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在印度看印度在线阅读 > 第二章 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第4页)

第二章 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第4页)

我一直都告诉那些想来印度旅行的人,印度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可怕,最需要克服的其实是饮食问题。很多中国人最后在印度待不下去,往往是因为中国胃没有办法再忍受印度用香料烹制的食物。我认识一个嫁给印度人的中国媳妇,她在印度待过两个月,形容那两个月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后来我跟她探讨了一番,发现问题出在她自己不会做饭,也不知道怎么买菜买调料,每天只能吃可怕的印度当地食物。第一次来印度的时候没有经验,我就差点被印度食物逼疯了,回国坐东航的航班,当我吃到航班上的飞机餐时几乎泪流满面。

亚马逊网络解决了中餐最根本的调料问题,当我发现亚马逊上可以买到李锦记的生抽和老抽、芝麻油、蚝油、料酒、米醋、香醋、鱼露等中餐调料,我就完全不慌了,在印度待多久都行。这些调料的产地有中国、日本、泰国等,有了这些中餐调料做后盾,在印度就可以过得很滋润。我在印度旅行的时候,随身带个烧水壶,带一小瓶鲜酱油,去菜场买点秋葵、豌豆之类的蔬菜水煮一下,哪怕只是让味蕾暂时逃离香料,也足以获得慰藉。

手抓的真相

有人可能会说,我在中国的印度餐馆吃过印度菜啊,我怎么觉得还挺好吃的呢?我可以告诉大家,中国的印度菜其实都是经过大幅改良的,真实的印度食物才没有那么美好。并且中国人对印度的饮食文化也充满了误解,第一个误解就是他们吃东西用手抓,很脏。

我之前就讲过,印度人有洁癖,这种洁癖在饮食上可谓登峰造极。

第一,印度人有饭前饭后洗手的习惯,哪怕是街边的简陋小摊,也一定会提供洗手的水和肥皂,好一点的餐厅里都有洗手液。偷懒不洗手的印度人有吗?有,但这种人会被其他印度人瞧不起。并且大多数小吃摊主还是会注意卫生的。加上印度人辣椒、大蒜、洋葱吃得多,也起到了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

第二,印度人的手只会抓自己盘子里的东西,绝不会触碰菜盆。所以手抓吃火锅并没有问题——印度人可以用漏勺把锅里的东西捞到自己碗里然后用手抓着吃。我们在想象手抓的时候,简单地把手替代成了筷子,伸手在每个菜里乱抓当然会觉得恶心了。事实上,印度人一定会使用公勺,不管是不是火锅,都绝对不可能直接伸手到菜里。我们中国目前也在推行公勺公筷,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筷子在自己的嘴巴里放放,再在公用菜盘里放放是极不卫生的。

第三,用手抓是有方法和技巧的,而不是我们以为的抓起来就吃。且不说他们吃饭只用右手,地道的印度人在吃饭时手指不会伸进嘴里,甚至很少碰到嘴巴,手掌心不会沾上食物,更不可以舔手。每个印度人是通过从小训练掌握这些技巧的,就跟我们学习用筷子一样,用得不对家长会打。我的印度铁哥们儿一家三口来我家吃饭,我专门烧了梭子蟹招待他的上海太太。我的印度铁哥们儿在中国生活过,所以能够接受吃螃蟹,但他全程只用右手剥蟹,左手一次都没有上过桌,我看得惊呆了。他说他如果用左手碰食物会非常不舒服,这是从小到大的习惯使然。

第五,在几乎整个南亚和中东地区,吃饭用手抓都是主流,手抓文明圈的范围甚至比筷子文明圈更大。

肯定有人要说,那为什么好多人跑去印度吃得拉肚子呢?我觉得我对此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因为我带过很多朋友在印度旅行,有足够多的参考样本量。

拉肚子的情况有吗?肯定有,有过四五个,严重到影响活动的有两个。但是因为某家餐厅食品卫生问题而集体拉肚子的情况有吗?暂时还没有碰到过。有个跟我“三刷”印度的大姐,第一次到印度被那些网络传言所困扰,什么都不敢吃,回去觉得亏大了。等第二次、第三次再来印度时,她把心一横——管它呢,该吃吃!尝遍了各种印度街头小吃,结果也没事。而上一次有个大哥,冬天跟我一起去喜马拉雅山区的大吉岭,当时的天气冷得需要穿羽绒服,我们在一个很高档的西餐厅吃晚饭,照理完全不存在引起腹泻的条件,结果其他人都没事,他却拉到虚脱。

拉肚子这种事本身就有偶然性,但在印度拉肚子就会掺杂心理因素在里面。其实去任何地方玩都可能拉肚子,这叫作“水土不服”。我以前有段时间,一喝酥油茶就拉肚子,但我绝不会说是因为酥油茶太脏,只会认为自己的肠胃不适应酥油。如果一个人去其他地方拉了肚子,他多半会觉得是自己的原因,或许肠胃不适应,然后很快就忘了这件事。但如果去印度拉了肚子,那他多半会觉得印度乃是“罪魁祸首”,回来跟别人添油加醋地宣传一番——你们看,去印度果然会让人拉肚子吧!先有结论再找证据,总是找得到的。

当然,有些人确实到了印度就腹泻不止,但大家有没有想过,难道去别的国家就没人拉肚子吗?但为什么一提到拉肚子,首先想到的就是印度呢?

