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在印度看印度在线阅读 > 第三章 我在印度这一年(第2页)

第三章 我在印度这一年(第2页)

那段时间正好印度封城,我们住的地方没有装空调,一来没钱装空调,二来也没地方买空调,只能以血肉之躯硬扛高温。以前在国内,房间温度到了29℃就觉得一定要开空调了;而在四月和五月的印度,房间温度要是能降到29℃,我就觉得通体清凉。清晨的温度偶尔能低至28℃,那简直能让人的幸福感“爆棚”。然而从9点开始,温度计上的数字就会一路狂飙,又得开始战高温。我每天要洗三四次澡,晚上睡觉的时候,房间的地板、墙壁都是热的,只能用冰箱制冰块来降温;好多次想要睡到屋顶上去,又怕被蚊子咬死……而且印度还没有凉席,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反正就这样过来了。经历了这两个月之后,我十分感叹人体的强大适应力:我们只是被现代科技宠坏了。

后来我太太一直说我是幸运儿,2020这一年待在印度简直是中了大奖(Jackpot)。

三月底开始封城之后,我在家闲着没什么事,每天整理照片、玩玩电脑游戏、看看美剧电影,以及继续我的写作,整个四月我写了两篇文章,一篇8000多字,一篇17000多字。四月底,《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一文发在微信公众号上之后,得到的反响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是我微信公众号目前为止唯一一篇10万多阅读量的文章。我原本以为这么长的文章根本没几个人会认真读完,没想到因为这一篇文章涨了好几千粉丝。

这种反响还是令我挺受鼓舞的,关键是它让我意识到,在这个快餐化阅读的时代,还是有人看长文的。在获取信息方面我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不看短视频也不听音频,始终觉得阅读才是获取资讯最为系统、高效的方式。我很高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依然有人能够静下心读我写的长文。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把写作长文作为自己的一个特色保留了下来。

得到关注后,一直有人教我各种各样的营销之道,如何吸引更多的读者。我知道他们也是一番好心,希望有更多人看到我写的东西,然而我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一次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专注于营销势必会让我无法专注于写作本身,所以我还是专注于我擅长的事情好了。对我来说,哪些人在读我写的东西,比有多少人读我写的东西更重要。我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认识了许多真正的大咖,许多大学里的老师、学者都主动联系了我,甚至有一些我仰慕已久的知名人士也联系了我,令我颇有些受宠若惊。

在这种受到认可的鼓励下,五月份我基本上进入了“全职”写作状态,一个月发了六篇。那时候我有四五千订阅读者,一篇能有十个左右的人赞赏。我并没有觉得我能靠写文章挣钱,主要还是为了把我所知道的真实的、第一手的关于印度的信息分享出来,反正疫情期间闲着也是闲着,写东西总比玩游戏强,有钱没钱都不耽误。

四五月份,由于封城,我们的日常花费都被压缩到最低限度。那段时间最大的心理压力在于不知道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我太太很喜欢吃羊肉,但在这边,羊肉明显比别的肉贵得多,要30多块钱一斤。由于从小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地方,我太太是很节约的那种人,嘴馋但又舍不得买。虽然我也觉得贵,我还是会跑去买半斤到一斤的羊肉,让她一个人吃,过个羊肉瘾。可我太太就算吃上了羊肉,也是吃得很纠结,好几次她跟我说:“我觉得我一个月只要吃一次羊肉就可以了。”我听了只能默默心酸。

生活固然窘迫,但我从未放弃过乐观的态度。我一直都跟我太太讲:“我们真的很幸运,疫情爆发的时候身在印度,每个月只需要很少的钱就能生活。你想想假如没有搬来印度的话,我没有了收入来源,连上海的房租都付不出怎么办?我们在印度这边的项目,地是自己的,没有租金和人工压力,就算暂停一两年也不会赔钱进去。你想想那些印度的农民工,没了工作和收入只能走路回家,我们至少在这边还有吃有喝、有地方住……”

