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在印度看印度电子书 > 第二章 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003(第3页)

第二章 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003(第3页)

在印度坚持素食的几个月里,我没有吃甜食和油炸食品,就跟吹气球似的胖了起来,那些玛萨拉糊糊拌着饭、就着饼,吃起来可是妥妥的“碳水炸弹”,而且由于缺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吃完不顶饿,于是就会吃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这让我意识到我恐怕要吃点肉,天天这样吃各种饼、米饭,实在很难说得上是健康饮食。

要我说,绿叶菜、豆制品便宜又多样的中国才是真正的“素食者的天堂”。在中国不吃肉对我来说压力不大,在印度不吃肉会让我觉得没东西可吃。甜食偶尔吃个一两次可以,天天吃的话,患糖尿病、高血压的风险恐怕都会大增,这也就是印度作为一个素食国家却有那么多胖子的原因。

印度虽然未必是“素食者的天堂”,却一定是奶制品爱好者的天堂。

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老阿姨,去过很多国家,跟我来了三次印度。她说印度的牛奶是她在全世界喝过的牛奶中最好喝的,比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强多了。她还说这是因为印度人把牛当神供着,印度的牛的地位高、待遇好,产出来的奶当然好喝。

她这个理论我无法证实真伪,但印度牛奶好喝是真的,也确实不排除跟印度的牛奶生产方式有关。

我们现在喝到的牛奶基本上都是通过工业化流程生产出来的,奶牛被关在很小的一个围栏里面喂养,通过人工授精令其怀孕,小牛一生下来就会被带走,牛奶通过机器收集、消毒、加工……而印度的牛很多是散养的,牛奶公司会到村庄里挨家挨户收购,听说收购价在两块多钱一升。

散养的牛肯定满足不了印度整个国家对牛奶巨大的需求,所以印度也有农场奶牛。在很多国家里,奶牛老了、产奶量下降以后就会被屠宰,然而印度人出于对奶牛“深沉的爱”,政府大笔拨款兴建“奶牛养老院”(Gaushalas)(21),收容照顾那些流浪牛和退役的奶牛,维护“奶牛养老院”的经费主要来自募捐和牛粪销售(印度把牛粪计入GDP是有依据的)。所以有人说在印度做母牛比做女人更幸福,不无道理,“幸福感”如此之高的奶牛所产的牛奶,或许真的会更好喝一些吧。

村庄里的生牛奶收购来之后,有一部分会通过工业化流程进行消毒,加工成各种包装奶制品,然后进入市场销售,还有一部分生牛奶未经消毒就会拿出来配送。我所在社区的居民可以订购这种生牛奶,每天有若干名送奶工大叔骑着摩托车在社区里配送,他们在摩托上装一个特殊音调的喇叭,早晚一听到这个喇叭声,大家就知道送牛奶的来了,纷纷拿着家里的瓶瓶罐罐出来打牛奶。大多数人家会按月定购,因为印度人有每天喝奶茶的习惯,我们家的牛奶消耗不固定,跟他零拷(22)也行,不到5块钱一升。这种牛奶因为没有经过消毒、匀质,为了安全起见,必须煮开之后才能喝,放凉之后,表面会凝结厚厚的一层奶皮。

有了好奶做保障,就可以解锁各种奶制品,比如酸奶、奶酪、牛奶冰激凌。

在我们家,做面食和奶制品都是我太太的任务,她打小跟奶制品打交道,拥有制作奶制品的天赋。就像我从小看宰鸡宰鱼一样,她从小看家里人自制各种奶制品,自然而然就看会了。通过自己动手,我发现在关于奶制品的一些知识上,被骗了半辈子。比方说,所谓的“酸奶机”根本就是骗人,任何保温容器都能做酸奶;没有保温容器用被子焐一晚也行。酸奶这玩意,人类已经吃了几千年了,自然不可能是在发明酸奶机之后才有的酸奶。

酸奶的品质是直接跟牛奶挂钩的,印度这边不管用什么奶,做出来的酸奶都是像豆腐一样的老酸奶;如果你做出来的酸奶很稀,说明牛奶本身有问题。做牛奶冰激凌也是出奇地简单,只要把牛奶不断加热搅拌,熬到极为浓稠之后,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味冷冻即可,根本不需要加冰激凌粉、奶油之类的东西。

