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哲学有什么用书籍 > 三个圈独家文学手册(第3页)

三个圈独家文学手册(第3页)

关于事物的直接知识,即亲知的知识。它又包括两类:殊相的和共相的。

关于事物的派生知识,即描述的知识,包括对某物的亲知和对真理的认识。

关于真理的直接知识,即直观的知识,由直观而认识的真理具有自明性。

关于真理的派生知识,由演绎法从自明的真理中推导出来的。

关于真理的知识往往要比关于事物的知识更为复杂,因为关于真理的知识还会引发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名为“错误”的问题。“错误”是与“知识”相对立的。关于真理的知识,什么时候会引发“错误”呢?罗素指出,“只有当我们把直接客体,即把感觉材料,视为某种物理客体的标志时,错误才会发生”(本书第87页)。哲学之旅继续出发,进入第十一章,集中探讨上面提到的第三类知识,即直观的知识。

几乎所有的信念,都是从别的信念中推演出来,或者能够从别的信念中推演出来。当我们承认了一定数量逻辑原则之后,就可以从这些原则推演出其他的原则,而推演出来的命题往往和那些未经证明的假定命题具有同样的自明性。罗素接着指出,自明性并不囿于那些不能被证明的普遍原则,因为还存在一些自明的伦理原则,诸如“我们应该追求美好的事物”,尽管存有争议,这一原则仍具有一定的自明性。有一些自明的真理是直接由感觉得来,这样的真理即为“知觉的真理”,而表达这类真理的判断就是“知觉的判断”。无论从感官中得到何种自明真理,它们都必然不同于感觉材料。这种自明的知觉真理有两种:一种是单纯地断言感觉材料的存在而不作任何分析,另一种则是记忆判断。我们所记忆的内容,其自明程度有一个连续的等级差序,我们记忆的可信度和这个等级差序是相应的:一般说来,经验越鲜明、时间越接近,记忆的可信度就越大。罗素得出结论:

自明性是有等级差序的:不是一种性质简单的存在或不存在,而是一种性质存在多少,其程度可以从等级上的绝对肯定到几乎察觉不到的微乎其微。知觉的真理和某些逻辑原则,都具有极高程度的自明性;直接记忆的真理,几乎有着同样高的自明程度。……记忆所隔的时间越遥远、越模糊,它们的自明性也会相应越低;逻辑真理和数学的真理越来越复杂,(大概地说)它们的自明性也会越来越低。对内在的伦理价值或美学价值所做的判断,也倾向于有些自证性,但程度并不高。……在出现矛盾的地方,应保留自明性更强一些的命题,而摈弃自明性不够的命题。(本书第93页)

5。信念、真理和虚假(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

回顾第十章的末尾,罗素曾将知识分为关于真理的知识和关于事物的知识。但这两类知识有所不同,因为关于真理的知识有个对立面,即错误(虚假的错误)。而自明性就关乎知识与错误的区别的问题。然而,在发问“哪些信念是真确的、哪些信念是虚假的”之前,我们得先弄清楚“什么是真确的、什么是虚假的”。这正是第十二章“真理和虚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第十二章中,罗素从真理的三个必要条件入手,指出真理和虚假都是信念的属性,真理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1)能容许真理有一个反面,即虚假;(2)使真理成为信念的一种性质;(3)使真理这种性质完全依赖于信念与外界事物关系。此前哲学家们最为重要的尝试是真理的“一致性学说”,但该学说遇到两个难点:一是我们没有理由假设只存在一个一致性的信念体系;二是该学说假定“一致性”的意义是已知的,但“一致性”又以逻辑法则的真确为前提。基于这两个难点,罗素指出问题关键,“逻辑法则提供了一种框架,一致性检验只能在这个框架内适用;逻辑法则本身不能经由这种检验来确立”(本书第97页)。

罗素指出,心灵并不创造真理或错误。心灵创造信念,但信念一旦被创造出来,心灵并不能判断它们是真确的还是虚假的。所谓信念或判断,是在特定时间内、在多者之间,把心灵与心外之物联系起来的那个关系。他通过“奥赛罗相信苔丝狄蒙娜爱卡西奥”来探讨信念的真确性,“相信”是一个信念或判断的关系,它必须能把四者(奥赛罗、苔丝狄蒙娜、爱、卡西奥)都联结在一起。做出判断的心灵是判断的主体,其余的各项是判断的客体,判断关系把各个客体置于一定的次序中,形成一个复合体。次序在复合体中非常重要,因为判断关系是具有感觉或方向性的,也是一切关系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当一种信念与相关的复合体中各个成分的次序相符时,它就是真确的;否则就是虚假的。

