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印度的嫁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印度婚姻和嫁妆
嫁妆在印度社会确实是一种非常畸形却又非常普遍的存在,嫁妆金额常常能大到让有些家庭倾家**产。
2014年,有一次我从孟买坐火车去别的地方,有个步履蹒跚的老太太在车厢里乞讨,手里拿着一个塑封起来的纸牌子,一面是印地语、一面是英语,写着她的情况。按照惯常的套路,那肯定就是贫病交加,各种卖惨,然而在那个老太太的牌子上写着:我家里有两个女儿待嫁,所以求你行行好……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关注起了印度的巨额嫁妆问题。
在古印度吠陀时期的《摩奴法典》和《阿闼婆吠陀》(1)中,列举了八种不同的印度教婚姻,这八种婚姻很有意思,基本上把大多数可能的情况都概括进去了。
?梵天婚姻(Brahmamarriage)
这是印度教比较正统的包办婚姻,父亲给子女物色合适的对象,如果双方家庭都觉得满意,那么就可以安排婚礼,女方父亲需要负责新娘的衣服、首饰和礼物。
?提婆婚姻(Daivamarriage)
提婆(Deva)是印度神话里的天神种族,提婆婚姻是把家中的少女作为贡品嫁给神,作为舞者、精神向导在庙宇中工作。不过后来这种婚姻完全脱离了最初的内核。
?仙人婚姻(Arshamarriage)
新郎送给新娘家一头牛,并且要发誓履行照顾好新娘的义务。我觉得这种婚姻算是事实上的彩礼制,但对彩礼的内容有具体的限制。
?生主婚姻(Prajapatyamarriage)
生主是印度教对创造者、统治者、某些神祇的一种称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指代,有点儿难解释,大概相当于“Lord”。生主婚姻有点像现代的民事婚姻,婚礼仪式比较简单,夫妻双方交换誓词就算结婚了。
?阿修罗婚姻(Asuramarriage)
新郎给女方家庭彩礼,以此换取新娘。在整个过程中,由双方父母做主,新娘并没有做决定的权利,所以阿修罗婚姻后来也变形了,变成了事实上的“卖女”,因此广受谴责。阿修罗是印度教神话中天神堕落之后变成的魔族。
?乾闼婆婚姻(Gandharvamarriage)
自由恋爱婚姻,只要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不需要双方家庭的同意。由于没有家庭的参与,这种婚姻不会有任何宗教仪式,因此虽然合理,但不被祝福。私奔也属于乾闼婆婚姻。
?罗刹婚姻(Rakshasamarriage)
强抢民女,做压寨夫人。罗刹是印度教中的怪物(罗刹和阿修罗的区别在于:罗刹主要与人类为敌;而阿修罗是天神提婆的敌人)。
?毗舍遮婚姻(Paishachamarriage)
毗舍遮是印度教中的饿鬼。
在这八种婚姻中,前四种符合印度教礼法,是被神祝福的婚姻;第五种、第六种属于可接受范围,但不被神所祝福;最后两种则是犯罪行为。仙人婚姻和阿修罗婚姻都是事实上的彩礼制,而这些婚姻里面对嫁妆则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描述。不过梵天婚姻中给嫁妆制度留了一个口子:新娘的父亲需要为女儿准备得体的服饰和礼物。这就为后来的嫁妆制度的滥用有了依据。
嫁妆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我目前看到的所有关于嫁妆制度的中文资料,基本上只讲到其中一个原因——种姓内婚制。事实上,嫁妆会在印度成为一种风气至少是三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接下去的剖析会提供除了种姓内婚制以外的更多角度。
(一)种姓内婚制
种姓内婚制无疑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原因。
《摩奴法典》里面有2684条印度教律法,其中有三百条是跟“内婚制”相关的。内婚制,顾名思义就是只在某个种族族群或宗教族群内部通婚的做法,属于一种自我隔离的形式,通常都是为了保持血统和文化的纯正性。内婚制在世界上其实非常普遍,传统的犹太人、亚美尼亚人、摩门教徒、印度的拉其普特人(Rajputs)等都是内婚制群体。据我所知,还有很多群体有着不严格的内婚制:更倾向于内部通婚,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允许与外族通婚。
印度教很早就把人划分成了五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四个种姓,以及贱民。前三个种姓最早都是雅利安人,被称为“再生族”(Dvija),具有宗教权利,再生族在8到12岁期间需要举行一次再生仪式(Upanayana),之后开始学习知识。首陀罗和贱民最早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也叫达萨人),没有资格参与宗教活动。然而他们虽然没有宗教权利,却有宗教义务,受到宗教礼法的约束。