是的,我们的处境完全可能更糟。

我们的公寓底楼有一个邻居,原本是做婚礼摄影师的,疫情之下,完全断了生计。他前些天去银行贷款,由于之前还有30万卢比(约26500元人民币)的贷款没还,贷不出钱,只好把这里租的房子退掉。他们的那个房子跟我的这个房子是完全一样的面积,却一共住了7个人——一对老夫妻、一对中年夫妻、一个未出嫁的小姨子、两个小孩子。家里也没什么家具,那么多人就睡在地上。搬走之后也不知道他们会到什么地方去挤一挤。

我的另一个邻居,薪水被降到了原来的40%,并且公司已经发通知说,到2021年年底前都别指望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副你爱干不干的样子。但在这样的形势下,谁敢任性辞职呢?只有我隔壁在银行工作的夫妻没受影响。

给我们楼里做清洁的阿姨先后来向我们借过两次钱,第一次2500卢比,还了之后第二次又借了3000卢比。虽然我们手头也不宽裕,但我还是很爽快就借给她了。我太太总是担心她不还钱,我说借钱出去的时候,就做好了人家不还钱的心理准备,要不然就不会借。人家得多困难才会开口来跟我们借钱,而且就算她不还,也不过是两三百元人民币的事情,就当帮人家渡过难关好了。

见过身边太多的窘迫,让我深深地明白,受这次疫情影响的人何止亿万,在这亿万人当中,我算是非常幸运的一个。身边都是远比我更为不幸的人,我哪有资格抱怨,满心只是感恩。就拿我的印度铁哥们儿来说,他们一家也被困在这里,他没法回中国上课,就没有收入。除了一家三口的开销,他每个月还有房贷和车贷要还,由于他的银行账户属于海外印度公民账户,享受不了印度封城期间免还贷款的政策……有一阵子他寝食难安,连儿子下个学期的学费都拿不出来,考虑让儿子退学去免费的公立学校上课。他当时做的最坏打算是如果还不上贷款,房子被银行收走,妻离子散,他就去我们工地上的棚屋住。后来他总算想办法把新贷款办了出来,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除了变卖资产之外,我当时做的最坏打算就是想办法再借3万块钱,省吃俭用的话能够活一年,一年后怎么办,我就不知道了。

有一件事我必须要提,在我最窘迫的时候,有一位来自广西的读者大哥给了我莫大的精神支持。五月份我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还只有几百,这位素昧平生的大哥非常神秘,既不留言,也不追更,感觉他在慢条斯理地读我的旧文,然而读完后每篇文章都会赞赏20元钱,就好像做了“已读”标记一样。他有一个举动让我格外感动,当时我有一篇文章写的都是历史,不太吸引人,发了之后一个赞赏的人都没有,他读完之后,作为第一个赞赏人,特地给了50元钱。这种来自陌生人的雪中送炭式的体贴,让我真心觉得无以为报,这无关钱多钱少,而是在传达一个信息——请继续写下去。

到了五月底,我们封城前所余的印度卢比现金快花完了,三个多月花了7000多元钱,其中3000元钱是房租,其他除了饭钱,就是我太太的产检。我从支付宝借呗里面借了9000多元钱出来,换了10万卢比,寅吃卯粮,实属无可奈何。六月份我一共写了六篇文章,三个月前后总共写了14篇文章,一共入账3000元左右的赞赏,订阅人数增加了很多。

虽然仍旧入不敷出,但前景至少比一开始要光明得多,让我觉得似乎有希望通过写文章把生活费挣出来。为了提高码字效率,我花了一笔“巨款”——3500元——买了一台外接显示器,这是我2020年买过的最贵的东西——让我终于不用每天缩在笔记本的小屏幕上工作了,对我的视力和效率都是极大的解放。

真正的转折点是在七月初,我写了那篇27000多字的《印度要想赶上中国,究竟差了什么?》,受到广泛关注,之前《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也再次被大量转发,读者也增加了很多。这些读者的质量都很高,经常会在评论里和我进行良性互动,我也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东西。

