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双城记”:孟买与加尔各答002
因此送饭盒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印度的“面子文化”,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模式成就了这一社会现象。
“达巴瓦拉”是如何做到这种高效的呢?说出来其实跟我们现代物流的流程非常相似,所谓饭盒从家到公司会经过五个人之手,指的是整个运送过程被分解成了五个环节,而且由于客户是固定的,省却了寻址、联络的麻烦,比收发快递要更容易:
1。收件——负责这一片区的小哥上门到客户家中取饭盒;
2。收件分拣——把饭盒集中到集散地之后,根据目的地进行分拣,确定送到哪一个城铁站;
3。运输——通过城铁来运输饭盒,那个时段的城铁会把最后一节车厢专门留给“达巴瓦拉”;
4。派送分拣——到了大站之后,再次根据目的地分拣;
5。派送——由负责该片区的送饭盒的人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达巴瓦拉”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一套自己的地址编码系统,只需要掌握读码方式,就算是文盲也能知道要把饭盒送去哪儿;另外只要编码正确,饭盒就不会送错,每一个会读码的经手人都自带纠错功能。“达巴瓦拉”大部分都是老乡,来自浦那(Pune)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八年。要入行的话得自备两辆自行车(一辆备用)、一个装饭盒的板条箱、一套白色制服(Kurta)、一顶尼赫鲁小帽(Topi),另外还得交3万卢比入工会费,从而签订一纸终身的合同。所以你会发现很多“达巴瓦拉”年事已高,他们干这行干了一辈子。
说来讽刺,“达巴瓦拉”配送系统之所以能够准时,恰恰是因为物流方式的落后,有哪个快递公司会用城铁、自行车甚至步行作为主要运输方式呢?然而这种方式恰恰非常适应孟买拥堵的城市地面交通状况。孟买的城铁是一种轻轨和火车的混合体,是孟买特有的公共交通,相当于把火车当作轻轨来运营,车厢设计类似轻轨,车站都在地面层,方便了板条箱的运输。如今孟买新建的地铁轻轨系统(NaviMumbaiMetro)就无法运输这种板条箱,这决定了“达巴瓦拉”的模式不太可能复制到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有需求的城市没有城铁,有城铁的城市没有需求。
“达巴瓦拉”引发如此众多的关注,与印度的大环境也密不可分,在印度不准时、不靠谱才是常态,“达巴瓦拉”的守时与靠谱实在是太“不印度”了,堪称印度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在如今的新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外面的食物,不再使用传统的送餐服务。“达巴瓦拉”也在寻求新的市场机遇,开发手机应用程序,与餐饮企业合作开展配送服务。
千人洗衣场和“达巴瓦拉”,都可以看作传统与现代在印度社会的相互妥协——既要适应新时代,又要保留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我发现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要遵循一个大前提——必须先肯定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照顾大多数人的既得利益、既定习惯,然后才能做出一点点改变,因此进步起来总是像挤牙膏一样,一次就改那么一点点。
孟买无疑是整个印度最现代化、最进步、最具活力的城市,但由于社会的传统力量太过强大,和其他国家相比依然落后一大截。比方说,印度人的着装很保守,女性一般不能露出自己的腿部。我在印度头一回看到姑娘光着腿穿短裙就是在孟买,那几个姑娘长得很普通,然而看到她们穿着连衣裙走在大街上的场景堪称惊鸿一瞥,让我联想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在那些所有女性必须穿黑罩袍的地方,光着脑袋无疑会很扎眼;而在所有人都穿长裤的地方,她们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装扮简直像没穿裤子一样,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在释放挑逗意味的信号。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国家的强奸案那么多——越是压抑的社会,越是容易激发男人的性幻想和性冲动。因此即便今时今日,女生光腿穿短裙在印度仍然很罕见,她们为了表达爱美之心,可能不得不承受大量异样的眼光和社会的非议。
孟买大概也是想进步的,但这座城市毕竟是在印度,两极分化在所难免。孟买有这个国家最不见天日的角落,也有最高大上的场所,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安提利亚(Antilia)。
安提利亚是一座传说中位于大西洋上的岛屿,并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地图上。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借用了这个名字来命名他在孟买的那座举世闻名的豪宅,这样一说,大家应该就都知道这个“安提利亚”了吧?
