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面讲过印度的环保理念很先进,这还体现在印度的生活垃圾处理上。印度为了避免污染问题,很多地方都明令禁塑,有些地方整个区域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取而代之的是报纸、香蕉叶、一次性纸餐具、一次性陶器等。印度街头小吃种类繁多,他们倒是可以真的做到不用塑料餐具:花生之类的炒货干货,用报纸包;炒面之类的会给你一个单面防水处理过的纸盘子;很多地方米饭、饼之类的食物都会用香蕉叶来包;奶茶、酸奶会用一次性的陶杯或纸杯来装;果汁则用玻璃杯装,喝完归还;就连吸管都是纸制的……据说印度和日本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大街上没有垃圾桶的国家,日本的干净程度大家有目共睹,然而印度怎么样大家也看到了。
这是从我公寓楼顶往下拍的,墙内干干净净,墙外一片狼藉。生活污水直接排在路边水沟
我在印度待久了,也受到这种环保理念的影响。比方说,在印度买菜,大家都会自带袋子或者篮子,称重计价完了之后把所有的菜混装在一起,回家再分。我觉得这样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塑料袋。
一次性塑料制品确实可以禁用,但问题是阻止不了各种包装食品使用塑料包装啊!而且鱼肉生鲜之类的也必须用塑料袋装。这无疑是一种刚需,扔垃圾也是一种刚需,垃圾桶的缺失直接造成了乱扔垃圾的现象在印度司空见惯。部分卖冰激凌的小店门口会放一个破盒子或破桶,收集冰激凌包装纸;一些旅游景点附近偶尔能看到一两个垃圾桶,其他地方要找垃圾桶着实不容易。有时候在外面找不到扔垃圾的地方,又做不到像印度人那样心安理得地乱扔垃圾,我常常会把垃圾带回家里。
我们的社区也没有垃圾箱,每个工作日的早上都有人来收两次垃圾——为什么是两次呢?一次是收厨余垃圾,一次是收干垃圾。收厨余垃圾的是一辆哇啦哇啦放着广播的垃圾车,随车跟着几个步行的环卫女工,每人带着一个黑色的盆挨家挨户收集厨余垃圾,然后倒到垃圾车里,有点像二战题材电影里跟在坦克后面的步兵。她们会检视厨余垃圾里面是否混有塑料、纸张,因此我估计这些垃圾可能会拉去做堆肥。这种检视还挺严格的,我有一次吃完梭子蟹,把蟹壳放在厨余垃圾里,结果他们跟我说蟹壳算干垃圾,估计这玩意烂不掉。除了检视垃圾之外,她们还会步行前往那些垃圾车开不进去的地方。
干垃圾是两个环卫女工推着一个小车,一路走一路吹哨子,挨家挨户回收的,她们也会顺便捡一些路边的垃圾。很“印度”的一点在于,她们收垃圾没有固定的时间和路线,有时候从前面的路过来,有时候从后面的路过来,毫无规律可循。我每天早上得竖着耳朵听哨声,通过哨声来判断她们的方位和远近。
每天上午会有好几个“小分队”活跃在社区里,这些环卫女工会把这些垃圾聚集到一片空地,分拣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最后由垃圾车装走。电器包装之类的大件垃圾,要找专门的拾荒人上门来收,可以跟他们换一些廉价的锅碗瓢盆。
这种社区垃圾回收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印度的一个缩影——理念是先进的,方法是落后的,效率是低下的。我在周游印度的过程中,曾见过几次街头的分类垃圾桶,但似乎只是市政的一些宣传样板,并未自上而下推行。
这些环卫工虽然一边拿着政府工资,仍然一边要从住户这里定期收取“茶水钱”,一个月大概几块钱,给多给少没有标准,逢年过节还需要额外再给。你不给的话,她们就不打扫你门口的垃圾。这个钱对她们来说属于非法收入,但由于平摊到家家户户非常少,社区就默许了——这种情况在印度社会非常普遍,哪怕有一点小小的权力也会设法寻租变现,不额外给钱就不帮你好好做事。
连环卫工人打扫卫生,都要你给钱才帮你打扫,显然也就不用指望这个国家的环境卫生有多好了。
