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Parotta”确实也不太方便自己在家做,一来对和面有要求,需要把面粉揉出筋来,还要讲究油水分离,这样做出来才能层次分明;二来制作的时候需要较大的空间来甩面团,甩起来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搞不好就弄得家里一片狼藉。或许是因为这些原因,这种饼从来没机会传播到北印度,如果你只到过北印度,就没有机会尝到“Parotta”。
当年喀拉拉邦的“Parotta”经由南洋辗转传到中国之后,被重新改良,变成了我们口中的“印度飞饼”。由于餐厅、饭店需要的只是一张南亚面孔来彰显自己的“正宗”,于是产生一种非常魔幻的因果——那些来中国做飞饼的印度人,可能在他的家乡从未见过“Parotta”,甚至可能都不知道“Parotta”,到了中国接受了中国厨师的培训后,才学会做“印度飞饼”。于是一个比我们更晚知道“印度飞饼”的印度人,在中国的饭店里给中国人制作一种脱胎于“Parotta”、既是飞饼又不是飞饼的“印度飞饼”。
我在印度吃些什么呢
说完印度的饮食文化之后,我来讲讲我平时在印度究竟吃些什么。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印度的牛肉。肯定会有人表示奇怪——印度的牛不是神吗?不是说印度不吃牛肉吗?印度怎么会有牛肉呢?
你们可能听过印度立法禁止宰牛,吃牛肉会获罪——事实上,印度每个邦都有自己的法律,禁令也各有不同。确实有一些邦完全禁止宰牛;其他一些邦的禁令基本上是限制“私宰”,禁令之下依然有“屠宰许可”,并且允许宰公牛和水牛;只有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以及印度东北诸邦对宰牛没有限制。
那为什么许多来印度的人没见过牛肉呢?因为牛肉通常只在某些穆斯林社区才能买到,在餐厅里很难找到。我在加尔各答、德里的穆斯林社区都曾见过卖牛肉的场景,加尔各答的人比较大胆,什么都敢吃,德里卖的可能是水牛肉,具体没有考证。总的来说,北印度尤其是“奶牛带”(CowBelt),牛肉非常罕见——有些地方不要说牛肉了,连肉都很难找到;但南印度这边吃牛肉极为普遍,我第一次在印度吃到牛肉,就是在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的一家四星级酒店的自助餐上。我本来跟很多人一样,以为印度是没有牛肉的,看到牛肉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恍然觉得南北印度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而泰米尔纳德邦隔壁的喀拉拉邦则完全没有屠宰限制,吃起牛肉来更是毫无心理压力。
印度教对牛的崇拜和保护,最早源于农业社会对耕牛这一重要生产资料的保护,中国和日本古代也有类似的律法,禁止人们私宰耕牛。法律这个东西,随着时代的变更可以随时修改,可印度把对牛的保护写入了宗教,把牛进行了神化……
一方面,印度文明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牛无疑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社会的食物产出极为依赖牛的劳动和牛奶。我估计在当时宰牛造成的破坏,相当于现在破坏发电厂。另一方面,作为古代印度神权阶层的婆罗门,却并非统治阶级。他们的土地财产来自统治阶级的封赏,因此牛是婆罗门能够直接掌握的最终的生产资料。而婆罗门具有编纂和解释宗教经典的权力,在古代就相当于“立法机构”,因此他们一再在宗教经典中强调牛的重要性,从道德与习俗上赋予牛以崇高的地位,使其成为圣物。
很多人把印度人不吃牛肉的原因,简单地同“印度神牛”联系在了一起。我给大家澄清一下,并不是所有的印度牛都是神牛,真正的“神牛”仅限于特殊品种的白色瘤牛(Zebu),并且都是母牛。在印度神话中,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传说他的坐骑是一头白牛,名字叫南迪(Nandi),几乎所有的湿婆神庙门口都会有一尊南迪的雕像,面朝神庙,作为守护神。而黄牛、水牛等在印度并不是神牛,尤其水牛还跟魔王马希沙(Mahisha)有关。确切地说,“神牛”这一形象其实是“印度人不吃牛肉”这一文化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真正的原因要从印度文化大背景中去追溯。
其他的农业文明社会,禁止宰牛基本上都是出于比较单纯的现实原因或者经济原因,但在印度教中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印度教相信万物有灵,即灵魂存在于所有众生当中,以各种形式的生命相互联系,对动物的“非暴力”(Non-violence)是最高等的伦理价值观。因此在印度,素食主义极为普遍。而对牛的喜爱和尊重,乃是对“非暴力”的一种承诺,是印度素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这一基础上,渐渐发展出对牛“母亲般的情感”,并将其神化。据考证,南迪最早其实是一个人的形象,是湿婆的八个下属之一,后来才与白牛的形象融合在一起。
甘地就是母牛的拥趸,他公开表示:
?“哪怕是医生告诉我如果不吃牛肉、羊肉会死,我也宁死不吃。”(18)
?“我崇拜牛,就算要与整个世界为敌,我也要捍卫这种崇拜。”(19)
?“保护奶牛是印度教的核心事实。”(20)
奶牛的权益被进一步抬升到“非暴力”的象征,被赋予政治意义。
在印度的历史上,有不少时期宰牛都是死罪。但大家应该也知道,来到印度的外来民族就跟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你印度教教徒不吃,别人要吃啊。尤其穆斯林有宰牲节,他们更加觉得宰牛、吃牛是《古兰经》赋予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一来,难免就会产生宗教矛盾。
