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在印度看印度电子书 > 第一章 印度的嫁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第3页)

第一章 印度的嫁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第3页)

中国人所知道的四个阶层的种姓,在印度已是老皇历。内婚制对不同种族的融合只能起到减缓作用,而远远无法真正杜绝。到了印度教后期,由于千百年来的混血,种姓早已不再是按肤色人种(Varna)分的四大类,而是根据出身(Jati),即传统职业或种族群体,各种各样的“Jati”组成印度社会的基础。你首先属于某个“Jati”种姓,然后才会根据其高低贵贱被归类到“Varna”种姓,但在归类的时候常常会有争议,因为很多“Jati”同时跨两个甚至三个“Varna”,另外一些新兴职业也很难用老办法来分类,比如律师、记者、外科医生。

每个种姓下面都包含了大量以职业、出身划分的族群。截至印度独立的时候,整个印度有两三千个不同的族群,被分到这五个阶层(四个种姓再加上贱民)的大类里面。

种姓之所以叫种姓,本身是跟姓氏有关的。印度人一听对方的名字就知道他的祖宗十八代是干什么的,比方说,“Gandhi”是卖香水的,“Dhobi”是洗衣服的,“Srivastava”是军队书记员。

“Jati”种姓范围远比“Varna”要大,比如某个群体并不属于印度教文化圈,自然也不属于任何“Varna”分类。假如这个群体有一天改信了印度教,种姓划分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有争议和模糊的问题。所以印度人平时更多讲的都是“Jati”,而非“Varna”。

几千年来,不断有外族融入印度社会,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族群姓氏,成了种姓体系的一部分。只有成为印度教社会的一部分,那些负责解释经典的祭司,才会根据他们的“Jati”,将他们划分到不同的“Varna”。划分的时候常常会有争议,但久而久之便固定下来了——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划分哪儿都有,不同的是我们的职业和阶层具有流动性,在印度传统社会,职业划分则是绑定的,你没有机会翻身。

外来人员之所以逃不过阶层划分,是因为你来到印度总得工作吧?印度社会的工作分贵贱,你只要工作,就会被贴上“洁净”或“不洁”的标签,会被阶层化和种姓化,这跟你信什么宗教没关系(外国人是刹帝利的说法也是这么来的,因为当时的英国人在印度属于统治阶层,所以被归为刹帝利。但各位可别自作多情地认为只要是外国人就都是刹帝利,印度教怎么看待你,只跟你的职业有关)。

(三)看不见的手

嫁妆制度最早之所以在婆罗门中流行,是因为在1956年《印度继承法》(Hi,1956)颁布之前(包括在英国殖民期间),印度妇女没有家庭财富的继承权。

在吠陀时代,由于女性没有继承权,嫁妆就成了一种事实上的财产分割方法。有些婆罗门为了保护自己女儿的权益,利用“梵天婚姻”由新娘父亲提供礼物这个漏洞,会准备一份嫁妆,吠陀时代的嫁妆被视为“Stridhan”,梵文意为“女人的财产”。不过在那个时候,嫁妆是富裕的高种姓的特权,低种姓更流行彩礼。因为低种姓家庭里的女儿,会更多地参与经济活动,在家庭里有更大的经济价值,把女儿嫁出去对穷人的家庭无疑会有经济损失,需要彩礼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

正因为如此,最早也是印度的贵族发现了嫁妆的好处。一是可以加强贵族家庭之间联姻的纽带;二是让女儿变相继承财产,保证女儿到了婆家之后的家庭地位与生活质量——富人家女儿出嫁是去做阔太太的,非但不干活,还得要仆人伺候,经济价值为负。嫁妆作为一种提前支付的生活开支,在贵族婚姻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在印度也确实听到过有人声称嫁妆是父母给女儿下半辈子提前支付的生活费,以此为嫁妆的合理性正名。这种说法如果是贵族之间通婚或许还说得通,放到平民婚姻里简直是不可理喻——就算印度女人婚后不工作,嫁到你家吃你的、用你的,人家不也要生孩子、带孩子、做繁重的家务吗?这些劳动难道就一文不值?

