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在印度看印度电子书 > 第二章 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003(第2页)

第二章 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003(第2页)

直到最近我才知道,印度居然有假羊肉。我的另一个邻居告诉我,他从来不吃外面饭店里那种切碎的炖肉,因为你不知道它们是用什么肉做的,他只吃能够分辨出部位的整块鸡肉。我很惊讶:饭店里不就只有鸡肉、羊肉吗?还能是什么肉做的?他告诉我,印度有些人会偷偷屠宰流浪狗,然后冒充羊肉来卖,如果把狗头、狗脚剁了,把狗皮剥了,大多数印度人根本分不清这是什么肉。印度满大街都是流浪狗,偷狗也不会有大动静,对他们来说,这完全是无本万利的生意。所以印度卖羊肉的地方,会保留羊尾巴那段的皮毛,以示自己卖的是真羊肉。

我一听简直惊呆了,这不就是真正的“挂羊头卖狗肉”吗?我万万没想到以吃素食为主的印度人也会做这种事,令我的“三观”颇受震动。

印度真正的大众肉食是鸡肉,鸡则以印度这边养殖的白羽肉鸡为主,活鸡7元一斤,宰好10元一斤,逢年过节会涨价。有意思的是,我在大卖场的冰柜里看到过按部位分类的冷冻鸡肉,最贵的是鸡胸肉,其次是翅根,最便宜的是翅中,跟中国正好相反。就跟牛排一样,中国卖得最贵的翅中在印度属于被嫌弃的对象。至于翅尖和鸡脚,宰鸡的时候就直接剁下来扔掉了,所以我才会向他们要免费的鸡脚。

印度这边的宰鸡方法跟咱们也不一样,我们在宰鸡之前照例肯定是先烧好开水,开水烫完好拔毛。印度人宰鸡十分简单粗暴,鸡脖子上来一刀,然后往一个专用的槽斗或桶里一扔,任由它在里面扑腾。过几分钟后,把浑身是血、死透了的鸡捞出来,剁去鸡头、鸡脚、翅尖,从脖子处把鸡皮带鸡毛一起扒下来,最后一刀把屁股切了,掏去内脏。

印度大部分的鸡都是去皮的,不过有些地方也能找到带皮的鸡。高级一点的肉店,有类似于国内的家禽脱毛机,脱完毛后看起来白白净净的。徒手拔毛的地方也不少,经常会把皮弄破,而且总也拔不干净,于是他们就再用火烧一下,就跟宰猪的时候燎猪毛一样,那些鸡会被搞得又破又焦。

印度人穷的虽穷,有钱的却十分讲究,嫌弃养殖的白羽肉鸡是饲料鸡,跟咱们中国人一样迷信绿色有机无污染的“走地鸡”。印度的走地鸡很不便宜,卖30多块钱一斤,是饲料鸡的三倍多。令我感到迷惑的其实是——饲料鸡也好,走地鸡也好,最后不都是玛萨拉大乱炖吗?吃得出区别吗?印度又没有老母鸡汤这种东西,走地鸡烧成玛萨拉鸡岂不是暴殄天物?

再来说猪肉——我在印度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敢吃印度的猪肉。

猪肉是在中餐厅吃的,猪跑是在大街上、垃圾堆边见的,但是生猪肉实在不敢买。我第一次在印度看见卖猪肉的,是在孟买的贫民窟附近,一个当地人肩扛着一头很可疑的死猪。为什么说可疑呢?因为那头猪个头不大,四脚朝天、全身僵直,没有洗剥过,身上却是干净的,感觉就好像淹死在水里,然后打捞上来的……我从附近转了一圈回来,看到那头死猪被切开了搁在那儿卖,肉色看起来特别红,跟我们国内放过血的猪肉完全不一样。并且我在印度看见的猪,要么是在大街上溜达的野猪,要么就是在垃圾堆里找食的流浪猪,所以穷人很可能直接从路边逮着猪来宰。

有一个在印度的中国朋友说,他第一次买猪肉时,在肉里面居然切出虫子来(估计是猪肉绦虫),从此落下心理阴影,再也不敢买印度的猪肉了。

但是据孟买、德里的朋友反馈的信息,在印度也能够买到那种放血宰杀、洗剥干净的“农场猪”。从他们发来的图片看,那些宰猪、卖猪的人长得像是印度东北邦那边的基督教教徒。更神奇的是,根据我看到的价目表,他们居然还知道不同部位卖不同的价钱,排骨和带皮五花肉的价格要高于猪腿肉。什么时候南印度人要是突然开窍,明白带骨牛排的好,我就没法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剥削”他们了。我在南印度定居之后,家附近是有卖猪肉的,但由于吃不准这猪肉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就一直没敢去买。直到我家楼下的邻居娶了一个新媳妇,那个新媳妇是从喀拉拉邦来的一位医生,家庭氛围非常开放,她说她什么东西都吃,最爱吃的就是猪肉。我一听就惊呆了,我说这边的猪肉安全吗?她说这边也是有农场猪的,猪肉没问题,听她说完,我立马就去买了5斤猪肉。我家这边的猪肉可能市场需求不大,所有部位一口价,合人民币15块钱一斤。肥瘦也不能分开买,给你切肉的时候必须搭着肥膘一起卖。那猪肉看起来有点像国内的乡下猪肉,放过血,特别肥——既然能长这么肥,那至少应该不会是路边的流浪猪吧?