总而言之,牛奶的品质是一切奶制品的灵魂,如同好的海鲜只需清水煮甚至生食都极为鲜美一样。

作为一名酸奶爱好者,我每次用勺子挖着吃成本不到一块钱一杯、味道胜过一切零售酸奶的自制“老酸奶”,都会感慨这种生活在印度的“小确幸”。在印度,酸奶是除牛肉之外另一样“吃到就是赚到”的东西,这大概可以算是我朴实无华的印度居家生活中最大的两个闪光点吧。

我在印度当然不可能光吃奶和肉,作为一名中国人,没绿叶蔬菜比没猪肉吃更痛苦。

刚才我就讲过印度的蔬菜品种匮乏,这种匮乏主要体现在绿叶蔬菜上。出国旅行过的人一定都会发现,全世界就咱们中国人吃绿叶蔬菜吃得最多,很多外国人是不屑吃叶菜的。有一个美国人告诉我,他们那边管叶菜叫作“兔子饲料”(RabbitFood),可能在他们眼里,叶菜不属于人类的食物。

我太太在上海的时候,我烧韭菜给她吃,她惊呆了,怎么草也能吃?!结果很快她就爱上了吃这种“草”。更好笑的是,她跟我一起走在街上,看到路边花坛里的长得像韭菜的草,她以为是韭菜,要割回家吃——这不明明长得一样嘛!在很多外国人眼里,或许绿叶菜跟草的界限也并不是那么清晰。

哥印拜陀的绿叶菜种类非常有限,叫得出名字的只有菠菜、苋菜、生菜、白菜等几种,还有一两种我不认识,也不好吃。有限的绿叶菜并不是每天都有,能不能买到得碰运气。其中生菜和白菜只有在生鲜配送平台和大卖场才能买到,白菜不知道是不是从北印度运来的,南印度这边可能太热了长不出来,一棵白菜有时候要卖20多块钱。在这里随时随地都能买到的“绿叶菜”只有卷心菜、薄荷叶、香菜、咖喱叶,后三种我实在是没本事炒着吃。有一次,我连着好多天买不到绿叶菜,一着急就去菜摊上捋了一大堆萝卜叶回来吃——你说我在印度的日子苦吧,可以无限量吃牛肉;你要说在印度的日子不苦吧,我这不还得捡菜叶子吃嘛!印度的魔幻是日常性的。

印度的网络生鲜配送,是近两年才有的新事物,可以买粮油、蔬菜、副食品以及一些厨卫用品,配送时效大约是隔天到,品质肯定不如盒马鲜生那么高——很多东西我们只要求“有”,不要求多“好”。这个生鲜配送在印度疫情封城期间,简直像救命稻草,配送预约得靠抢,当时最快也要排到一周后才能配送。

印度人日常吃的一些蔬菜,有不少在国内我都没见过。国内的朋友可能知道有一种保健品叫作辣木籽,中国能买到的只有晒干的种子,在印度则是连着果荚一起烧菜吃。他们会吃大量的瓜类、豆类、根茎类蔬菜,冬瓜、南瓜、苦瓜、黄瓜、丝瓜、西葫芦、刀豆、豇豆……以及各种各样我搞不清楚的萝卜类、薯类,薯类的名字就叫各种“potato”。我太太在中国见到山药时,她自己发明了一个名字——“stickpotato”——棍子土豆,倒也贴切。这里的菜市场里有一种根茎,在中国没见过,做菜还挺好吃的,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后来无意中看到图片,才知道原来就是传说中的木薯,国内的甜品一直会用木薯粉、木薯圆子,但木薯的真身我是到了印度才头一次看见。

印度蔬菜有一个特点就是卖相难看,一个个歪瓜裂枣的,好像还没被驯化过的野生蔬菜。唯一卖相好的只有出口转内销的美国甜玉米,还用保鲜膜包着,我在俄罗斯的时候也吃过真空包装的来自印度的美国甜玉米。但这些蔬菜难看归难看,味道还是不错的,比我们国内的大棚蔬菜要好吃。比方说上海的番茄虽然长得好看,可吃着味道很淡;印度的番茄长得又小又丑,却有番茄味。

这里我又要讲到印度人的理念问题了。印度这个国家虽然还有不少人吃不饱饭,农业现代化程度也非常低,可他们的农业种植理念特别绿色环保,将化肥视为洪水猛兽。由于不肯用化肥,再加上农业补贴水平高、耕种管理水平低,一方面蔬菜长得丑,另一方面小麦、稻子之类的农作物的亩产量也都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印度的农作物虽然产量低,价格却特别便宜。大凡农业国家都讲究一个“民以食为天”,印度的消费水平低,蔬菜直接关系到温饱,所以价格必须低廉,在印度10块钱可以买一大袋子各种各样的菜。我之前有一次在一个社区做志愿者,最后一天亲自下厨请大家聚餐吃饭,买了60块钱的原材料,让14个人吃得“菜足饭饱”。在中国菜场买菜,摊贩会送小葱,这里是送咖喱叶和香菜,要知道香菜在国内可不便宜。

