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在印度看印度作者图片 > 第二章 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003(第1页)

第二章 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003(第1页)

第二章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003

?草饲牛肉由于脂肪含量低,做厚切牛排一定不能煎太熟。简单腌制,放冰箱熟成排酸24小时以上,取出后放置到室温下,大火一分钟内煎三分熟,非常鲜嫩多汁。我太太不敢吃带血的东西,我只能帮她薄切,煎全熟。

?我经常在家做肉糜,可以用来包饺子、做肉糜炖蛋,然而太瘦的牛肉做肉馅的口感不太好,这个时候就得选牛肚子上的肉。刚好这边的印度人不吃肥肉,于是我就去羊肉摊讨一些免费的羊油(印度的羊没什么膻味,我觉得吃着不过瘾);再去鸡肉摊讨一些免费的鸡脚,用鸡脚熬鸡皮冻,最后拌在一起做“三鲜”肉馅,肉馅同时包含牛、羊、鸡的味道,层次极为丰富。

?印度童子牛的个头跟羊类似,骨节粗细也类似猪肉,几乎所有烧猪肉的办法都可以适用:除了用牛软骨做糖醋排骨之外,有时候买了太多的T骨牛排吃不掉,我索性就烧了牛排版的红烧葱烤大排;牛的筒子骨、扇子骨配鹰嘴豆熬鹰嘴豆牛骨汤,味道远远胜过猪骨黄豆汤;牛肉炖白菜、牛里脊炒青椒、牛肉版的木须肉、牛肉版的狮子头……到目前为止,只有五花肉菜式是无法复制的。

?这么物美价廉的牛肉自然不能藏着掖着一个人吃独食,我盘算过要如何把这些牛肉带回中国,于是成功地将它们做成了牛肉干……

我在国内的时候,并不会做鸡皮冻、牛肉干之类的东西,也从没想过要做,这些技能都是到印度之后才掌握的。我开通微信公众号之后,引起了特别多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的共鸣。中国人想要在国外过得安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许多国内随处可见的简单食物,你身在国外就不得不想办法自己做。

生活在海外不同国家的华人,拥有的物资丰富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在美、加、澳、新这种有华人社区的地方,基本上需要什么都能买到,很多发达国家都有种类齐全的华人超市。印度可能是对定居于此的中国人来说最苦恼的一个国家,这边的饮食习惯几乎跟中国没有任何共通之处,一大堆香料搁在眼前,估计都没几个中国人能认识。加尔各答曾经的华人社区,如今几近凋零,而目前在这边工作、生活的中国人的规模非常有限,并未形成新的社区。据我所知,印度只在班加罗尔有一家华人超市,主要在网上销售,能解决一部分华人对调味料的需求。

李子柒自己动手做各种吃的,那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情怀,人家只要上淘宝,就什么都能买到;我自己动手做一些吃的则纯属“生活所迫”,毕竟还有很多东西是在印度亚马逊和班加罗尔华人超市买不到的。我觉得,这年头“独立生活”必须重新定义一下,没有京东、淘宝、盒马、美团、饿了么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在异国他乡的独立生活,活生生把我自己训练成了“李子捌”。

我来给大家列一下,在印度生活之后我都掌握了哪些技能:酿米酒、自制蒸肉米粉、红豆沙、酸菜、酸豆角、泡椒、芝士蛋糕、生煎包、酒酿饼、贡丸、芝麻糊、粢饭糕、冰粉、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多亏酱油买得到,不然我也得自己动手酿造。这些东西做起来真的没什么难度,但在国内吃现成吃习惯了,手机一下单要什么有什么,谁会想到自己动手做呢?原料凑不齐也没关系,用此原料代替彼原料是常态,比方说,舍不得买华人超市50元一斤的糯米,那就用印度本地大米酿酒、做蒸肉米粉和芝麻糊,图的只是那一口味道,聊胜于无。

如今视频通话那么方便,即便人在异乡为异客,也不至于“倍思亲”。唯有那一口家乡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才是让异乡客最为牵肠挂肚的。通过交流,我发现很多海外华人都是像我一样的“李子捌”,费很大劲只为折腾一口“家乡的味道”。有些东西我在国内随时能吃到的情况下,可能许多年都不会想到去吃,在异国他乡却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慰藉。

除了牛肉,在印度还能吃些什么呢?