《摩奴法典》里面规定,再生族的三个种姓只有同种姓的婚姻才是合法的,跨种姓婚姻会受到神灵和社会的惩罚。但这样一来,择偶范围就很有限,导致匹配不足。于是,法典里面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放宽,再生族的男人如果在同一种姓里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在婚配的时候可以向下兼容——并把这个叫作“顺婚”;但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的“逆婚”是绝对不允许的——女人本来就不够,肥水不流外人田。
生物学有个专有名词叫作“慕强择偶”(Hypergamy):女性本能地会选择社会经济条件比自己好的男性,以繁衍更有竞争力的后代;与之相对的是,男性则会本能地选择更年轻、漂亮、健康的女性,目的也是为了繁衍更有竞争力的后代。A男可以找不同社会阶层的A女、B女、C女、D女,只要对方长得漂亮,就不会受到太大非议;但如果A女找不如自己的B男、C男、D男,多半会被人说三道四。
印度在“慕强择偶”上也一样,但具体情况有两个地方不太一样。
印度人对“美”的定义不同。“姿色”这个东西在印度不怎么值钱,五官好看的女生实在太多,宝莱坞明星卸了妆之后,大部分都是路人水准。印度审美主要围绕着肤色——白即是美!白即是正义!不信你也可以去看那些宝莱坞女明星,有不漂亮的,但绝对没有不白的。印度男人只要娶一个比自己白的姑娘,那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但问题是,肤色这个东西与种姓又是挂钩的,按照印度对漂亮的定义,这就意味着种姓越高越“漂亮”。这就造成了悖论——男的都想找漂亮的(白的),可比自己白的通常都属于更高种姓,属于宗教禁忌的“逆婚”。B男、C男、D男就算有了钱也难以晋升到A男,阶级流动的限制进一步加剧了婚姻选择的局限性。
印度女生如果通过顺婚嫁入更高的种姓,不仅能繁衍更有竞争力的后代,还可以在宗教意义上实现一次“人生升级”,她从此将成为高种姓家族的成员,就跟那些女明星嫁入豪门一样。这种“升级”的意义在印度教里就好像重新投胎一样,能够拥有更多的宗教权利,子孙后代都能抬起头来做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光宗耀祖。
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看不见的手”肯定要出来推一把。在印度,种姓虽然与社会地位相关,却跟财富没有必然联系。家道中落的婆罗门一大把,出人头地的低种姓也不少。有钱但没地位的低种姓和没钱但有地位的高种姓碰到一起,自然就可以搞一下平衡。低种姓家庭出钱把女儿嫁到高种姓家庭,从而实现人生升级。这样一来,高种姓的男子就成了抢手的“金龟婿”,这些男子的家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自然可以狮子大开口索要嫁妆。女明星嫁的豪门是真豪门,不图你那点小钱;印度高种姓的“宗教豪门”是假豪门,人家指着你的钱过日子呢。
但由于《摩奴法典》规定了只可顺婚、不可逆嫁,低种姓的男子依然没机会实现阶层跃迁。那个有“宠妻狂魔”之称的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MukeshAmbani)就属于吠舍种姓,所以你看他长得并不白(他的爸爸肤色更黑)。而他老婆俨然是个白种人,可她并不是高种姓出身,她的娘家是从中东迁徙到印度西北地区的异族“Dalal”种姓,大致属于武士或者商人种姓,她之所以那么白,是因为有中亚血统。
当然,如今的印度教礼法本身也有所松动,在不断地被挑战和打破,只是这种松动还远远不够。
我和太太在印度租的房子的邻居中有一对夫妇就是逆婚,两人都在银行工作,妻子比丈夫的种姓要高一点。女方父亲不同意,他俩只能私奔结婚(乾闼婆婚姻),女方父亲在她结婚之后再也没有跟她说过话。由于私奔,结婚没有嫁妆,她在婆家的地位也非常低。
这张图是我自己设计的,方便大家理解。这才是如今印度种姓的真相:一个小圆圈代表了不同的jati(2)族群,有些族群是跨种姓的,而有些族群,如帕西族、锡克族,甚至不在种姓体系内(友情制图:Asoka)
她父亲的这种做法从传统上来讲,已经算是克制的了,我们所在的泰米尔纳德邦共计发生过192起荣誉谋杀案,大多数都是因为跨种姓的“逆婚”。当地农村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如果我让我的女儿嫁给了我们自己种姓的男人,我就成功地保护了我们的种姓。否则,我的名誉就会受到侮辱。”在这种情况下,要杀死自己的女儿,才能恢复“名誉”。这样的荣誉谋杀在我的邻居的老家农村真实存在,而且大多数都不会立案,最后都私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