大家可能经常看到印度洋葱价格上涨导致民众抗议之类的新闻,我估计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会不理解——洋葱能吃多少啊?难不成当饭吃?涨价能涨多少啊?涨一倍就已经很多了。

在印度,电子秤尚未普及,有些菜农甚至连秤都没有。没有秤的菜农一般都是老农,把家里自己种的一点小菜拿出来卖,品种很单一。他们会提前把菜一堆堆分好,卖起来以“堆”为单位,10卢比一堆。那些有秤的菜农为了方便计算,特别爱凑整。不过他们凑整起来让我有些哭笑不得,比方说我明明要买1。2公斤,挑好了之后,他们会帮你拿掉那0。2公斤的菜——宁可少卖一点菜,也要整数,是真正的“四舍五入”。至于那些无法分割的瓜果类,很多时候价格都是自己随便估算的。

在各种歪瓜裂枣的蔬菜里面,倒也有一种例外,那就是印度甜玉米。这种甜玉米卖相极佳,是当地菜市场中唯一用保鲜膜包裹出售的蔬菜。

我第一次在印度的一个景区里吃到这种甜玉米时,深深地被惊艳到了——之前从来没有吃到过如此脆甜爆浆的玉米。这种玉米跟国内的甜玉米和水果玉米都不一样,是我吃过的各种玉米中最好吃的。我在俄罗斯旅行的时候,超市里有一种真空包装的即食玉米售卖,产地居然是印度,于是恍然大悟,印度甜玉米已然走出国门、行销海外。

很多人都以为甜玉米是转基因作物,其实不然。世界上确实有转基因玉米,但那些主要是用来榨油、做饲料的。甜玉米跟杂交水稻一样,甜味是通过杂交育种自然产生的基因性状,只是一个特别的玉米品种。

再说水果。印度基本上只有时令水果,品种有限,跟蔬菜一样卖相难看,大城市偶有价格高昂的进口水果。这里一年不断档的水果主要有香蕉、椰子、木瓜,因为是当地原产,价格都比外来进口的水果便宜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南印度的香蕉可谓五花八门,我至少见过五种完全不同的香蕉,最小的不过拇指大小,大的却像根棒槌。无论是形状、颜色还是味道,都跟国内吃到的香蕉完全不同,比如说有一种香蕉是红皮的,看起来像是蒸熟了的,我到现在都不是很清楚如何选购。而南印度由于盛产椰子,椰子用途广泛,除了喝椰汁外,椰肉是神庙里的重要贡品。椰子长老之后,里面的椰肉非常厚实,印度人常常会用于烹饪。

那个时候也正好是印度菠萝蜜上市的季节,以前我在中国吃的菠萝蜜味同嚼蜡,心想这种水果有什么好吃的……吃过真正好吃的菠萝蜜后才明白以前吃的是“假菠萝蜜”,并且印度的菠萝蜜最便宜时只要一块钱一斤。菠萝蜜除了果肉可以吃,果核煮熟了也能吃,吃起来有点像菱角。我试过烧汤、烧肉,就跟板栗、菱角差不多。

吃菠萝蜜最麻烦的是切,菠萝蜜切开后会流出一种不溶于水的黏液,怎么洗也洗不掉,估计所有第一次切菠萝蜜的人都因此抓狂过。也是我的邻居面授机宜,我才知道这种黏液虽然不溶于水,却溶于油脂,切的时候要在手和刀上先涂好椰子油,洗手的时候也需要先用椰子油把黏液去掉。

有些中国的水果,我从来没在哥印拜陀见过,比如柚子、柿子、荔枝、枇杷、桃子。还是因为冷链运输落后,进口水果只有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才能找到,价格奇高无比。印度不同地区之间的果蔬流通也十分有限,比如一个北方的印度人到了南方,才可能第一次见到、吃到,比如释迦果、番石榴等。

印度不同地区的物产缺乏流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物流效率低下。生活在印度让我深深体会到公路物流网络的重要性,这就像人体内的血管网络,保证了整个机体的高效运作。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