所以无论是嫁妆还是彩礼,在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有着截然相反的需求。然而,由于上层阶级的大力推动,“顺婚”制度的升级,下层阶级对“梵天婚姻”的效仿,以及对“阿修罗婚姻”的抵制,最终嫁妆制度胜出,成为一种全民性的制度。

目前印度社会的现实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如果在嫁女儿的时候给了很多嫁妆,他们在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就会设法索要更多,要把付出去的赚回来。当彩礼或嫁妆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经济闭环。且越贫困的地方,由于缺乏经济能力,人们就会越依赖彩礼或嫁妆的收入,也就更难打破这种闭环。在印度经济发达地区,如今很多人已经果断抛弃了嫁妆陋习,而且他们也确实有底气向嫁妆说不;而在诸如比哈尔邦这样的穷地方,嫁妆是当地贫困家庭的一笔重要收入,很难说服他们放弃。

从某种意义上讲,索取高额嫁妆(彩礼)的家庭,本身是被这一社会风气所绑架的。过去大多数印度人一贫如洗的时候,搞嫁妆这一套的主要是婆罗门;后来低种姓群体有点钱了,迫不及待要摆阔一下,嫁妆大行其道。如今婆罗门群体反而是最先摒弃嫁妆制度的,因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水平通常都更高。

除了要保证收支平衡外,在索取嫁妆的时候还会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攀比心理。嫁妆和彩礼本质上是人的物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的。标的低了,岂不就是变相承认自己低人一等?所以从长期来看,嫁妆的金额必然不断走高。

奁,音“连”,是中国古代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引申为嫁妆的意思。因嫁妆纠纷(索奁)而烧死妻子的家庭谋杀是南亚的一大特色。

印度在1961年颁布了《嫁妆禁令》(DowryProhibitionAct),然而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因为关于“嫁妆”的定义有很多漏洞可以钻。这一禁令形同虚设,民间依然我行我素,嫁妆纠纷致死案时有发生。

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对《嫁妆禁令》进行了两次修订,其中有一条新规定:离婚时,男方需要将收受的嫁妆悉数返还女方。在此之前,按照印度教传统,婚后嫁妆属于男方,离婚了,女方也不能带走。

为了避免离婚之后人财两空,很多男方家庭选择谋杀妻子,而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制造厨房火灾的意外假象,将妻子烧死。由于立案率低(女性权利低下,警方容易被收买)、取证困难(通常都是男方举家合谋互作伪证),索奁焚妻成了一种高收益、低风险的牟利勾当。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要诅咒这万恶的包办婚姻、吃人的“封建礼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坦白说,我小时候从来没读懂过《狂人日记》,也始终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说封建礼教“吃人”。我那时候对封建礼教的理解十分浅薄,仅限于贞节牌坊、裹小脚之类的,那些固然残忍,但似乎也没到“吃人”的地步。年少无知的我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也再没有机会去经历。我相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封建礼教”只是遥远的往事,遥远到甚至让某些人有些“怀念”那个时代。

地灶

嫁妆这玩意,原本应该是有钱人的专利。古印度的祭司们曾汇编过一部法典,用以约束下层的人,代表的是古代婆罗门的“三观”。穷人打一开始就该老老实实按照市场规律搞彩礼制,然而他们经受不起“顺婚”升级这套糖衣炮弹的**,把自己变成卫道士,也让自己成了殉道者。

而贫穷和愚昧是这一切的根源,两者互为因果。

印度的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都能追溯到“封建礼教”。印度政府知道有问题,可他们处理的方式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颁布各种各样治标不治本的禁令——禁止性别选择、禁止种姓歧视、禁止嫁妆制度、禁止走私黄金,以及各种出于宗教禁忌的禁令——禁止饮酒(某些邦)、禁止宰牛……

印度政府是如此热爱禁令,禁令最新的版本则是“禁用××APP(10)”“禁止进口”……印度人不去好好反思印度进入现代社会后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源,也从来没有尝试用政府的力量去进行实质性的宗教改革、经济改革以及社会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用各种禁令来掩盖问题。按照印度一贯的做派,这些禁令不但解决不了原有的社会问题,还会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就拿嫁妆问题来说,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不是禁令,而是触及灵魂的宗教改革,让人们明白种姓制度是过去统治阶级对他们进行人身控制的工具。

(1)Atharva-veda,Atharvan指僧侣,Veda指知识。

(2)jati:按照职业划分的种姓。

(3)阿顿神的光芒。

(4)意为高贵。

(5)意为奴隶、仆人、野蛮人。

(6)意为部落的成员。

(7)意为祭司。

(8)意为武士。

(9)高种姓女子与低种姓男子的通婚。

(10)多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