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在印度看印度电子书 > 第五章 从头细说恒河(第3页)

第五章 从头细说恒河(第3页)

?伯德里纳特代表毗湿奴派(Vaishnavism),崇拜维护之神毗湿奴;

?凯达纳特代表湿婆派(Shaivism),崇拜毁灭之神湿婆;

?甘戈特里和亚穆纳源代表性力派(Shaktism),源于人类文明早期对女性生殖力的崇拜,崇拜印度教中的女神。

基于“洗刷”在印度文化中的重要性,探访恒河的各个圣地,其实就是跑到不同的地方看人洗澡,就一种旅行的体验而言,也是挺魔幻的。

伯德里纳特

首先我去了伯德里纳特(Badrinath)。

伯德里纳特是三圣地中唯一一个能够坐车到达的,海拔3100米,位于阿拉克南达河(Alaknanda)源头附近。伯德里纳特距离中印边境非常近(7),距离西藏扎达县不到一百公里,但并没有公路与口岸,是国境线上一座非常高的山口。

加瓦尔喜马拉雅地区公路路况之差,堪称印度之最。这里的情况就有点像川藏公路,每年夏季大量降水,地质灾害频发,而冬天的时候又会被大雪封山。关于印度的基建水平,我在前面已经描述过,大多数公路只有每年5月至10月可以通行,朝圣也仅限于这几个月。

我去的时候刚好赶上了5月底、6月初的朝圣旺季,无数的香客涌向恒河源头的几个圣地。有一段路几天前刚刚发生过大规模的山体滑坡,我当时挺担心去不了的,好在赶到那儿的时候已经清理出一条单车道,两侧车辆轮流通行。在路上也遇到几次暴雨,山上的泥石滚滚而下。这种事情早些年在雨天走川藏线见过很多,风险肯定是有的,但太过担心也没有必要。

伯德里纳特名字中的“Badri”是梵语中一种枣树的名字。传说毗湿奴曾在此苦修冥想,他的妻子拉克希米(Lakshmi)化身为一棵枣树为他遮风挡雨,因此而得名。然而研究学者并没有在这个地方找到枣树,有些名不副实。

当地的伯德里纳特神庙是印度教教徒前来朝拜的中心,神庙下有几处硫磺温泉,理所当然被视为神迹,朝圣者蜂拥而至在此洗澡。

值得一提的是,据记载,伯德里纳特神庙在公元8世纪之前都是佛教寺庙,这座寺庙的外观构造有着很典型的早期佛教精舍风格(Vihara)。印度教的改革家商羯罗(AdiShankara)驱逐了这里的佛教教徒,并将原本的佛教寺庙改成了印度教寺庙。

说起商羯罗这个人,很有必要科普一下。他在历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宗教改革家,是他创立并发展了现代意义上的印度教。商羯罗还仿效佛教的僧团制度,开创了印度教学术研讨的风气,巩固了印度教的地位,让印度教得以快速发展,甚至传播到包括巴厘岛在内的东南亚地区。他的改革直接或间接导致印度本土佛教的式微,并使印度教得以全面复兴。

因此你只看一眼伯德里纳特寺庙,就会发现它与其他印度教寺庙的不同之处。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这里再也找不到任何佛教的痕迹。每年有大量的印度教教徒来此沐浴狂欢,在印度教“大四圣地”的名录上,伯德里纳特赫然在列。当年商羯罗占据此地之后,曾在此长期居住。

在伯德里纳特山上有许多修行地,苦修主要以打坐冥想为主。我的印度铁哥们儿在成长为一名瑜伽大师的过程中,曾在伯德里纳特苦修过一年之久。他居住在山洞之中,衣衫褴褛,须发及胸,靠朝拜者的供养为生。我爬上伯德里纳特的后山时,遇见很多住在洞中的修行者,难以想象他当年也是其中一员。对正统的婆罗门家庭男子来讲,云游修行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按照印度教传统,排在前面三个的种姓作为“再生族”,一生中有四个行期(Ashrama):

?梵行期(Brahma),从儿童到成年前,跟随上师(Guru)学习吠陀和各种仪礼;

?家居期(Grihastha),成年后结婚育子,履行世俗义务;

?林栖期(Vanaprastha),老年时弃家隐居森林,从事各种修行,为解脱做准备;

?遁世期(Sannyasin),晚年舍弃一切财富,云游四方,以期早日解脱。

林栖期和遁世期便属于云游修行的阶段,苦行僧叫作“Sadhu”,一般被尊称为“Baba”,有自己独特的装束和修行方式。问题是如今已经没什么森林可以去了,大部分印度教教徒也都已经不再遵守这些古老的传统,或只是走个简单的形式。

凯达纳特

去的第二个圣地是凯达纳特(Kedarnath)。

凯达纳特是我在印度到过的最美的地方之一,当我清晨望见凯达纳特神庙时,四个字在脑海中闪过——盗梦空间。这地方看起来如梦似幻,好像电影里才会有的场景。

抵达这里却并不容易,公路只通到山脚下海拔2100米的一个小镇,需要徒步20公里左右才能抵达海拔3600米的凯达纳特,垂直爬升1500米。当地有小直升机可以坐,单程票价只要400元人民币。然而在朝圣旺季,一票难求,所以就算有也是白搭,我只好自己徒步上去。

这种四个人抬的轿子,应该是最高级的,具体价格没问

最便宜的运输设备是这种背篓,好像是2000卢比,相当于200元人民币不到

和大量朝圣者一起徒步进凯达纳特,让我见识到了印度人神奇非凡的一面。人头攒动的壮观场面,会让你觉得这是香客在节假日踏青去灵隐寺(8),而不是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艰难跋涉。印度人为了前往凯达纳特,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被人背上去的,有被轿子抬上去的,有骑马上去的,早早预定好行程的富人则是呼啦一下坐直升机飞上去。但最多的,还是跟我一样自己走上去的。

凯达纳特海拔3600米,无疑算是高海拔了。而且徒步这一路全都是上坡,其体验类似从西当温泉徒步进雨崩村,连我这种擅长上坡的资深老“背包客”也感觉走得非常“虐”。对我们来讲,这种难度的徒步,登山鞋、背包、冲锋衣应该都是标配吧?只见那些印度人,身着日常的纱丽,穿着夹脚拖或凉鞋,甚至光脚,扶老携幼,行李顶在头上……这样浩浩****地在海拔超过3000米、两边都是冰川的泥泞陡峭山路上徐徐前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