传说安提利亚造价10亿美元,这个其实说少了,10亿美元仅仅是建筑本身,加上里面的软装花费已经超过22亿美元,甚至有建筑师估计造价接近30亿美元,是仅次于白金汉宫的世界第二贵的住宅物业。这座建筑有27层楼,却高达173米,平均层高6米,一层顶人家两层,配有三个直升机停机坪、168个停车位、宴会厅、9座电梯、游泳池、水疗中心、电影院、医院、寺庙,甚至还有一座可以造雪的“雪屋”。
这样一座梦幻住宅在孟买却声名狼藉,安巴尼一家从未正式迁居其内,并且这很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
安提利亚的地段是孟买的富人区。但安巴尼家族是印度独立之后才发的家,家族产业比起老牌的塔塔家族还是有所不如的,要在富人区搞块地建豪宅显然需要动动脑筋,于是当时安巴尼就把脑筋动到了一家孤儿院头上。
这家孤儿院属于一个慈善机构,由瓦合甫(Waqf)董事会管理。话说瓦合甫是富人捐赠出来用于慈善目的的资产,“Waqf”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收押”“使静止”,可以理解为被冻结的资产,按照传统,瓦合甫资产是不允许被再次出售的。安巴尼最早要购买这块土地的时候,瓦合甫董事会明确提出反对,并且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PubliterestLitigation,简称PIL)。安巴尼愣是让法院驳回了诉讼,并且让董事会撤消异议,成功买下这块地。顺便说一句,2002年安巴尼买下这块地的时候售价是300万美元,2008年涨到了2100万美元。
楼虽然建起来了,但孟买所在的马哈施特拉邦政府在2007年就表示,在建中的安提利亚属于“违章建筑”,因为从根本上来讲,瓦合甫的土地既不允许出售也不允许转让,瓦合甫董事会并没有资格批准这项交易,至少要得到邦委员会的许可……直到现在,这个案件仍在审理当中。
舆论对安提利亚也很不友好,这座极尽奢华之能事的私宅被视为印度富人缺乏同情心的例证。安巴尼可能也于心不安,至今没有正式乔迁,只是把那里作为一个宴客聚会场所。按照安巴尼自己的托辞,是因为这座建筑的“风水”不好。
印度也有风水之说吗?不但有,而且其影响力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印度传统中的“风水学说”叫作“印度堪舆”(VastuShastra),起源于吠陀时期,是一些关于建筑设计、布局、测量的知识和原理,印度自古以来的城市规划、寺庙建筑都需要遵循印度堪舆。比如拉贾斯坦邦的粉城斋普尔(Jaipur)的整体规划,闻名天下的柬埔寨吴哥窟(AngkorWat)的布局都是采用印度“风水”来设计的。
安巴尼一看这座建筑招来那么多非议,搬进去也不是,不搬进去也不是,于是只好说,这座房子东边的采光不好,不符合“印度堪舆”,住在里面精神上会不和谐,还会招来厄运。
我想他一定不差钱多开几扇窗户。
对安提利亚的批评声中,有一位最重磅的人物是塔塔集团的前董事长拉坦·塔塔(RatanTata),他说:“住在那里的人应当关心他周围的社会,并寻求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否则他就是可悲的,因为这个国家需要重新分配一些人的巨额财富,来减轻人们的苦难。”
拉坦·塔塔是印度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以注重商业道德而闻名,也是塔塔集团的第四代掌门人(创始人的曾孙)。塔塔集团才是印度真正的“Oldmoney”——老牌贵族资本家,这种老牌贵族做事情比较“讲究吃相”,并且有做慈善的传统,一直以来都大力资助印度的教育和医疗。塔塔祖上发家的时候,安巴尼家族还没影儿呢。
塔塔家族属于帕西族,“帕西”一词源于“波斯人”(Persian)。公元8世纪到10世纪的时候,有一部分波斯人便移居到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一带,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彻底融入了印度社会,但依然保持着自己信仰拜火教的宗教传统。拜火教也叫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孟买现在还有一座琐罗亚斯德教的圣坛,门口的装饰是一对拉玛苏(Lamassu)——亚述文化中半人半兽的怪物,是一头长着人脸和翅膀的公牛。这一装饰在当年的波斯帝国非常普遍,就跟我们中国大门口的石狮子一样。伊朗的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遗迹里最出名的就是大门口的那对拉玛苏,在孟买的繁华闹市区冷不丁见到它们颇有一种穿越感。孟买的郊外还有一座寂静之塔(TowersofSlience),相当于琐罗亚斯德教的“天葬台”。因为在琐罗亚斯德教里面,土地、水、火这些元素都是神圣不可玷污的,火葬、水葬、土葬都行不通,只能天葬。
帕西族在印度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民族,总人口只有六万多,绝大多数都住在孟买这一片。帕西族的绝对数量虽然小,但他们跟犹太人有点像,善于经商,重视教育,具有责任心,族群内部抱团互助,成了印度社会的一小撮精英人士。英国人来孟买建设港口的时候,帕西族从附近的农村纷纷来到孟买工作,他们的勤奋令英国人印象深刻。当时,英国人不喜欢印度人,觉得印度人既懒散又不爱思考,表面顺从;而这些帕西族人倒还挺踏实的,于是就给他们提供现代教育,带他们见世面,把他们培养成东印度公司的经纪人,帕西族在这一机遇中积累起巨额财富。塔塔集团的创始人、印度“工业之父”贾姆希德吉·纳萨万吉·塔塔(Jamsetjiata)便崛起于那一时期,他一生的事业都与英国人、美国人有关,由于其琐罗亚斯德教的文化背景,塔塔家族崇尚慷慨、诚信、奉献,为推动印度的教育事业做出非常巨大的贡献。
贾姆希德吉·塔塔在孟买写下的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莫过于在印度建设最具传奇色彩的孟买泰姬玛哈酒店。塔塔建这座酒店,比安巴尼建豪宅早了整整一个世纪,当年的地皮可比现在容易找,而且还是位于如今孟买最好的地段。
泰姬玛哈酒店大致相当于上海外滩的和平饭店。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整个东方世界最豪华的酒店,酒店外就是孟买标志性的景点之一——印度门(GatewayofIndia)。这座印度门是1924年用来欢迎乔治五世(GeeV。)而建的,乔治五世乃是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爷爷。
泰姬玛哈酒店的历史比印度门更早,1903年开始营业,所以印度门的选址很可能是因为泰姬玛哈酒店。关于这个酒店的来历也有一个励志故事:传说当年贾姆希德吉·塔塔在入住孟买一家英国人经营的沃森酒店(Watson’sHotel)时被拒,理由是房间要保留给欧洲人,于是爱国资本家塔塔发愤图强,建了这座更大、更豪华的泰姬玛哈酒店来一雪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