没想到我回家一焯水,那猪肉居然有一股扑鼻的异香,烧出来的红烧肉比上海一般的猪肉好吃太多!我把印度猪肉的图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后,懂行的人纷纷说这是没有用过瘦肉精的土猪。自从买了猪肉之后,我立马吃上了无数中华美食,尤其还能自己熬炼猪油,这玩意可是用途广泛。

自此以后,我每天猪牛羊鸡、各色海鲜不断变着花样做,月开销也不过2000块钱。在上海要想吃上同等质量的肉食,至少得花三倍的钱。

总的来说,在印度吃不吃肉、吃什么肉,跟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地位都有一定关系。

从地域分布上来讲,在北印度,素食更为普遍,在许多非旅游城市,想要找一家供应肉食的餐厅都很难,肉的种类也局限于鸡肉和羊肉;但在南印度,肉的种类相对较多,人们对肉食的包容性更高,哥印拜陀这边甚至还有卖鹌鹑和鹌鹑蛋的。

从社会阶层上来讲,对社会地位低下、食不果腹的穷人来说,肉类是一种廉价优质的蛋白质来源。穷人一方面负担不起正儿八经的好肉,但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近乎免费的内脏。那些卖牛羊鸡的地方,一些部位及脂肪都可以白送,可想而知,穷人如果想要开荤,这些下水是最廉价的选择。我在孟买贫民窟里见到过人们在煮一些不知道用什么肉做的血肠;我在旧德里的市场里面也见过卖牛蹄、牛肺、牛脑这些下脚料的,虽然没问价格,但想必会非常便宜。而这些东西,只有一些穷人会买来吃,于是这在某种程度上将肉食跟贫穷和肮脏联系在一起。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婆罗门等高种姓阶层,长期受印度教“非暴力”思想的影响,有不少都是严格的素食者。这种文化大背景的上行下效决定了在印度以素食为贵,食素高尚而食肉堕落,真正的“肉食者鄙”。于是乎,一些低种姓的人有钱之后,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会选择素食——以此将自己和其他吃肉的低种姓区分开,从而感觉自己高人一等。

孟买贫民窟里的居民,在煮不知道什么肉做的血肠。

总之,在印度,如果你是一个素食者,大家会觉得你是一个洁身自好、“三观”很正的人,会高看你一眼。素食在印度社会是人的品质的一个加分项。尽管在印度的年轻一代里,这种观念正在改变,大家都越来越不在乎,素食的道德约束力越来越弱,但总的来说,印度人普遍还是会对素食表示赞许。

相应地,在印度抽烟喝酒也会被人瞧不起。我楼下有个邻居抽烟都是偷偷摸摸的,每次跑到天台一个楼下没人看得到的角落里抽,被我撞见会很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下抽烟的一般都是印度农民工,他们买烟通常都是买一支抽一支,现买现抽。除了机场免税店和一些高档酒店的礼品店,在印度很难找到卖整条香烟的地方。印度有一种土烟,叫作“Biri”(也叫Bidi),有点像迷你雪茄,在家庭作坊里自己用烟叶卷的,一块钱一包,在农民工群体里十分流行。

印度酗酒的主要也都是底层农民工,人群的消费水平决定了高端烟酒在印度没什么市场。之前我的印度铁哥们儿的工地里雇短工干活,工人吃住都在工地上,日工资是700卢比(不到70元人民币)。工人走后,我们有一次去摘芒果,结果在芒果树下面找到几百个威士忌酒瓶,装了满满一麻袋。这种劣质威士忌是250毫升小瓶装的,160卢比一瓶,是印度性价比最高的酒之一(印度的酒比较贵,我偶尔喝的啤酒在这边要140卢比一瓶)。你们想这些工人住在工地上,妻小不在身边,晚上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唯一的消遣就是大家一起喝酒、聊天,因此酗酒成瘾,之前疫情封城买不到酒而抗议甚至自杀的,便是这些人。事实上,一般的体面印度人相对来说喝酒不多,也没有很多机会喝酒(因为没有餐饮社交文化),我已经有大半年没喝过啤酒了——没有酒搭子,一个人喝也没劲。我在家里酿米酒,主要是为了酒酿,酒本身可喝可不喝。