不同于北印度内陆的许多地方,泰米尔纳德因为靠着海,当地人吃鱼吃得特别多。前面就讲过印度的冷链很落后,因此捕获的河海鲜大部分第一时间就近消费。比方说,在德里很难找到海鲜,但孟买的海鲜却既好又便宜。

哥印拜陀距离西海岸的阿拉伯海滨只有120公里左右,算得上天时地利。但当地人告诉我,这里的海鲜是400多公里外东海岸的拉梅斯沃勒姆(Rameswaram)运来的——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因为西海岸属于喀拉拉邦,喀拉拉邦的海产品运到这里属于跨邦运输,会涉及各种手续问题——由于制度问题,印度各邦之间的合作整合的效率非常低下。

不管它是120公里还是400公里外运来的,好歹还能买到海鲜,不是吗?受供需关系影响,印度海鲜的价格倒是不贵,基围虾、竹节虾、梭子蟹一般都在20元人民币左右一斤,大部分的鱼也都在10元人民币左右一斤。我在印度买过最贵的鱼是银鲳鱼(也叫白鲳鱼),单条重七两的大鲳鱼40元人民币一斤,看来全世界都知道鲳鱼好吃;其次是鲷鱼,30多元人民币一斤;印度这边还有一种黑鲳鱼,20多元人民币一斤,肉质不如银鲳细腻。反正价钱不贵,所以我也不挑肥拣瘦,只要鱼看着过得去就行。活鱼就不用指望了,除非你亲自去抓、去钓,否则在印度是吃不到的。活杀是中国吃货们的特殊嗜好,要是你在海边待着的话,有时候倒是能见着活的螃蟹和龙虾,但印度人要是看见活虾活蟹直接下锅是会被“吓尿”的。

中国人活宰鱼虾固然令印度人抓狂,印度人宰鱼的方式却也令我十分抓狂——这里“宰鱼”指的是对鱼进行处理。

我最早见到印度人宰鱼是在加尔各答的鱼市场,加尔各答靠近孟加拉湾,海产品丰富。他们宰起鱼来有一把特制的“铡刀”——一把固定在底座上的弧形刀片,锋口在凹进去的那一侧。宰鱼的时候,人就跟擦鞋匠一样直接坐在这个底座上,锋口对着自己,把鱼往锋口上又推又刮,去鱼鳞、切割都能通过这个玩意搞定。

不是我杀你啊,是你自己往刀上撞的

据说这种宰鱼的方式背后有个逻辑——不是我拿着刀去宰鱼,而是鱼自己撞向刀。我也忘了最早是在哪儿听来的,没有查证过,仅供参考。

如果你“脑补”一下印度人宰鱼的场景,可能会想到一个问题——这种固定的刀怎么给鱼开膛破肚呢?

按照中国人的思路,鱼宰完之后还是整条的鱼,因此我们宰鱼只要一把剪刀就能全部搞定。可是谁规定宰完的鱼必须是整条的呢?你要是给印度人整条烧好的鱼,他们多半不知道怎么下手,用手抓来抓去的显然吃不利落,一抓一把刺这不是难为他们吗?中国人用筷子夹鱼、挑刺的日常技能在很多外国人眼里无疑是“奇技**巧”。我太太在吃鱼的时候,就非得徒手挑出鱼刺,才把鱼肉跟饭捏在一起吃,用舌头舔鱼刺她始终都学不会。

泰米尔人宰鱼用的是大砍刀。我第一次在这里买鱼,不熟悉他们的操作,于是让鱼摊主帮忙宰鱼,去鱼鳞的时候看着还挺正常,用的是一把铁刷子。去完鱼鳞之后画风突变,只见他操起大砍刀,手起刀落把鱼嘴巴给砍了!我被这种操作惊得目瞪口呆。他们压根就没有开膛破肚这一流程,直接把鱼剁成一段段,然后再把已经破碎的内脏摘掉,最后把一块块的鱼在水里漂洗一下打包。除非是很小的鱼,否则印度人买了鱼块回家要么油炸,要么做成糊糊,一般只有外面的饭店才会做整条的鱼。

比起大卸八块的鱼,更让我愤慨的是他们对虾蟹的处理。

前段时间,邻居推荐一个海鲜直销给我们,可以电话订货,免费送货上门,保证是前一晚打上来的渔获。我头一回跟他订货,要了海虾、海蟹各二斤,东西也不贵,一共70元人民币。早上送来的时候我简直欲哭无泪——我的虾黄呢,我的蟹膏呢?他们居然自说自话帮我清理好了,交给我一袋光秃秃的螃蟹和虾仁,而虾黄、蟹膏都被他们扔掉了。目测这虾仁也并不是剥出来的,而是头尾各剁一刀,再把虾肉从中间抽出来,因为虾尾看起来是切过的。

