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德里
虽然谈了很多关于我在印度的生活,但大家千万不要因此就觉得:“哦,原来印度就是这个样子啊!”我所能代表的仅仅是南印度哥印拜陀的某一个社区,如果是在印度其他地方生活,肯定会有别样的体验。
印度是一个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的国度,我有一个走过一百多个国家的朋友认为,从旅行的角度来讲,印度的多样性是世界第一的。单单一个印度,比整个欧洲还要丰富多彩,从历史上来看,印度本身就是许多小国家的集合,许多邦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文化,旅行到另一个邦时,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国家。这种多样性正是印度最吸引人的地方。
哥印拜陀在印度只能算是一个三线城市,人口才一百多万。按照我的分类,印度只有两个一线城市:孟买和德里。孟买是一座既魔幻又真实的国际大都市,是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德里是这个世界上我最讨厌的城市,没有之一。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印度大城市归为二线城市,比如班加罗尔、加尔各答、金奈、海得拉巴、艾哈迈达巴德、勒克瑙、巴特那等。以上城市分类仅代表个人观点。
肯定有人会好奇:“你为什么那么讨厌德里啊?德里不是印度首都吗?”
因为我曾得过“德里恐惧症”,现在还有后遗症。
2012年,我第一次来印度,当时我还没离开印度的时候就发了一个誓:“这辈子再也不会来印度了!”虽然我半年后就经不起**又来了,并且之后一次又一次地来,但是每次当我降落在德里机场,还是会勾起我对德里的恐惧感。
上海飞德里的航班时刻表,除了冬季的几个月以外,都是“红眼航班”。每当凌晨一二点抵达深夜的德里,一走下飞机廊桥,德里机场那股潮湿长霉又夹杂着怪异香水味的气息就扑面而来,这种独有的气息立刻会勾起我对德里的糟糕回忆,令我的情绪变得紧张起来。我的理性随即会提醒我:“我并不需要在德里停留,我只是来这里中转的,我甚至连机场都不用出。”身体才会脱离这种紧张状态。
你是不是要问:“天啊!德里对你做了什么,让你有这么大的心理阴影?”
德里不是对我做了什么,而是对我们做了什么。像我这种德里恐惧症患者,是可以组成一个互助小组的。
?我恨德里人,我甚至都不会在那边转机。
——我的南印度铁哥们儿
?我那时候去德里出差,坐上突突车之后,就把一支笔紧紧攥在手里,并且故意放在司机能看到的地方,保持着攻击姿态,让他知道我随时可以攻击他,这样他就不敢搞鬼了。
——我的南印度好邻居
?我第二次去印度是因为工作,无法跟大部队一起去。所以我就晚到了几天,他们先去瓦拉纳西,我在德里等他们。他们到了德里想先买好后面的火车票,知道有外国人购票窗口。但他们到了地方,遇到了骗子,说:“那个外国人购票窗口已经关掉了,你们要买的火车票我可以带你们去买。”他们稀里糊涂地就跟着那个骗子走了很长一段路,到了一条小马路上的一个地方,被告知火车票都卖完了,只有飞机票。同行的人立马感到不对劲,想办法脱了身。我到了德里,有了他们的经验,又去了火车站帮大家买票,也遇到同样的事情。我连续问了好几个人,最后一个穿制服的保安帮我顺利找到了那个地方。
——印度强哥
?有一次,我坐突突车去国家博物馆。司机很严肃地对我说,国家博物馆遭到恐怖袭击,已经被炸平了。我先是惊呆了,然后想了一下,他要是说博物馆今天休息关门,我还是会信的;但是说恐怖袭击这个事,实在没理由相信。司机说,别担心,我带你去另一个更有意思的博物馆。最后我是用谷歌地图走路去的。
还有一次,朋友先到德里等我,他们想去体验火车站附近的小旅馆,给了我一个旅馆的名字。我从机场打车,到了月光市场附近,司机说路窄车不好开,让我坐人力三轮车。谈好价格并出示地图后,我带着一堆的徒步装备和行李爬上三轮车,旅馆名字我忘了,姑且叫“泰姬旅馆”吧。一路上,三轮车夫一直在说旅馆很远、很难找,走着走着就随便指着街上的一家旅馆说:“到了,就是这家。”我说地图显示还没到,他说就是这家,我说这家旅馆的名字完全不是“泰姬旅馆”,你继续往前走。没走多远,他又指着一家旅馆说是这家,我说不是。指了三四家以后,他说:“泰姬旅馆很远,又不好,你别去了,我给你推荐一家。”我说:“就是我们现在停在这里的这家旅馆吗?”他说“是。”我说不行,必须去“泰姬旅馆”。最后费了很大周折才到了泰姬旅馆,我也不是很高兴,给了车钱,但没给小费,他也没要。
我和朋友会合后就出去吃晚饭了,很晚才回来,结果发现车夫就在旅馆门口的三轮车里睡着了。可能是我走了以后他也没拉到客,好像也没有住的地方,就睡在三轮车里了,当时心里又有些不忍。总之吧,德里很多小商小贩就是这样,其实自己也挺惨的,但是干活也不好好干,有机会就坑蒙拐骗。
——喜马拉雅文化专栏作者林泉
以上案例都比较有印度特色,至于那些被偷被抢、欠钱不还、被骗订金之类的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的事情,更是极其普遍。大家看完以后应该能够想象到了吧,早年在德里,每次出门都是一场大冒险,给我当时单纯的心灵蒙上了巨大的阴影。我第二次去德里的时候,刚在手机里装好新买的印度电话卡,在从手机店走回酒店的路上,手机就被人偷走了。
而当地司机的套路也是五花八门:到了目的地以后多要钱属于“基本套餐”,比如出租车会跟你说行李要另收费;突突车谈好的明明是总价,到了目的地就变成“人头价”,或者索性就耍赖“敲竹杠”;升级套餐则会把你往各种“黑店”带。
德里三轮车夫贫民窟
随着打车、订票APP的普及,才终于把我从被“德里恐惧症”的支配中解救了出来,可以免去很多跟当地人斗智斗勇的麻烦。但我现在还是有些“德里恐惧症”的后遗症,使得我很不喜欢德里。
什么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遇到好人不应彻底否定当地的恶,遇到坏人也不应彻底否定当地的好,但德里的可怕绝非我危言耸听,而是印度举国上下的共识。令印度闻名于世的强奸案亦多发于德里,特别是当年的黑公交**案,触发了一场女性维权的革命。
深入剖析德里的乱象,可以挖出很多印度的社会问题。
首先就是地域歧视。印度的地域歧视现象很严重,从大块上讲,印度可以分为德里、北方邦、比哈尔邦、东北诸邦、北部印地语区及南部达罗毗荼语系地区。
1。印度南北相互鄙视,北方人管南方人叫“Madrasi”,这是一个非常有歧视性的词;
2。德里土著有着一种帝都人的优越感,而北印度的印地语区,除了德里就是农村,所以德里人藐视一切外来的北印度人;
3。印度东北诸邦的人会被北印度一些地方的人称为“ky”,也是一个歧视性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