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理论的根源来看,你可以把它归根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泰勒的科学管理应该是一切管理的基础,它就是通过对动作的观察和测量,然后再对每一个动作进行重新设计,来提高效率。
11 《论语》近者悦,远者来
虎嗅:我看到《华杉讲透〈论语〉》应该是您写的最厚的书了,不知道这本书里华老师您切身体会最深的一句是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华杉:如果说我切身体会和运用最深的一句话,应该就是“悦近来远”,这个也是华与华的经营理念,叫作“悦近来远,终身服务”。
这句话出自叶公问政,叶公问孔子说:“这个政治应该怎么搞?”孔子说:“政治很简单,近者悦,远者来。”近悦远来就是整个王道思想的根本,近处的人喜悦了,远方的人自然就来了。
所以华与华不投标、不比稿,也没有客户部门。我们就是在外面打广告,在公司里接电话,接完电话之后还要求客户上门来谈,如果客户请我们派人去,我们也不去。
在收到钱之前,我们不会去任何客户那里,一定要他来谈。因为他没交钱就不是我的客户,属于远。如果你希望远方的人来,你要做的不是出去拓展,而是把近处的人服务好,近处的人满意了,远方的人自然就来了。
华与华在2013年之前,从来没有服务过餐饮企业。当我们服务了西贝莜面村,在西贝满意了之后,现在我们有20%的收入来自餐饮企业。2018年,我们服务了蜜雪冰城,现在光蜜雪集团跟我们签的就有4个项目,它的成功,给我们带来的客户就更多了。
所以说如果我们想要更多远方的客户来,就要在现有的客户里,创造更多像西贝和蜜雪这样成功的案例,这就是“近者悦,远者来”。
但其实有非常多的公司跟我们是相反的,很多人认为只要客户给了他钱他就搞定了,然后开始松懈对待已经给钱的客户,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即将给他钱的人身上。
我认为广告公司经常去比稿,甚至参加全球大比稿,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杀行为。因为你去比稿的时候,你的精锐全部都用在了比稿上,比赢了还好,如果输了又要去拼下一个。这样一来,你已经付钱的客户永远得不到最好的服务。
在我们公司,我们不仅不去追新客户,而且凡是在付款上对我们有一点拖欠或扯皮的,我们都立马熔断。
因为我觉得我们为客户服务的精力都还不够,一旦有一个客户,他还要我们在正常工作之外,去跟他扯皮的话,我们一定就不去做了,赶紧调集更多的兵力和精力,去努力服务我们现有的按时付款的好客户。
“近悦远来”,就是《论语》里面对我影响最深的也是我最根本的原则。
12 《孟子》滴水穿石,不拔苗助长
虎嗅:对于孟子,大家都知道他,但对他的思想其实了解得不是很多。您觉得孟子给您启发最大的或最值得学习的一个点是什么呢?
华杉:孟子思想给我最大的影响有两个。
第一个是滴水穿石,滴水穿石就是积累。实际上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一点一滴持续不断的积累。
在《孟子》里,这叫集义而生,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是什么?孟子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浩然之气,就是天地之正气,如果我们自己不懂得养气,就气馁了,气虚了。比如不按时付款的客户我就立马熔断。为什么?因为我气壮,在给你服务的时候我尽心尽力了,那你按时付款就是应该的。
但如果我做了一件亏心的事,比如我们公司有人拖欠我们供应商的钱,那我的气就泄了,所以我在公司一再强调不能拖欠供应商的钱。
第二个,就是不要揠苗助长。孟子说:“天下之不揠苗助长者寡矣。”世界上不揠苗助长的人太少了,就包括我们经常就跟客户开会,开的都是“揠苗助长会”。
所以我经常给员工讲,少干活,多挣钱。你只要别去干不该干的,不去揠苗助长,它到时候自己就长起来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等待。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讲,等待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军事行动。我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里也是多次强调,很多的错误都是因为不能等待,一焦虑就想去拔一拔,一揠苗助长,咔嚓,就给拔断了。
有个词叫“盈科而后进”,意思是泉水遇到坑洼,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每一步都是积累,都很踏实。我觉得滴水穿石、不揠苗助长,这个就是我的人生写照,也是华与华的经营哲学。
13 《大学》《中庸》止定静安虑得
虎嗅:您也写了一本《华杉讲透〈大学〉〈中庸〉》,那您觉得在这本书里有什么思想是最值得推荐的?
华杉:一说儒家思想,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句话可能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就是出自《大学》。
“四书”的阅读顺序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最后读《中庸》,《中庸》是最难的。《大学》被叫作儒学之纲目,就是说如果你要学习儒家思想,你得先学提纲,儒家思想的提纲就在《大学》里。
《大学》中有儒家思想的“三纲八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就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
这八条之间是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做事就是要按这八条的顺序来做。你想要平天下就必须先治国,要治国必须先齐家,要齐家必须先修身,要修身必须先正心,要正心必须先诚意,要诚意必须先致知,要致知主要是靠格物。
格物是致知的必要条件,致知是诚意的必要条件,治国是平天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上一条你没做,你就到不了下一条,所以你必须先格物,你如果没有格物,你啥都没有。所以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格物。
朱熹解释格物致知说:“穷至事物之理。”后来王阳明看了说不对,如果需要我把全天下的理都穷尽了,才能打通关,那我这辈子不是永远都进不了下一关吗?
实际上朱熹是把“格”解释成了研究,王阳明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王阳明认为“格”是一个标准,是一个“格子”,是一个“是非善恶”的格子。事物来了之后,你拿这个“格子”往事物上一套,套得上就是“是”,是“善”;套不上就是“非”,就是“恶”。
如果套得上我就干,套不上我就不干。那么我致知“致”的是什么?致的是“是非善恶”,是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