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印度的咖喱不是“咖喱”外,印度的饼也不是“飞饼”。
很多人来过印度之后,跑回去跟人说:“印度压根就没有飞饼啊!”他们在北印度跑了一大圈,都没见到飞饼这种玩意。
在知乎上可以搜到这个问题:“印度有飞饼吗?”有个回答把印度的一种薄饼——手帕饼(RumaliRoti)称为飞饼的原型,因为这个饼的塑形方法跟中国的飞饼很像,都是又抛又甩。但是如果你们看到这个手帕饼做出来的样子,可能无法联想到国内的飞饼,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食物。
真相到底是什么?印度究竟有没有飞饼呢?要把“印度飞饼”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必须从原料开始说起。“Atta”与“Maida”
有人说北印度人爱吃饼,南印度人爱吃米饭。这个说法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南印度人确实比北印度人更爱吃米饭,但他们一样爱吃饼,饼跟米饭对半开,只不过南印度和北印度的饼完全不一样。
我有个朋友,跟着我“三刷”过印度,从南到北都走过了,东西两边还没来得及去。这个人肠胃不大好,以前有一次在泰国上吐下泻,严重到去医院挂水,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住他对印度的热爱。可能这种“真爱”感动了毗湿奴大神,在印度期间他一次都没闹肚子,很得意地介绍经验说:“我每顿光吃饼不就行了!吃饼总归是保险的吧,而且印度居然可以做出这么多种不同的饼,吃的饼都不重样!”
在印度,饼可是一种主食,你无法忽视饼的存在。我很早就注意到了印度饼的口感跟中国的很不一样,过去一直以为是因为不放油、不起酥的原因,直到在这里生活,自己去买柴米油盐,才发现问题出在面粉上。
我身为一个上海人,虽然很喜欢下厨,但从来没有点过面食“技能树”(14)。对北方人来说十分家常的和面、擀面等日常技能,我都不会。我太太受印度文化影响,面粉玩得有点溜(跟我相比)。我以前经常听她说起,有的东西要用“Atta”做,有的东西要用“Maida”做。我知道这是两种不同的面粉,怎么个不同法却不甚了解。
后来才搞清楚,“Atta”是一种用硬质小麦磨制的全麦面粉,含有较多的麸皮,有更高的蛋白质含量,但口感比较粗糙;而“Maida”则是一种去麸皮的精白面粉,漂白过。我查了下我家里用的“Atta”和“Maida”,蛋白质含量分别是12。8%和10。8%,大致分别对应中国的“高筋全麦面粉”和“中筋精白面粉”。
在印度,“Atta”是绝对的主流,而“Maida”则是被妖魔化的。
几乎所有印度人都深信不疑:“Maida”这种好吃的精白面粉,吃多了对身体有害。我承认“Maida”确实不如“Atta”健康,精白面粉吃多了,比全麦粉有更高的罹患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但这些病跟那些饭都吃不饱、很瘦的印度穷人有什么关系?所以这个说法其实就跟“糖吃多了对身体有害”“盐吃多了对身体有害”一样,属于抛开剂量谈毒性的耍流氓。
另外一个争议在于,经过漂白,“Maida”中含有四氧嘧啶(Alloxan)。1943年英国的一项动物实验显示,四氧嘧啶会杀死兔子胰腺中的β细胞,从而诱发糖尿病;然而后续的研究发现,即便是高剂量的四氧嘧啶,也不会对人类的β细胞产生毒性,这可能是由于人类和啮齿动物对葡萄糖的摄取机制不同。
假如断章取义只宣传1943年那个动物实验结论的话,就很容易引起吃瓜群众对“Maida”的恐慌。这年头很多所谓的养生美容的营销都是这样的套路——比如宿便说,其营销核心并非“你如果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好处”,而是“你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恶果”。很多人一被吓唬,就乖乖掏银子了。