我这个人大大咧咧,一般的脏都可以视而不见,不然也不会如此迷恋印度,但在拉贾斯坦有两次还是把我恶心坏了。一次是在著名的老鼠庙,我本来以为无非就是老鼠多一点,反正它们也不咬人,来都来了,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结果进这座庙必须光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满地的老鼠屎,整座庙臭气熏天,最后我仓皇而逃。还有一次在圣城普希卡(Pushkar),那里有一个湖,不让穿鞋到湖边。不穿鞋本来没什么,但那个湖边上牛啊、狗啊多得没人管,有头牛拉稀在地上,一条狗开心地吃着那些不可描述之物,而我则光着脚走在边上……后来再到普希卡,我对那个湖就敬而远之了。
由于拉贾斯坦的脏冠绝印度,同时也是游客到访最多的地方,也成就了印度的“脏”名。印度别的地方比拉贾斯坦好一些,但也好得有限,就连孟买大街上都有牛粪,你还能指望什么?不过印度的这种脏,某种意义上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点像农村的“脏”。印度之所以脏,一是尘土多,二是动物粪便多,三是垃圾多,前两者都属于自然界的元素,所以别看印度空气污染这么严重,却称得上是生态天堂,生态环境无与伦比。
比方说我住的泰米尔纳德邦,算得上印度比较先进的省份了,然而每次出门走一圈,回来都能从鞋子里倒出很多沙土。我家附近的大街小巷,牛羊鸡狗什么都有,还有孔雀、鹦鹉、鹰,以及其他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鸟。一群孔雀就住在我家隔壁的一片空地里,每天都听到它们鸣叫,经常看到它们散步,还见过两次开屏。我是住在这儿之后才知道孔雀居然会飞,这些孔雀有时候会飞到房顶上,因为个头大又拖着长尾巴,孔雀的飞行姿态相当魔幻,感觉好像凤凰,但似乎“续航”能力不强。
我们家这栋楼边上有一棵椰子树,先是一对乌鸦在上面筑巢,孵出了四只小乌鸦(可以直接观察到育雏的全过程)。乌鸦的护巢意识特别强,每次我们在屋顶上稍微接近那棵树,乌鸦就会攻击我们。后来小乌鸦长大搬走了,这棵树上又搬来了一窝松鼠。松鼠在求偶的时候会发出尖锐、持续的叫声,我一开始还以为是某种鸟,可怎么都找不见鸟巢,后来才发现居然是松鼠。所以我不得不说,生活在印度相当“亲近大自然”。
我们这边附近的山里面有很多大型野生动物,比如成群结队的野生象群。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野生大象是非常危险的动物,破坏力极强,如果在路上遇见得赶紧跑。当地人甚至经常会近距离目击花豹。BBC纪录片《大猫》里面就专门介绍过孟买市郊的村庄,经常会有花豹光顾。想来简直不可思议,在人口如此密集的区域,居然会有大型野生动物出没。
既没有狗又没有牛的地方在印度虽然有,但非常少,仅限于东北几个邦的一些大城市,比如西隆,游客通常都不会去。我有两次从泰米尔纳德飞斯里兰卡,出了机场一是觉得热,二是觉得好干净,干净得好像少了什么似的——后来一想,哦,这里没动物!
有些游客怕脏但又想来印度,就会选一个好酒店作为避风港。大多数印度酒店的设施和服务其实达不到他们所标的星级标准,通常要往下减一颗星才名副其实。所以大家在印度住酒店的时候最好调整一下期望值,基本上要到四星级以上,酒店的卫生状况才有保证。二星和三星级的酒店偷懒不换洗床单之类的事情经常发生,介意的话最好检查一下,向客房直接要一套干净的床单。不过这种事情也并非印度专有,想省钱住便宜旅馆,当然就要有对付那些糟心事的准备。
屋子拾掇好之后,左邻右舍来我们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哇,你们家里好整洁干净!”要知道我可是上海人。上海人因为过去家里面积小,演化出收纳和打扫的天赋。而我从小就耳濡目染我妈强迫症般的打扫方式,对家居整洁有我自己的一套标准。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两点:一、印度人有洁癖,他们很重视居家整洁,即便是贫民窟的人家,至少看起来也是干干净净的。去过印度的人都知道,在印度进寺庙都要脱鞋。印度人把鞋子视为非常“不洁”之物,穿鞋进家门自然也是不允许的,甚至很多商店你都要脱鞋进去。二、印度这个国家的特点就是理念先进,方法落后。他们虽然不把鞋子穿进房间,但他们自己成天光着脚在室外跑,嫌鞋子脏,难道脚就不脏吗?