另外,印度卖酒的地方需要专营许可,有些看起来跟黑店似的,柜台前装有铁丝网或铁栏杆,可能是怕醉酒的人闹事,每天的营业时间仅限中午12点到晚上8点。有次我在拉贾斯坦邦的乌代浦(Udaipur),晚上去买啤酒,那时候晚上8点刚过,专营店已经关门了。离商店不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人贼兮兮地站在那里,问我是不是要买酒。原价120卢比的酒(每个邦的酒定价不同),他开价200卢比,我跟他讨价还价到150卢比。谈完价钱,他跑到卷帘门边上说了几句暗号,卷帘门开了一条缝,把酒塞出来之后又迅速关上,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那个场景,真有点像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里的“芝麻开门”。

我在北印度的西姆拉认识了一位在当地经营中餐馆的印籍华裔老人,他在解放战争期间从广东梅县背井离乡来到印度,后来在印度的华人圈子里娶妻生子。他说他的儿子从小被送去印度寄宿学校,在学校里全都是素食,后来他儿子在十多岁的时候回到家后居然无法接受吃肉,他怕儿子彻底变成印度人,忘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强迫他儿子学吃肉。

这种事听着不可思议,吃肉怎么还要学?这是真的,比方说,有的地方的人从小到大没有见过现实中的虾蟹,初次见到这些东西被端上餐桌,他们竟然被吓得不知所措,无法想象这玩意怎么可以吃;我太太在心理上接受不了吃蛙类,我的邻居接受不了吃软骨、肥肉也是类似的道理;有些人最爱的胶原蛋白或内脏,在另一些人眼里是非常奇怪且无法食用的组织……饮食本身就是文化习惯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接触不到肉食的素食文化中,肉食就是洪水猛兽,素食才是人间正道,他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排斥吃肉。

一切的文化和习俗归根结底还有一个人口比例的问题,在某种行为的人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这种行为就会被正名和默许,哪怕是裹小脚、女性割礼这些残害身体的陋习;反之则可能会被污名化,在印度这种素食国家,即便只是吃肉都自带原罪。

然而在印度吃素食,却绝不意味着健康饮食,印度人日常饮食的特点是高油、高盐、高糖。

别看我现在在印度吃牛肉吃得欢,其实在2016年到2018年我还是一个素食者,吃的是奶蛋素,为什么后来开荤了呢?有两个原因,一是跟我太太结婚后,不得不陪着她一起吃肉,不然生活上会很不方便,她是那种几天吃不到肉就会脾气暴躁的人;二是在印度做素食者实在太难了!

印度不是满大街都是素食吗,怎么会难呢?很多人都说印度是“素食者的天堂”,我有一些信佛的朋友来到印度心生欢喜,因为这里无论到哪儿都有素食,完全不用担心误食肉类。而且因为印度那些糊糊和面食,油大、盐多、口味重,让人感觉不像是在吃素。但我认为,印度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素食者的地狱”。

1。蔬菜品种匮乏。蔬菜品种少不单单是印度的问题,而是中国以外的地方的通病。

我在印度这边连买个绿叶菜都得随缘,每天就只能洋葱、土豆、西红柿搭配着有限的几种瓜、豆、茄子、萝卜翻来覆去吃,蘑菇也只有基本款,唯一的豆制品是一种油榨的豆渣做的“豆腐干”(Soyak)。

2。糖分摄入过高。印度是全世界素食人口最多的国家,却也是头号糖尿病大国。印度人的饮食结构非常不健康,日常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占到90%,因为对他们来说,米面之类的碳水化合物是最经济,也是最能果腹的,这么高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非常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造成糖尿病。火上浇油的是,由于素食不耐饥,许多印度人会额外摄入大量甜食以及油炸食品。而且印度人的用餐作息时间很不健康,很多人早上不吃饭,就喝一杯奶茶,每天晚饭都是睡前才吃的,下午必然要喝奶茶、吃点心。

说起印度的甜食,可谓是遇神齁神、遇佛齁佛,唯独齁不到印度人。印度人简直嗜甜如命,我看过我邻居做甜食,糖和其他原料的比例通常是一比一,糖不是一勺一勺而是一碗一碗加的。我们不会主动买甜食,但邻居们有时候会送给我们吃,我得混在别的东西里才吃得下。甜食是印度社交礼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人走亲访友都会带上一盒甜食,就跟我们带水果篮一样;逢年过节家里来客人,也都要用甜食招待别人。

3。油炸食品泛滥。印度的各种小吃都以油炸食品为主力军,比如三角包(Samosa)、脆小球,以及街边各种各样的油炸点心,连香蕉都能面拖油炸了吃。我个人推测,油炸可能是印度人的一种消毒手段,甭管好坏,炸炸更健康,那个油用了多久我不知道,但炸一下至少会安全一些。印度的甜食之所以那么甜也是同理,既然蜂蜜、糖本身不容易变质,那把甜食做得跟糖一样甜不就不会坏了?甜到连细菌都活不下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