印度虽然还有好多人连饭都吃不饱,他们却特别注重原材料的有机天然,很多地方都禁用化肥、农药。因此农作物一来产量低,二来长得歪瓜裂枣,但印度人挺高兴,觉得这是有机纯天然健康食品,好像吃了就能长命百岁似的。与之形成悖论的是,他们却又极度嗜食油炸食品和甜食——那些好不容易天然有机长出来的蔬菜,转眼就裹上玛萨拉面糊扔油里炸了;在家做起甜品来,一碗原料配一碗糖,一副不齁死人不罢休的架势。
这里我先不跟大家讨论这些食品的健康问题。我个人推测“Maida有害”一说的流行,很可能跟以前印度人穷了太多年有关。过去粮食不充足的时候,精白面粉肯定比全麦粉贵,在家天天吃全麦面粉的印度小孩偶尔吃上一顿精白面粉,自然会被惊艳到,然后跟家里大人吵着要白面吃。可过去印度的那些穷人,负担不起顿顿吃白面,所以“Maida对身体有害”的说法就流传开了。一两代人下来,就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大多数印度人都只吃“Atta”,不吃“Maida”。因为谣传经过不断升级迭代之后,有些人甚至认为“Maida”中添加了无数有毒有害的化学似的。
需要说明的是,如今印度“Atta”反而比“Maida”的价格更高,这是社会供需关系决定的。在印度,鸡不同部位的价格是:鸡胸鸡腿鸡翅,牛羊腿肉当宝贝,排骨被嫌弃。
印度这边还有一种多谷物全麦面粉(MultigrainAtta),将各种各样的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磨成面粉。有次我太太买回来发现黏性不好,弃之不用。结果这种多谷物全麦面粉成了我的最爱,早上加鸡蛋牛奶拌成面糊做烙饼。
总之,我们这边被宣传为健康食品、相对小众的全麦面粉,在印度被玩出了花。
第一大系:国民主食——“Roti”
来过印度的人一定都知道“Roti”和“Chapati”。“Roti”一词来自梵文“Rotika”,意思是面食或面饼,“Roti”经常译作“印度面包”,这是很不准确的。而“Chapati”一词呢,“chapat”意为“拍打”“平坦”,引申出的意思就是“薄饼”。理论上讲,“Chapati”是“Roti”的一种,比方说,“Roti”相当于“馒头”,“Chapati”就相当于中国的“高庄馒头”(15),除此之外,其实还可以有“花卷馒头”“肉馒头”。但在很多场合,这两个词被混用,都用来指称印度的一种全麦薄饼。
“Roti”是印度最常见的主食,有几个特点——全麦面粉制作,不用油,不加任何调味品,不发酵,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原始的一种面食形态。做法通常是直接把擀好的饼放在一种叫塔瓦(Tava)的铁锅上,这种锅就是一块有着微小弧度的圆铁盘(平的也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原始的一种锅。
因其简单原始,“Roti”这种面食人人都能做,同时也是最廉价的主食。2012年我在拉贾斯坦邦“金城”的一个贫民窟,见识到他们的因陋就简——地上挖坑为灶,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子架着塔瓦做“Roti”,另一个女孩子用石头磨辣椒面作为调味料。她们友好地分了一张饼给我,不知道是因为制作环境,还是因为她们用的是劣质面粉,那张饼里面分明混了沙子。
我算了一下,这个面粉的市场价只要两三块钱一斤,一个人一天吃一斤面粉不得了吧?弄点豆子、辣椒、盐,烧个糊糊拌着吃,就能保证饿不死。难怪印度的贫困线标准是每人每天30卢比,也就是不到3块钱。拿着“贫困证”可以买到政府配给的超低价大米、面粉、煤油、白糖,每公斤只需要一两毛钱。
有意思的是,印度人会以一个女孩子的“Roti”做得好不好作为标准,来衡量她能不能成为一名好的家庭主妇。标准也很简单——看你的面皮擀得圆不圆,擀得越圆,就说明你的家务做得越好。我太太说她妈妈很厉害,擀面杖都可以不用,只要用手拍拍甩甩,就能拍出一张“Roti”;而她小时候一直擀不圆,她爸爸笑话她做的是印度地图。她妈妈还担心,连“Roti”都擀不圆,以后可怎么嫁人呀?