从莫卧儿王朝开始,是否禁止宰牛的问题在印度一直反反复复,通常都是分时期、分地域在推行。由于印度教教徒占多数,统治者如果推行保护奶牛的政策,往往能获得民众的支持。莫卧儿皇帝和东印度公司都曾经通过禁止宰牛笼络人心。而另一方面,外来统治者也曾故意杀牛来惩戒印度教教徒。结果从1717年到1977年,印度一共发生过167起宗教暴动事件,其中至少有22例的直接原因是宰牛。也就是说,关于吃不吃牛肉的问题,在印度有很多人为之付出过生命。印度教教徒则发起“奶牛保护运动”(GauRakshak),使得宗教之间的矛盾愈发激化。
不过,这些关于到底吃不吃牛肉的纠结和冲突,主要集中在北印度一些比较传统保守的地方,印度最先开始吃牛肉的是南印度的喀拉拉邦和东印度的部分地区。
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过去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自古以来跟外界就有不少的文化交流,郑和当年就到过喀拉拉邦好几次,还把中国渔网传到了那边,当地人到现在还在使用。乘着海洋贸易的东风,喀拉拉邦也是基督教最早传入印度的地方,后来又传播到整个南印度和东北印度,现在印度有大约三千万基督教教徒,主要就分布在这些区域。印度的基督教教徒宣称自己的基督信仰是超出传统基督信仰范畴的,不受任何教会准则的约束,大大方方吃牛肉吃了好几个世纪,后来当地的印度教教徒受到影响,也跟着一起吃。
我在南印度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据我观察,他们有些人对自己的宗教并没有特别虔诚、深刻的信仰,对印度教的了解还没有我多,可能就跟一些中国人今天拜观音、明天拜关公是一样的。
孟加拉地区则很大程度上受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就在孟加拉地区的加尔各答。需要说明一下,过去的孟加拉地区是非常大的,几乎包括整个印度的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在19世纪孟加拉地区的英语学院中,吃牛肉、喝威士忌成了适应英国文化的“时髦”,于是就有一些印度教教徒通过模仿英国人的这些生活习惯来“移风易俗”(DeridedirrationalHindus),但这种改变并未向西在全印度范围内蔓延,而是仅仅影响了印度的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孟加拉地区讲的是孟加拉语,文化上本身就跟传统保守的印地语区泾渭分明,加上其他原因,如今提及“北印度”“奶牛带”这些概念时,通常都不包括西孟加拉邦,西孟加拉邦和“奶牛带”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很弱。
所以如今可以不受限制宰牛的邦,除了以基督教教徒为主的东北诸邦之外,还有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来印度旅行的人大多都不会到这些地方,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印度人不吃牛肉。
我太太更是吓坏了,她在北印度听说过许多因为宰牛、吃牛造成的暴力冲突,这样公开售卖牛肉简直就是**裸的挑衅,难道不怕伤害当地印度教教徒的感情吗?要知道在北印度的一些地方,连提起“牛肉”这个词都是莫大的冒犯,像这样把血淋淋的牛肉挂在路边,当地人怎么能够如此安之若素呢?
出于这种不安的心态,我搬来这里的第一个月没敢去买牛肉,对这些牛肉的来源及新鲜度也都心存疑惑。然而当我试着买过第一次之后,便一发不可收。
我一开始怀疑这些是水牛肉,对印度人屠宰黄牛这样的事情,我比较缺乏想象力。我那时候还不知道,泰米尔纳德邦这边允许屠宰公牛和水牛。后来经过我的非专业鉴定,这确实是草饲的黄牛肉,在牛头的上下颚间还能见到草料,可能是散养的。然而,由于印度牛的育种并非是为了食用,所以牛肉偏瘦,几乎没什么油膘,肌纤维较粗(你也可以理解为高蛋白、低脂肪),按照一般方式烧,口感会比较差。
尽管牛肉的品质不算高,但是在印度这边买牛肉有四大好处:
1。多为“童子牛”。印度牛数量众多,而吃牛肉的人少,这就导致市场上牛肉总体是供大于求,与其把那些没有经济价值的小公牛养大,还不如趁早屠宰,因此牛肉摊供应的多为没结过婚的“童子牛”,大牛通常只有周日才有。从鲜嫩的角度来讲,肯定是童子牛好吃,不用怎么炖,一烧就酥。但小牛肉有个缺点,就是切不出牛排,因此想吃牛排的话,得赶着周日去买大牛肉。我有一次跟朋友抱怨说,印度的牛太小,没有牛排,吃起来不过瘾。他很不解,牛怎么会没有牛排呢?我拍了照片给他看,小牛的肋眼排只有不足手腕粗的细细一股,这在中国是不大可能见到的。
鉴于这些小牛看起来就跟猪、羊差不多大,最好吃的部位其实是肋条和小排。我把牛肋排买回来水煮,然后蘸调料粉,竟然吃出了手抓羊肉的味道。有时候也会切成猪排一样,做葱烤大排。
2。部位任选。印度牛肉卖起来有一个特点——所有部位一口价,只分“带骨”和“无骨”两种,无骨的一斤贵两元人民币。在印度人眼里,只有牛腿肉是精华,其他的肉都是下脚料。中国这边卖得最贵的牛肋眼、牛菲力、T骨、牛尾剔骨……都不受印度人待见。我去买牛肉却得赶早,去“抢”这些牛排——不是去“抢购”,而是去“抢救”。假如我去晚了,这些不受待见的牛肋排就被当作下脚料剁碎,然后便宜卖给一些饭店了。
另外,我发现似乎只有中国人对带骨头的肉情有独钟,包括印度人在内的许多外国人吃起肉来都比较实诚,只喜欢无骨肉块。他们直觉地认为排骨买回去一半都是骨头——这不亏大发了嘛!完全不了解附着在骨头上的肉烧酥之后那种美妙的胶原蛋白的口感。有时候,我邻居会让我帮她捎带一些牛肉,而她的要求是不要有骨头,不要有肥肉!
