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我有一个标准的格子,事物来了之后,我拿这个格子一套,我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致良知就是一切只按大是大非的良知去做。
那在经历八条目之后,你就能做到“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是志有定向,当你有了志向之后,什么东西都动摇不了你,然后你就能够静下来,安心地去考虑最本质的问题,最后才能够得到成果。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加上“止、定、静、安、虑、得”,这是我在《大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指导。
14 《王阳明传习录》致良知、知行合一
虎嗅:那在王阳明身上呢,您又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思想?
华杉:王阳明的思想也有两个,一个是致良知,一个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实际上也是来源于《孟子》,孟子提出了良知良能。“良知”是生而知之,“良能”就是不学而能。再浅薄一点去理解的话,良知就是常识。所以在华与华我们也经常说,用常识来判断,用常识来做事。
英国的哲学家罗素说过一句话,他说:“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这就像我们很多企业家,本来都会做生意,然后上了商学院,回去之后就把企业做倒闭了,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为他在创业的时候,他有良知良能,后来去学了一些高大上的东西,反而把自己弄垮了。
“致良知”就是要擦去蒙在你的思想上的尘埃、污垢,然后永远保持本真的判断和良能。陆九渊说过一句话,他说:“我在那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而一旦到那有事时,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意思就是当我保持良知的时候,物来心照,什么事来我都能处理,事不来的时候我也不用去关心。
就像前面聊到的元宇宙,到哪天元宇宙真的来了,我自然就会处理,而不是在它还没来的时候,就去天天听课学习,这就是致良知。
我觉得“知行合一”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经常有人找我要书单,恨不得照着我的书单读一遍,但实际上别人的书单对你也没什么用,你自己要读什么书,那是你自己的事。
读书最重要的就是代入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琢磨,必有事焉,一切都是基于自己的知行合一,而不是别人说好的,就一定适合你。
王阳明最厉害的就是他的志向和不动心。他从小就立志做圣人,其实他是个杂家,他修过佛,也修过道,在他回归儒家之后,他就把佛和道都放下了,而且琴棋书画也一概不要了,甚至连诗也不写了。
他把所有的事都砍掉,就集中精力钻研儒家学问。他非常专注、坚强。由于有这样的专注,也就不会被别的事情所动心。曾经科举落第,他就说了一句话:“吾不以不及第为耻,吾以不及第动吾心为耻。”这是王阳明对我的影响。
15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
虎嗅:您最近在写的是《华杉讲透〈资治通鉴〉》,对于《资治通鉴》您推荐大家去读吗?
华杉:当然推荐大家去读《资治通鉴》,可以说《资治通鉴》就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你可以从里面学到一切,学到中国社会的一切。
在我写完《华杉讲透“四书”》和《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之后,我发现自己写书已经写习惯了,而且前面那些书都是短时间就写完了,这时候我就想找本大的来写,这就选择了《资治通鉴》。
历史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战争年代,一部分是和平年代。战争年代的战争我就用《孙子兵法》来讲解,和平年代的政治我就用儒家思想来讲解,而《资治通鉴》刚好就可以作为它们的案例集。
我写《资治通鉴》应该写得比其他作家更清楚,其他人可能只是把文言文翻译成了白话,而我能够关注到这些兵法或者儒家思想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目前已经出版了16本,写完应该一共有36本,我一边写一边出,应该会在2024年的年底写完,刚好7年,可能要写600万字左右。
16 一切传播都是符号的编码和解码
虎嗅:华杉老师的国学系列我们就讲完了,接下来是《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这本书。这本书的名气就很大了,可以说是华与华营销方法的精华。华老师可不可以结合蜜雪冰城的案例,来讲讲你们是如何进行营销策划的?
就好像现在我们进行的直播谈话,我们是在用中文语言和词语来进行编码,然后这个编码通过媒介,也就是我们的手机传送到观众的眼睛和耳朵里,然后他们接收到信息,再在脑海里进行解码,最后理解为我们说的意思,这是传播最基本的原理和过程。
其实符号并不是只有图形,最大的符号系统是语言,符号也还包括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嗅觉符号、味觉符号和触觉符号,你能感知的一切,都是符号。
那在我们的营销传播中,我们就需要选择那些沟通效率最高,以及能够激发人美好情绪的符号,来进行编码,这样它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举个简单例子,在蜜雪冰城项目中,我们设计的“雪王”,是一个最直观的雪人形象,然后手拿冰激凌权杖,头戴皇冠。
这个形象随便放到哪里,都能被人快速识别出来,它是一个雪人,是卖冰激凌的。而蜜雪之前的符号,就比较抽象,抽象的符号实际上就没有商业价值,反而还会成为一个累赘。
中国95%以上的品牌符号或企业标志设计,其实都在起反作用。一个抽象的符号,只会大大增加被人记忆的成本。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就不愿意接受。
包括我们给蜜雪做的那首火出圈的歌,同样是基于170年前美国非常火的一首民谣《啊,苏珊娜》。蜜雪的超级符号也好,品牌歌曲也好,它们背后的文化母体都是全球文化符号,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被它卷入。
虎嗅:按照这个理论,那我们这个栏目叫“虎珀拾书”,这个名字是不是也不好?
华杉:传播是一种听觉行为,就是光听到就能理解是什么意思。所以我觉得“虎珀拾书”不如叫“虎珀读书”。
我猜取名字的时候是为了显得有文化,搞得高雅一点,才用了“拾”这个字,而恰恰是这一“拾”,就没有能理解栏目的意思了。再加上这个“拾”字设计的又不好辨认,我都反复看了好几次,这就是我说的很多标志设计都属于起反作用。
虎嗅:非常感谢华老师的意见和分享,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今晚一共有10。7万人看了我们的直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到这里,谢谢华老师给我们的陪伴。
华杉:好的,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