我只能怪自己疏忽大意,没有跟他们讲清楚,人家是一番好意,也没法怪人家。虾和螃蟹都很新鲜,但没了黄也就没有灵魂啊!我太太不懂虾黄、蟹膏是什么东西,我怕跟她解释完,今后她就不肯再吃了,只好跟她讲,这是最精华的部分。

打这儿之后,我去买海鲜只让鱼摊主帮我去鱼鳞,后续操作全部由我自己来。我在国内其实从来没有自己宰过鱼,买鱼都会让鱼贩顺手处理好,但毕竟看得多了,直接上手全无障碍。而我太太就对这类操作毫无头绪,因为她从小就没见过。

由于在印度教的“洁净观”中,血污属于最不洁的事物之一,在传统印度教社会,只有贱民才会去触碰。印度文化中具有很典型的“君子远庖厨”思想,在印度,几乎没有人会自己在家里处理鱼、肉这些东西。我发现,似乎只有我会在买鱼或买肉的地方,自己动手翻来翻去、挑肥拣瘦,当地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我这样的行为。即便吃肉的印度人,也不愿意用手去触碰有血污的生肉,他们买肉的时候就在一旁指指点点,动手则完全由摊贩来。南印度对鱼、肉的忌讳不像北印度那么强烈,但心理障碍还是会有的。另外就是大多数印度家庭连把趁手的菜刀都没有,只有那种切蔬菜用的小水果刀,让他们处理也处理不了。我太太十分惊讶于我怎么会完全不惧这类血腥的东西,于是我就跟她讲了一个故事。

我说以前我们家里经常会烧田鸡(在她看来,蛙类根本就不在人类食谱上),清楚地记得在小时候,每次我妈妈在厨房水槽里宰田鸡,我都会趴在水槽边上好奇而又聚精会神地观摩整个过程,看到田鸡被剪了头、剥了皮还能踢腿蹦跶,总觉得十分神奇……我告诉我太太,现在让我再回想起这些,我也觉得宰田鸡非常残忍,但因为我们从小就看过大人在家里宰鸡、宰鱼、宰田鸡,对这些事情耳濡目染,所以并不会有心理障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由于我们中国人从小用筷子吃饭,印度人习以为常的手抓糊糊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反而会很不适……这些对不同事物接受能力的差异,只不过是成长背景的不同造成的,因此而彼此批评未免狭隘。

这边的海鲜虽然不错,却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得到。这边大多数印度人只在周日开荤吃肉(这也是为什么成年牛的大块牛排通常也只有在周日才买得到),每个周日早上的鱼摊就像赶集似的,鱼虾都特别新鲜,品种也比较多,但能够买到什么就只能随缘了。邻居推荐的那个海鲜直销,后来几次打电话订货,他都供应不上,于是我就不再找他了,我自己去鱼摊上随缘买。南印度人有节制地开荤,有小部分的宗教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出于经济原因——天天吃肉开销太大。

我在当地健身房锻炼,都是挑没人的午后时段去,通常整个健身房只有我跟另一个教练。那个教练看起来还是个学生,练起来很拼,我就问他:“你每天吃些啥呢?怎么保证蛋白质摄入?”他说他每天吃鱼,因为鱼肉是最便宜的。他的一个亲戚一周会去两次海鲜批发市场,每次给他带3公斤鱼,每公斤只要10来块钱,这样他一天吃1公斤鱼,来保证锻炼所需的蛋白质摄入。这里的牛肉对我们来说价格低廉,但对当地人来说,如果每天都吃,还是负担不起的。因此,当地批发市场的廉价海鱼相对来讲就成了最实惠的蛋白质来源之一。我邻居说在她老家农村,主要的肉食也是鱼。

印度有钱人吃什么呢?羊肉。我在这里说明一下,印度有钱人不一定是素食的高种姓,素食的高种姓也不一定有钱,两者没有必然关系。

哥印拜陀的羊肉通常要卖30块钱左右一斤,在不同的季节,价格会有所波动;在孟买要卖40多块钱一斤,羊腿比羊排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最近几年印度吃肉的人多起来了,羊肉涨价涨得让人看不懂,基本上跟中国的羊肉价格持平,甚至更贵。2014年我看到德里菜市场里的羊肉只要6块钱一斤,那时候在德里的卡里姆餐厅里点一整条烤羊腿只要90块钱,现在肯定买不到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