我太太一直主张“Roti”是最健康的主食,从全麦、无盐、无油的角度来讲,确实比精白面粉、白米饭要健康一点。但“Roti”最大的问题是它是火烤出来的,印度人习惯先上铁板烤,然后再放到明火上直接烧,经常会有局部焦炭化。
“Roti”的默认做法是什么都不加,跟白米饭一样,一些餐厅里会有加黄油、加蒜蓉的版本。而利用甩面的方法把“Roti”做得非常薄,就成了前文提到的“手帕饼”。
不管从加工还是烹饪方式来看,“Roti”都属于小麦面食的原始形态,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工艺升级,就产生了一些升级版本。
“Roti”升级版之一:“Puri”
在古代,油是很金贵的东西,中国古代在植物油提取技术发明之前,只能用动物油进行烹调。我在印度从来没见过动物油,古代印度比较多的应该是酥油(Ghee,提炼牛奶脂肪做的油)。但无论如何,油炸和煎炒都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在寻常百姓生活中的。油炸的“Roti”叫作“Puri”,“Puri”就是油炸版本的“Roti”。油炸之后整个面饼会膨胀起来,看起来像个气球一样,我过去一直戏称这是印度版的油条。因为需要起大油锅,一般人家里很少做Puri,大多数都是外面的茶摊作为早餐和零食在卖,那锅油也不知道多久换一次,看起来永远是黑乎乎的。
“Puri”来自梵语“Purika”,意为填充、填满,引申出馅饼的意思,那为什么这个“Puri”却是空心的呢?空心是为了让你自己塞馅料吃啊!“Puri”不是单卖的,饭店不会只给你“Puri”而不给你馅料,最常见的馅料通常是土豆或鹰嘴豆。但没有人会真的把那些馅料塞到“Puri”里面吃,都是撕下“Puri”裹着馅料吃——印度所有的饼都是这样吃的,饼配糊糊就跟饺子配大蒜、泡饭配咸菜一样天经地义。
“Puri”的变种
“Puri”有几个变种,首先是用精白面粉“Maida”做的豪华版“Puri”——发面油饼(Bhatura)。发面油饼有点高级,不但用白面,还要用酸奶来和面,有时会放发酵粉,做完之后看起来就好像白富美版本的“Puri”,又大又好看。还有一种叫“Luchi”,在孟加拉邦附近的印度东部地区比较流行,也是用白面做的,卖相不错,但这些饼单独放在我面前的话,我大概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Puri”最出名的一个变种就是迷你版的灌汤油炸的脆小球(PaniPuri)。“Pani”是印地语“水”的意思,但这里的“Pani”指的是调味水(ImliPani),一般要用罗望子、辣椒、各种玛萨拉,再加上土豆泥、洋葱、鹰嘴豆等,那种酸酸辣辣的味道让很多女生一吃就上瘾。电影《摔跤吧!爸爸》里面,两个女儿最爱吃的零食就是这种脆小球。脆小球是印度的一种经典国民街头小吃,看起来很不卫生,然而极其受欢迎。
这玩意怎么吃呢?通常都是小贩推着一辆车,车上有一整袋已经做好的油炸小球、一大锅做好的馅料、各种瓶瓶罐罐的汤汁。做的时候,小贩会从袋子里掏一个小球出来,用拇指捏一个洞,往里面灌各种酸爽的汤汁馅料,再用手递给你,你接过来必须一口闷,让汤汁在你的口中爆浆……他一边做,你一边吃,画面很美有没有?我目前还没有见过不喜欢吃脆小球的女生。
我太太就是脆小球的忠实拥趸,不过她非常介意食品卫生,从来不肯吃街边的脆小球,非要吃餐厅里做的。至于我个人,只是单纯对这种零食无感,倒跟是否卫生没关系。
脆小球有好几个变种,比较常见的有:“BhelPuri”——配膨化大米的版本;“DahiPuri”——配酸奶的版本;“SevPuri”——配油炸细面(Sev)的版本。只要印度人愿意,一千种乃至一万种搭配也不成问题。比方说,我往里面塞老干妈,那就是“老干妈Puri”;往里面塞红烧肉,那就是“红烧肉Puri”。
“Roti”升级版之二:“Paratha”
“Paratha”是加了馅料的油煎“Roti”。
“Paratha”在北印度极为流行,几乎每个饭店都有,也几乎人人都会做,然而在南印度这边却是难觅踪迹,甚至有些闭塞的南印度人都不知道这种食物。“Paratha”是“Parat”和“Atta”这两个单词的组合,“Parat”如今的意思是一种盘子,“Atta”的意思是全麦面粉,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在盘子里面做熟的多层面饼。
“Paratha”的做法有点像浙江金华永康那边的麦饼,或者安徽的挞粿,步骤都是一样的——和面、捏团、摊皮、包馅、滚平。但“Paratha”做得比这两种饼更薄,滚平的时候基本上把皮和馅都擀得黏在一起了。中国的馅饼,几乎无肉不欢,就连上海的葱油饼都要加点肉末。但我在印度饭店里看到的“Paratha”都是素的,网上搜到有鸡肉、羊肉等馅料,可我从没在现实中见过。我倒是在自己家里做过牛肉“Parat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