前面讲过,印度人对人的审美,主要标准就是皮肤白不白,而衡量道德的一大准则就是“洁净”。我在中国绝不算白,但跟印度人一比那可就白得耀眼了。鉴于印度标准,干净和白皮肤那就是妥妥的上等人的标志。大多数印度人自出娘胎以来都从没见过活的中国人。当他们发现我这个住在他们社区的中国人非但不是传说中吃狗、吃猫、吃一切的妖魔鬼怪(我们住的社区基督教教徒、印度教教徒混居,对饮食习惯很包容),而且家里比他们更干净,生活方式更健康,每天有规律地去健身房锻炼,用的都是像科幻片里一样的智能家电,浑身上下散发着“上等人”的光芒……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估计他们的内心是复杂的。
其实我在印度的生活就是自己觉得怎么舒服怎么来,既不算中式也不算印度式,没想到竟然冲击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不经意间成了先进生活方式的“引领者”。邻居尝试了解和学习我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各种啼笑皆非的模仿:他们原来鞋子在门外乱放,看我们放在鞋架上,他们就找了点塑料泡沫也搭了个鞋架;看我们在门口放了把椅子,偶尔傍晚在露台上坐坐,他们也放把椅子;看我们在家里用抽纸、卷筒纸,他们也跟着买,结果发现卷筒纸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有用……
这里我补充说明一下情况——印度人确实不用厕纸。在印度,“用手指抠屁股”这种事情从古至今从未发生过,事实很简单——用水洗:一、用瓢、罐子装了水冲洗,需要借助左手辅助,这种方式手指会接触屁股,但就跟我们淋浴的时候洗屁股差不多;二、用喷头直接冲洗,跟卫洗丽一样,整个过程中,手完全不用碰到肛门。
强力冲屁屁的喷头如今在印度普及度很高,用水瓢洗屁股的地方越来越少了。“用手抠屁股再洗手”这种谣言的流传让我感受到愚昧无知。由于印度天气炎热,他们洗完裤子一穿自然就干了,习惯了并不会觉得不舒服,这才是印度人之所以不用厕纸的真相。便后水洗的如厕习惯,极大地降低了痔疮的发病率。这其实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必然选择——在这么热的天气下,如果不注重个人卫生,分分钟吃苦头。
我现在也跟印度人一样,上完厕所必定水洗,不过在没有喷头的情况下,我总是用不好那个水瓢,经常搞得大腿上都是水。因此我会用矿泉水瓶装水冲洗,比较容易“瞄准”。用水洗实在是好处多多,过去用厕纸擦不干净导致肛门发痒的情况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也永远都是干干净净的。
消费
在印度生活之后,我明白了一件事:我们的许多消费欲望,真的是中国发达的电商创造出来的。在哥印拜陀这样的三线城市,经常有钱也花不出去,开销少了很多——有些东西就算特别想买,实在买不到,那也只好不去想了。
据我所知,哥印拜陀当地有三家大型的现代购物广场,结构跟国内相似,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购物广场入驻有Spar大卖场。Spar是一个荷兰的连锁超市品牌,我在俄罗斯旅行的时候经常光顾这家连锁超市,原本还以为是俄罗斯品牌,在印度不期而遇颇感意外。我们给新家添置的大多数日用品都是从Spar买的,物美价廉。除了Spar,哥印拜陀还有一家欧尚,由于离我家比较远,没有去过。离我家最近的超市叫D-mart,是印度本土的品牌连锁店。说近也不近,步行两公里,打车的话不像步行那样能抄近路,要走三四公里,所以通常一两个月才去一次。这个本土连锁超市不像Spar有生鲜食品卖,主要都是包装食物与小百货。D-mart的规模还蛮大的,很多小商品有自主品牌包装,然而都是“中国制造”。
每次去购物广场,我都感觉跟穿越似的,因为建筑内部跟外面的街道完全是两个世界,我的印度铁哥们儿的上海太太说她需要经常到这种地方来“洗眼睛”。为什么“洗眼睛”呢?因为印度这个国家的风格相当“辣眼睛”(8)。
