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华杉读书笔记目录 > 尼采德马丁海德格尔(第3页)

尼采德马丁海德格尔(第3页)

形而上学的主导问题

自古至今哲学所常质疑问难又一再没有找到通道的问题是——存在者是什么?

形而上学就是那种追问和探究,它总是受这样一个唯一的问题引导:什么是存在者?因此,我们把这个问题称为形而上学的主导问题。

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就是:这个主导问题的追问者如何总是被嵌入没有明确地被展开的主导问题的结构中,由此得以置身于存在者整体中,获得一种对存在者整体的态度,并且因而共同规定了人在存在者整体中的位置。

《有人写诗》就是这样一种态度。

思想本身实际上只有当思想者存在时才存在

思想本身实际上只有当思想者存在时才存在。因此,思想者是比单纯的所思之物的个别情形更多的东西,更是与之不同的东西。前者,即思考这个思想的人,也不是无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都会出现的人。对这个思想的思考有他本己的历史必然性;这种思考本身决定着一个历史性的瞬间。唯从这个瞬间而来,在那个思想中所思的东西的永恒性才能显露出来。

在华楠的诗集《有人写诗》中,就是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瞬间,写出的每一首诗都是永恒的显露。

尼采看到了什么呢?答曰:世界的总体特征

尼采看到了什么呢?答曰:世界的总体特征。世界包含无机物和生命体之整体,而生命体不只包括植物和动物,也包括人。无机物与生命体并非别列或叠加,而是一种交织在一起的生成联系。我们整个世界乃是无数生命体的灰烬,尽管生命体与整体相比微不足道,但万物已经被转化为生命了,并且因此得以继续。不要说死与生对立。生命体只不过是无生命物的一种而已,而且是罕见的一种。

在《论语》里,子路问死,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儒家的实用主义态度,不整这些“没用的”。子路如果遇到尼采,尼采就会具体回答他了。

真正的认识者,把握最高原则、最高原因,不受附属原则和表象的干扰

尼采称“看而勿信”为“认识者的第一美德”,而认识者的“最大魔鬼”是“亲眼目睹”。在《论语》中,孔子说过,亲眼看见也不能信,“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不过,尼采的观点要直接得多。真正的认识者,把握最高原则、最高原因,不受附属原则和表象的干扰。

华与华的设计,要能自行显示,要最能闪现,要最能奔跑

万物中真正自行显示的和最能闪现的东西,就是美。美的标识,就是最能闪现者。

我喜欢这个定义,华与华的设计,就是要求它能自行显示,要求它最能闪现,还要求它最能奔跑,传遍世界!

艺术就是手艺,没有手艺,就没有艺术

古希腊人用同一个词,既命名艺术,也命名手艺。

我喜欢这种“技术上”的用法,艺术就是手艺。创意易得,手艺难得,想法再好,没有手艺就做不出来。就像你的创意是画一颗白菜,但你怎么能画得如齐白石那么好呢?不是专业人士,有时候他也能冒出新奇的创意,但是没下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苦功,就没有那个手艺。没有手艺,就没有艺术。

超级符号的追求:让人不自觉地陶醉而沉浸其中

爱洛斯,在尼采美学中就是与陶醉相结合的东西,在爱洛斯中最受喜爱和渴望,因而被置入基本关联之中的理念,就是那个同时又最能闪烁的显现者和闪现者,这个同时也是“最能闪耀的东西”,“最令人出神的东西”,被证明为美的事物的理念,也就是美。

最能显现,最能闪耀,让人不自觉地陶醉而沉浸其中,就是超级符号的追求。建立超级符号的美学理论,也是华与华的学术使命。

品牌标识的设计标准是,它能不能被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准确地描述,甚至描摹出来

柏拉图初步向我们表明:艺术即模仿,是一种描摹和重描。艺术按照这种特性只可能具有一种低级的地位。模仿的艺术解释是以希腊的真理概念为基础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模仿才有其意义和分量,另一方面也才有其必然性。

我愿意借用“模仿”这个词来定义超级符号的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迅速地显现、闪耀和被传播,也就是播传,而不是被驻足研究,所以,它必须基于模仿,而又易于模仿,就像我们说一个品牌标识的设计标准是,它能不能被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准确地描述,甚至描摹出来。这种模仿不仅是艺术的模仿,还要推动社会学的模仿,就是塔尔德的《模仿律》,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大家都唱“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就是模仿律。始于模仿,发动模仿,就是超级符号的设计艺术。

我读书一般先通读,再把没读懂的部分读一遍,最后用笔记记录以后需要和用得着的部分

一节一节地读,每一节读两遍半,先通读一遍,一路知道哪些读懂了,哪些没读懂。读完完整一节,再读第二遍,捋清第一遍没读懂的部分。最后用笔记记下自己需要和以后用得着的部分,算半遍。这样一本书有时需读三四个月。所以经常有朋友问我一年读多少本书,我也答不上来。读完这本,下一本我计划读费希特的著作。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