座212米高的希瓦吉塑像,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高的雕像。
英国殖民地时期,英国在整个孟买南区建造了大量印度-撒拉逊风格建筑,其保有量之大、保存之完好,着实令我叹为观止。走在从印度门到CST总站的这片地区,一路上会不断被惊艳到,并且由于这种建筑风格与真正的欧洲有着明显的差别,你并不会觉得这里像欧洲。CST总站边上的印度邮政局(IndiaPost)也是一栋非常老的建筑,我曾经在那里寄过包裹,走进去颇有一种穿越之感,仿佛闯入一些老电影里的场景,那些设备看起来倒像是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
CST总站往北走一公里左右,有一片区域的建筑颇似上海的武康路、衡山路,然而由于年久失修,看起来就好像恐怖片中的丛林鬼屋。热带的气候对建筑物的腐蚀可谓毫不留情,潮湿的环境再加上生命力旺盛的热带植物,那些年深日久的木质百叶窗看起来便如同摇摇欲坠的风中残烛,也不知道屋内是否还有人居住。一些绿植直接扎根在建筑的外墙上,那些悬崖上的小树,根系如枯爪般抓在外墙上,进一步深入摧残着这些建筑。这些建筑维修的费用显然远高于重建费用,于是便听之任之。
这大概是只有在印度才会见到的魔幻景象,明明地处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却如此放任其残败,似乎周遭的繁华全然事不关己。如此景象,在孟买倒还不算特别多,但如果你走上加尔各答街头,就会发现这种残破才是主导。
英国人消失后的世界:加尔各答
我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人类消失后的世界》(LifeAfterPeople),片中探讨了假如人类突然消失,这个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类建造的都市会如何逐渐分解。
走在加尔各答的街头,时常会让我想起这部纪录片里的一些场景,将加尔各答称为“LifeafterBritish”大概是没什么问题的。
孟买和加尔各答都是英国人白手起家修起来的,在印度独立前,这两座城市的繁华程度几乎不相上下,孟买有着像CST总站这样的建筑界艺术品,加尔各答同样有着豪拉大桥(He)这样的工程杰作。然而,孟买这座城市总体而言给人的感觉是富有朝气的,你能感受到它处于一个欣欣向荣的生长期;可加尔各答这座城市却有着一股暮气,属于它的辉煌早已成了过眼云烟。
我第一次抵达加尔各答的时间是深夜,一出机场就被加尔各答的出租车震惊了。印度这么大的国家,只有德里、孟买、加尔各答三个城市有正规的出租车,所谓正规出租车指的是有四个轮子、有统一公司涂装、有计价器的小轿车。印度的主要计程车是三轮突突车,不能算正规出租车,网约车也不算。就连班加罗尔这样的印度第四大城市都没有正规出租车,出租车乃是前三大城市的特权。
加尔各答的出租车为什么会使我震惊呢?因为那些车都是很古老的老爷车,但又用了非常经典的黄色涂装,好像美国电影里的纽约出租车,简直太魔幻了。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加尔各答的出租车是印度斯坦汽车公司(HindustanMotors)的经典款,叫作“大使”牌(Ambassador),相当于印度的“红旗”牌轿车,乃是印度汽车工业的民族之光。这种车一开始是仿造英国的莫里斯牛津III系车(MorrisOxfordSeriesIII)——不光是一开始,确切地说,是几十年如一日“从始至终”都在模仿,以至于到后来,“大使”牌轿车的名气甚至要盖过原版。
“牛津”系列是从1913年开始生产的,III系在1957年开始便被更新款的IV系取代;拷贝不走样的“大使”牌轿车从1958年开始量产,一直到2014年才停产,生命力之强盛可想而知。而从年代上来看,“大使”牌这一款式从诞生之初,就是人家的淘汰型号,结果印度不依不饶生产了50多年,并且基本上没有对这个车型进行过太大的改进,前后生产的七代“大使”牌轿车从外观上看都差不多。之所以会在2014年停产,除了其他品牌加入市场竞争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于2011年出台了新的排放法规,导致“大使”牌轿车在许多城市被禁售。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大使”牌轿车几乎垄断了印度的国产轿车市场,伴随了几代印度人的成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人对小轿车的全部认识都来自“大使”牌,将其称为“印度公路之王”(KingofIndianRoads)。过去在德里和孟买也有一些老式的“大使”牌出租车,但远远没有在加尔各答这么具有统治性地位,并且大多已经被后来的铃木奥拓出租车所取代,黑黄色的涂装也远远不如加尔各答的黄色涂装那么耀眼。
坦白说,这种老爷车的乘坐体验绝对谈不上美好,后备箱跟工具箱似的,又脏又油腻,里面的装饰就跟卡车似的,空调这种高科技就别想了,降温靠油门加速……并且,几乎所有的老爷车,都只有单边的反光镜,有些甚至没有反光镜,全靠车内后视镜。因为印度城市车多路窄,反光镜平白无故要占掉20厘米的宽度,太碍事了,可想而知这些印度司机的“艺高人胆大”;他们停车的时候也是后车顶着前车保险杠,以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因此我一直觉得你如果能在印度的大城市开车,那你就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开车。加尔各答的出租车司机开起车来还有另一个习惯——停车等红灯的时候会熄火,于是在市区开车的时候他们会频繁地熄火和启动,也不知道是为了省油还是有别的原因,莫非“大使”牌汽车的引擎需要用这种方式来“保养”?
想象一下,加尔各答满大街跑的都是这种20世纪50年代画风的老爷车,是不是很有穿越感?然而,除了出租车之外,这座城市本身也似乎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没发生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