购物广场内有家MINISO名创优品连锁店。我前阵子才知道MINISO名创优品其实是一家中国企业。店里的东西基本和国内同步,售价也大致跟国内持平。MINISO名创优品里面有些小东西还是很好用的,我安家时采购了一波。但跟印度制造的小商品相比,MINISO名创优品在价格上完全没有竞争力,通过我观察,这个品牌在哥印拜陀的生意不算很好。老实说,我觉得MINISO名创优品这种模仿无印良品的冷色调的设计风格,跟印度花花绿绿的农家乐审美格格不入,加上缺乏竞争力的售价,难以在印度市场有所作为。印度“辣眼睛”的农家乐审美对市场的统治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呢?我那时候想买几双袜子,但找遍了整个购物广场都找不到中国随处可见的灰白黑的纯色袜子,甚至都找不到颜色搭配少于三种颜色的袜子,最后我也不得不妥协买了几双花袜子。
好在后来,我在谷歌地图上发现哥印拜陀机场附近有一家迪卡侬,跑去实地考察了一次。本人是迪卡侬的粉丝,作为一名钢铁直男(9),我并不怎么讲究穿着,大约八成的衣服都是在迪卡侬买的,可以数十年如一日地穿同一款短袖。印度的迪卡侬的价格和款式与国内完全一样,一些打折促销商品比国内还便宜,这才终于把我从印度“农家乐”审美的“**威”下解救了出来。
幸运的是,南印度是没有冬天的,温度最低的季节也有20多摄氏度,除非骑摩托车,不然的话厚外套在此全无用武之地,我一年到头最多也就穿一件皮肤风衣(10)。所以在印度这边生活,倒是可以省下一大笔购置服装的开销——短袖短裤能花得了多少钱?
电商缺位的生活,让我意识到了电商最大的好处,其实是给了你更多的选择。假如没有电商的话,我就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选购。虽然没有淘宝,但印度总算有亚马逊网站,这大大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亚马逊几乎涵盖了所有种类的商品,我所需要的百分之九十的东西都可以在亚马逊上找到,包括迪卡侬也有亚马逊线上店铺。亚马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对生活在印度的我来说,亚马逊简直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可以方便地买到各种刁钻古怪的小商品——凉席坐垫、厨房定时器、硅胶刮刀、塑料桌布、磨刀石、蚊帐、食物网罩……这些东西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未必能在实体商店轻易找到。
印度电商这两年发展得很快,除了亚马逊网站之外,沃尔玛集团收购并扶持了相当于印度“京东”的Flipkart电商,目前亚马逊和Flipkart基本上瓜分了印度的电商市场。但绝大多数的印度人对电商的热情并不高,他们还是习惯于传统购物方式,使用电商平台购物的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主。我在印度待久了,也会偏好于传统购物方式,只有那些附近买不到的东西才会上亚马逊买。印度这些电商的最大功劳在于把我从被香料支配的恐惧中解救了出来。
相当一部分印度人主要的精神文明追求是宗教信仰。印度的生活必需品,比如油盐酱醋、锅碗瓢盆,比中国便宜,维持温饱的成本很低。我算了算,按照印度人的生活方式,一天5块钱就能满足温饱(印度的贫困线标准是每人每天在饮食上的花费少于30卢比,还不到3块钱);那些用来提升生活品质的,比如家用电器等就比较贵,超过五百块的东西在很多印度家庭都算是大件。我们楼里的清洁工阿姨,来问我们借过两次钱,每次都是两三百,我估计对他们家来说,两三百块钱就能渡过一个月的难关。我太太还犹犹豫豫要不要借给人家。我跟她说,人家如果不是没办法,不会来找我们借的,就算接济人家几百块又怎样呢?绝大多数印度人都属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热衷于货比三家,凡是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都会再三思量,目前购买力还十分有限。但由于印度人口基数大,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具备较强的购买力,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