归根结底四个字——“过度关注”。过度关注造成了归因上的偏差,印度或许对某些人来说,确实会增加拉肚子的概率,但拉肚子和印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在印度便秘的概率反而更高一些,因为印度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你很难找到绿叶蔬菜。

对中国人来讲,最受不了的其实是印度人喜欢用手抓食物,我一开始对此也很抓狂(11)。印度街边有卖一片片切好的西瓜,我们中国人肯定是拿起来用嘴啃,印度人可不是,他们会用手把瓜瓤抓下来吃。

但印度的文化习惯便是如此。我老婆吃饭时会跟我秀恩爱,用手抓饭送到我嘴里,她说他们小时候妈妈就是这样喂饭的。

如果你有机会乘坐印度和中东出发的国际航班,会发现乘务员送餐都会特别麻烦,许多人都会根据其信仰和习惯预订特制餐食,不同种类的餐食不下数十种,不像中国,有牛肉饭、鸡肉面就皆大欢喜了。印度婚礼或者家庭聚餐,一般采用自助餐制,中国和欧美那种围坐在一起的正式聚餐在印度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印度的现代化商场里面,美食广场的生意最好,堂食的品牌餐厅就非常少。大多数餐厅卖的食物,基本上自己家里都能做,也没必要去餐厅吃。

总之,对印度人来说,外面做的东西永远都比不上自家的干净好吃,年轻人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喜欢吃炸鸡、匹萨,但这些西式快餐终究成不了主流。

咖喱的真相

中国人对印度饮食文化的另一个误解是关于咖喱的,我在这里先跟大家讲四个故事。

咖喱的故事1。CurryVSDumpling

我跟我太太住在上海的时候,我父母总担心我们吃不好(有一种饿叫作“你妈觉得你饿”),经常会带做好的饭菜给我们。有一次,他们拿了一碗咖喱鸡来,因为我爸觉得这个儿媳妇在上海肯定会想念咖喱,所以就特地做了咖喱鸡给她。

我一看那咖喱鸡的色泽,就知道多半是用在上海这边超市买的咖喱粉做的。我太太嘴巴很刁,一看外观就觉得不对,一尝那味道更是皱眉头:“这是什么咖喱啊?这根本就不是咖喱!”她表示无法接受这种奇怪的味道,只好由我来吃。我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尝了之后还是颇为讶异——照理说,这就是我从小一直吃的咖喱,怎么会突然变得那么奇怪了?而且这个味道我居然一点都想不起来。由于这几年吃的都是正宗的印度本土咖喱,我对中国咖喱的记忆被彻底覆盖,一吃到中国超市里的咖喱,反而觉得十分陌生,那个味道跟印度咖喱完全搭不上边。印度以外的咖喱其实都是被重新发明过的。

“Curry(咖喱)”这个词在印度以外的地方,便有如中国以外的中餐,一来被重新发明,二来被概念化。我太太在国内的时候,我带她吃生煎、小笼包、馄饨、饺子、鲜肉烧麦、鲜肉汤圆……她觉得这些东西就是面皮加肉馅,吃起来都一样,一言以蔽之就是“Dumpling”。而在印度之外的世界人民眼中的咖喱大抵也是如此——黄黄的糊状菜肴,吃起来也没什么太大区别,一言以蔽之,就是咖喱。

咖喱的故事2。五种糊糊

我在印度旅行的过程中,吃过的最惊艳的一顿咖喱是在印巴停火线边上的边境小镇卡吉尔(Kargil)。那次是带我爸爸去提亲,顺便带他旅游,一起的还有几个冒充我阿姨、舅舅等亲戚的朋友。

我们那天晚上在当地街上闲逛,逛到一家街边的小饭馆就坐下了。我们一共八个人,点了五个菜,有羊肉、鸡肉、蔬菜、奶豆腐(Paneer)(12)等,于是他们送上来五碗看起来差不多的烂糊糊,卖相实在堪忧。大家一看皱了皱眉头,然而吃进嘴里之后,所有人都惊爆了——这五碗看起来差不多的糊糊,在口中呈现出五种截然不同的味道,不但好吃得惊人,且没有任何两种是相似的!

配着馕作主食,这五碗糊糊最后还不够吃。挑了其中大家评价最高的,我们又加了一份。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这家小饭馆是怎么做到的,怎么可以把五碗看起来差不多的糊糊做出完全不同的味道。

我过去一直觉得,印度餐厅里面就是用同一个糊糊配方(浇头),里面加不同的菜给你,大致相当于红烧鱼和红烧肉的区别,或者只是做一些小的调整,比如加点桂花就成为桂花红烧肉。而那一晚,这五种糊糊我吃出了生煎、小笼包、馄饨、饺子、汤圆的区别。

我已经完全不记得那时候点的菜的具体名字了,后来再去卡吉尔也没能再次找到这家店。但我可以确定的是,这五种糊糊没有任何一个名字里带“咖喱”。结果最后还加了一份,八个人消灭掉六碗。客观来说,这真的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咖喱。

咖喱的故事3:薛定谔的印度菜

有一年我走马纳利—列城公路,从列城出来,由于山洪把桥冲断了,路上不是很顺,并且又绕路去了其他地方,在没水、没电的山里总共待了七八天。印度的穷乡僻壤基本上找不到肉食,我们出山之后到了西姆拉,才算是回到人间,肚子里清汤寡水,于是上街找肉吃。我们随机在一家小饭馆吃到了一份非常好吃的玛萨拉黄油鸡(ButterMasala),一行四人都赞不绝口,决定第二天再去吃。

第二天我们要了一样的黄油鸡,然而味道彻底变了,完全没有前一天的好吃。这里可以排除上顿饭前饿了太多天的主观因素,我们四个人都非常确定味道变了。

后来印度铁哥们儿告诉我,印度人做菜是很随性的,某种香料多加一点或少加一点,有就加,没有就不加,一切都是凭感觉,从来没有标准的味道。这一说法在印度被验证了无数次,每次点菜都是一场赌博。如果阿甘是印度人的话,那句台词会变成:“生活就像在印度餐厅吃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顿会吃到什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