印度人如果买肋排,会让卖家把骨头拆掉再过秤。有时候我“抢救”得太晚,他们已经把肋排的一部分骨头拆掉了。我只要带骨头的那部分,拆掉骨头的肉会割下来还给他们,估计他们看我就像傻子。鉴于我这种专门买排骨的顾客,简直就是帮他们解决困难的,让他们送我一些筒子骨、牛尾、牛板筋,也从来都是一句话。
他们觉得占了我便宜,我也觉得占了他们便宜——还有比这更和谐美好的事吗?
3。新鲜。印度由于物流、电力保障的落后,冷链运输、冷链储藏基本上是指望不上的。肉一般都是当天宰、当天卖完,就像中国农村的一些地方,整块肉挂起来卖,下午去晚了,人家就收摊了。因此我在这里买到的都是热气牛肉,只有在大超市里才见过冰鲜肉、冷冻肉。
肯定有人要问:“印度天气这么热,怎么可能没冰箱?没冰箱靠不靠谱啊?”我以前也无法想象,但印度人似乎挺习惯的。我住的这栋楼一共六户人家,有三户家里都没冰箱。他们平时做饭每顿吃多少做多少,不够吃可以少吃,剩菜剩饭也不会浪费,直接倒在门口或搁在天台上喂动物。极其偶尔,邻居会把煮茶用了一半的牛奶、已经敲开的椰子肉,或是一小碟没吃完的甜品寄存在我家的冰箱里。过去几千年都没冰箱、没空调、没厕所、没自来水,日子不也过来了?
所以,大多数印度人买肉都是吃多少买多少,大多数人就买一斤半斤,当天就能吃完,像我这种一次买五六斤肉的人非常少。做中国菜本身就需要对肉进行预处理,我买完肉到家,通常都要处理半天,先要切割、分类,然后该焯水的焯水,该腌制的腌制,目测一周之内吃不完的才会冷冻。像牛排这种,本来也需要排酸熟成之后才更好吃。
我估算了一下,在理想状态下,如果我跟我太太两个人很努力地吃牛肉,一个星期大约可以吃3公斤牛肉(100元人民币都不到),为了消耗这些牛肉,我得每天去健身房进行高强度健身(在这些牛肉的加持下,即将40岁的我,肌肉力量和围度恢复到了十多年前的巅峰)。算下来一年总共能吃150公斤牛肉,就算其中有100公斤是我吃的,依然没能赶上美国的人均水平。要是在中国这么个吃法,大概是会吃穷的。
没想到我竟然在印度实现了“牛排自由”,想起来不禁泪流满面。
刚开始在南印度这边吃牛肉的时候,我们颇有些心虚,怕被邻里街坊知道了会有不良影响,万一引发宗教矛盾就麻烦了。每次吃完的牛骨头,不敢光明正大地交给垃圾回收的环卫工,而是偷偷带出去扔在灌木丛里。后来发现,这里吃牛肉根本不是一个问题,我在家烧牛肉的香味,经常把隔壁邻居给馋哭,于是我们索性请她一起吃。她根本无法想象居然可以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做牛肉的方法,对只爱腱子肉的印度人而言,糖醋排骨、煎牛排、粉蒸牛肉根本就是跨越时空的存在,就连我做的咖喱牛肉也让来自“咖喱国度”的印度人深深折服——秘诀就是加南瓜,利用南瓜的甜味给牛肉增鲜,给酱汁增稠。中国人可能觉得这样稀松平常,但对不擅荤素搭配烹饪的印度人而言,这属于颠覆性的技巧。她有个3岁的女儿,热爱我们家做的一切肉食,这说明吃肉虽然不是他们的饮食习惯,但身体是最诚实的。
鉴于印度这边牛肉物美价廉,我在家里试验开发出各种各样针对印度牛肉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