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阳明说:“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
开会时的辩论,都是思而不学之病,一方说出一个意见,另一方并不学习这意见,不把这意见放事上琢磨,而是马上说出另一番道理来。问老师问题也一样,老师回答的话音刚落,他就脱口而出:“但是!……”又说出一番道理来,表面上是求真理,本质上是不学习。
我们要做判断,前提是自己有判断能力
论与见,天壤之别。王阳明:“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见者不论,论者不见,论道为虚,见道为实。所谓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为你没有见“道”,只有“观点”。观点,就是看到一点点。仅看到一个点,就拿这一点去跟人论道,这就可笑了。
如果一个东西,我们看得清清楚楚,而别人非要拿些“观点”来跟我们“论道”,就让我们特别痛苦。反过来,在别人了然的领域,我们能否放弃自己的判断,依靠别人呢?我们要做判断,前提是自己有判断能力,自己的判断是可靠的,但如果这前提不存在呢?我们有没有依靠他人的能力?
人们看不见简单的道理,却致力于在折腾中求“学问”
王阳明说,我年轻时求学,苦于众说纷扰,茫然不知其门。学以致用,却往往缺漏无归,且信且疑。被贬到龙场后,体验探求,终于“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而世之儒者妄开窦径,蹈荆棘,堕坑堑,究其以为说”。我把我的思想说给同志听,而闻者竞相非议,认为我立异好奇。我想是我错了吗?于是“痛反深抑,务自搜剔斑瑕,而愈加精明的确,洞然无复可疑”。
今天读完《传习录》,洞然明白,录此为记。
格物致知与格病致康,快活功夫
九川卧病在床,王阳明问:“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九川说:“功夫甚难。”王阳明说:“常快活便是功夫。”
情绪会蒙蔽自己,会伤害别人
汪景颜要做官上任,王阳明临行赠言:修养气质,平时看不出什么,但“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
天下万事,无非喜怒哀乐,还是讲保护自己的生而知之,心中平静之时,你都知道该怎么做,而情绪会蒙蔽自己,会伤害别人,又反过来伤己。
学习,是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
王阳明说,我没有大知识,也不好为人师。只是看你们一个个是好苗子,唯恐你们学无所成。“后世之学,正所谓琐屑支离,采摘汲引,其间亦宁无小补?然终非积本求原之学。句句是,字字合,然而终不可入尧舜之道也。”所以我期与诸君共明此学,譬如婚姻,我只是给你们做个求知的媒人而已。
本质只有一个——学习是盲人摸象的过程,形成各学各派,就是摸的地方不同,深浅不同。说得都对,但都不是本质,都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谁的学问是本质之学?善为天下公,道为天下公,学为天下公。那真学问不是谁的,是公家的。老师说不是要你听我讲的,而是给你做个“媒人”,你自己去求。
学无所成者,因为不能战胜自己的私欲,就变得无志了
王阳明说过,有志者事竟成。为什么学无所成,都是因为有志者少。好德好学,是人的本性,为什么会没有有志之人呢?那是因为不能战胜自己的私欲,就变得无志了。立志难,丧志易。自古有志之士,莫不求助于师友,要留意自己身边的良师益友,常相勉励,常相鞭策,以遂成此志。
学习为自己,不为讲说,更不为我说胜他说
“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书札往来,终不若面语之能尽,且易使人溺情于文辞,崇浮气而长胜心,求其说之无病,而不知其心病之已多矣。此近世之通患,贤知者不免焉,不可以不察也。”学习为自己,不为讲说,更不为我说胜他说。
学习不能赶时髦
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自己多学就能有知识吗?子贡说是呀,不对吗?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今日新知识纷纷扰扰,更要有“一以贯之”之功,如王阳明言,“只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扩充以尽其本体,不可迁就气息以趋时好。”学习不能赶时髦。
胜心是求知大忌
诗文之习,儒者虽亦不废,孔子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若着意安排组织,未有不起于胜心者。
胜心是求知大忌。比如开会,若无胜心,就是讨论问题,共同求真。若是起了胜心,则成了辩论,求胜而非求真,所以君子不辩。
谤诬是成功伴侣,若一听谤诬就跳起来,必是因为成功得还不够彻底
王阳明说我今日讲学,是求异于前人之说吗?是求善而胜于他人吗?四方英杰以讲学异同之故,议论方兴,我辩得过来吗?惟当反求诸己,若他说得对,我就应当务求其是,不可是己而非人。若他说得不对,那我既然已经自信了,更应该践履其实,付诸实践,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君子不辩诬,是儒家反复训示的,誉满天下,谤必随之,谤诬是成功伴侣,若一听谤诬就跳起来,必是因为成功得还不够彻底。观点对的人本应该有优越感,为何还受不了别人的不同观点呢?我的对,我就抓紧去实践好了。言而有信是君子,不言而信,默而成之,更是让人震撼。
敬畏,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学生来信:敬畏之心日增,都洒脱不起来了。王阳明回:君子之敬畏,不是恐惧忧患,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是知道有自己不知道的。君子之洒脱,不是旷**放逸,纵情肆意,是心体不为欲所累,不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所以洒脱是心的本体,而敬畏恰恰是洒脱功夫,怎能歧为二物呢?
敬畏,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没有敬畏心,就是不仅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且以为自己全知道。
渴望成功,而迷失了自己,也是一种玩物丧志
王阳明写:“君子学以为己。成己成物,虽本一事,而先后之序有不容紊。”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若一意追求成功,迷失了自己,也是一种玩物丧志。若急于求成,急于驰骤奔放,将恐自蹶其足,非任重道远之道也。
醉心于学识也好,醉心于功名也好,但追求成功而迷失了自己,也是一种玩物丧志,舍本逐末。况且,一心求速,难免拔苗助长,最后反遭其害。成己,就是放心,就是宁静致远。
时时自见己过,才是真功夫
王阳明说:“本心之明,皎白如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他还说,“蘧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也说“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这就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