于是这更加坚定了我保持自己写作长文的决心,如今想来,倒有一种“士为知己者写”的情怀因素在里面。

你要说我写文章完全没有功利心,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眼下毕竟要吃饭。我在印度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超过3000元人民币,所以当我发现有希望靠写作把生活费挣出来时,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3000元,只要达到这个目标,起码温饱问题能解决。对我来讲,微信公众号依然是我自言自语的一个地方,现在只是碰巧有人喜欢看我的自言自语,碰巧这种自言自语可以变现,碰巧我这阵子刚好有时间自言自语,那就多写一些自言自语好了。我常常想,这种流量变现的模式也就是这几年才有的,假如早几年没有这些平台的话,处于如今这种情况下的我又该何去何从呢?所以在我看来,通过微信公众号写文章的收入更像是一笔意外之财。

有几位读者赞赏起来非常大方,累计赞赏数百甚至上千元,对此我心里非常过意不去。我的文章就算写得再好,也不值这么多的钱,买一本几十万字的书,不过几十块钱,敢问我何德何能?

我太太是个财迷,她最关心有多少赞赏,总是跑来问:“赚多少钱了?”多的时候她觉得不可思议,少的时候又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少。有时候我跟她说,这篇文章我在发之前就知道不会有很多钱。她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写?我告诉她,假如我写蹭热点的文章,就会有很多钱,而我写文化类的文章,看的人就少,但这是我自己想写的东西,跟钱没关系。

为什么我不爱蹭热点?因为我希望自己写的东西是具有生命力的,就算过十年再读,依然能够历久弥新。文字难道本来不就该是这样的吗?

比起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更糟糕的是强迫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一直都把爱好跟谋生分得很开,摄影是我的爱好,所以我以前的谋生手段是教摄影;写作是我自15岁起的一个爱好,假如变成了谋生手段,我怕自己会失去这个爱好,而这个损失是金钱收益所无法弥补的。能够通过自己的爱好谋生是很多人的梦想,可如何才能确保生计不会毁掉这个爱好呢?这中间的平衡,归根结底是功利心的平衡。

我不得不承认,我内心深处有一种“臭知识分子”的清高,会让我在潜意识里把创作和经济划清界限,不想让人觉得自己汲汲于功名;可换个角度来考虑,这种清高难道不是因为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吗?功利心未必一定是钻钱眼里,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一种功利心。所以一个人只要活着,如果想完完全全做到没有“功利心”,近乎于佛法中的“去我执”,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来修行,要分别达到“从心所欲”和“无欲则刚”的境界。

所以有一件事可以确定,等这场大混乱结束之后,我一定不会把写作作为我的谋生方式,因为这从来不是我的初心。

在有限的功利心的驱动下,我每天努力码字,从七月份开始,终于在日常开销方面暂时走出了经济困境。作为印度疫情封城期间娶了拉达克太太并生活在印度的中国人,我本人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做了专访,上了电视,甚至有两位图书编辑来找我出书……这一切都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我一直都感慨自己的运气,假如上述任何一个条件没有具足的话,我多半依旧坐困愁城。就这样,我在这场危机中时来运转地驶上另一条轨道,如果没有这些机缘巧合,大家应该就读不到现在的这本书了。

此后的生活就轻松多了。手头宽裕一些之后,我每个星期都给我太太买一次羊肉。另外又花了一笔“巨款”,买了2020年消费的第二贵的东西——床。之前我们都是睡在地上的床垫上,但我太太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需要一张床让她方便一些。

留在印度这边的中国人,总的来说不多。印度封城的时候,使领馆的相关数据是3100人,先后撤了几批,零零散散转机走了一些,后来富士康回来了一批,到了2020年底,还有一两千人。

薛定谔的印度

我和我太太是2019年年初在上海注册登记结婚的,之前申请签证的时候还不够资格拿印度的OCI。OCI的全称是“OverseasshipofIndia”,即海外印度公民。由于印度宪法禁止双重国籍,然而印度又有非常多的人移民海外,因此在2005年搞出了这个不伦不类的OCI——名义上是“海外公民”身份,事实上更像是一个永居卡,类似于绿卡的性质。这里再说一遍,绿卡跟入籍是两码事,绿卡就是一个长期签证。

印度OCI的权利是可以不用签证往返印度,不用进行外国人登记,可以开银行账户,可以跟印度人一样上学、工作等;但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也不能购买田地,需要许可证才能去那些限制外国人前往的区域。所以它跟国籍差很远,主要是为了照顾那些已经移民欧美的印度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