由上可知,我们有些信念是真确的,也有一些是虚假的。罗素进一步引导询问:我们有多大把握能证明各类信念是否错误?也就是说,在我们明确了真理和虚假的含义之后,就要探讨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各种信念是真确的还是错误的。第十三章旨在回答这个问题。

通过前文的探讨,尤其是第十章的末尾,我们知道,有些知识是派生的,派生知识与直觉知识是相对的。信念是可以从直观知识的一些片段中有效地推论出的派生知识,除了由信念所构成的知识,我们还有一种由知觉构成的知识。前文第十一章提到,自明性是有等级差序的,一种提供对真理的绝对保证,另一种则只提供部分的保证。理论上有两种方法可以认识复杂的事实,一是通过判断(就像一切判断,很可能会出错),二是通过对复杂事实本身的认识(只有当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确实具有使它们结合成复杂整体的一种关系时,这种认识才有可能)。在第十三章,罗素区分了这两种不同的自明性:第一种自明性是“当通过亲知而知道一个由某些项按照某种关系构成的复杂事实时,我们可以说关于这些项之间是如此联系起来的这一真理,具有首要的或绝对的自明性”;第二种自明性有程度上的差异,它能从最高限度一直递减到仅仅支持这种信念的某种倾向。

就直观知识和派生知识而言,如果我们假定直观知识的可靠程度与其自明性的程度成正比,那么从值得注意的感觉资料的存在、逻辑及算术的简单真理(这些可认为是十分肯定的),到那些或然性比其反面只大一点儿的判断为止,会存在一个可信性的等级。罗素进而给出“知识”和“错误”的本质区别:我们坚信的东西如果是真的,就叫作知识;我们坚信的东西如果不是真的,就叫作错误。

他还指出,“我们坚定地相信的东西,如果既不是知识也不是错误,以及我们带着犹豫而相信的东西,可以称为或然性的意见”,而“大部分通常作为知识的东西,多多少少都是或然性的意见”(本书第111页)。至此,罗素得出结论说:

如果我们的梦境夜复一夜地像白天生活那样一致连贯,我们几乎不知道是该相信梦还是该相信现实生活。事实上,一致性检验否定了梦境,却确证了现实生活。然而,这种检验虽然在成功的地方增进了或然性,却永远不能给出绝对的可靠性,除非在一贯的系统的某个点上有了相当程度的可靠性。因此,仅仅把或然性意见组织起来,这种做法本身永远不能把或然性意见转变为不容置疑的知识。(本书第111页)

罗素的文艺气质从严谨的逻辑思辨中升腾,他写了一段让读者感慨万千的话,令中文读者联想到“庄生梦蝶蝶梦庄生”的意境。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是一名自由主义者的怀疑主义精神。而这种怀疑主义,是构成罗素整个学术体系的一块基石。这段立场鲜明的表述,也将引向罗素关于哲学性质与哲学价值的思考。

6。哲学的性质与价值(第十四章至第十五章)

尽管多数哲学家宣称能够通过先验的形而上的推理来证明诸如宗教的基本信条、宇宙的根本合理性、物质的虚幻性、一切恶的非实在性等,但罗素认为,“关于宇宙整体的知识似乎不能通过形而上学来获取”,那些哲学家的论证过程“似乎是经不起批判性的深入推敲的”。在第十四章,他以这类观点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为例,经过一番推导后,指出“我们无法证明宇宙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单独的和谐体系”。康德宣称时间和空间都只是主观的,并非真实世界的性质。但在数学家们的努力下,“认为空间和时间不实在的那些理由已经变得无效,形而上学思想结构的一个重要源泉便枯竭了”。

在遍历黑格尔、康德等主要哲学家有关认识论的主要观点后,罗素再次发问:哲学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应该研究它?他给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我们想在确定哲学价值的努力中不失败,首先必须把我们的思想从那些被误称为“实用性的”人的偏见中解放出来,“在当下的世界里,心灵所需食粮至少是和肉体所需之物同样重要的。哲学的价值只有在心灵所需食粮中才能找到;只有那些不漠视心灵食粮的人,才会信服哲学研究并非浪费时间”(本书第122页)。

研究哲学到底有何意义?罗素给出最后的答案:

研究哲学,不是为了对哲学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答案,因为往往无法确定有哪些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研究哲学,其价值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因为这些问题扩大了我们对一切可能事物的观念,丰富了我们智力的想象力,减少了禁锢我们心灵的那种独断式自信;最重要的是,通过哲学所沉思的宇宙的伟大,心灵也会变得伟大,因而能够与宇宙结合,而这种结合构成了宇宙的至善。(本书第127页)

关于中国的“罗素热”

罗素经历了近现代学术的蓬勃发展,无数新学科诞生,那是启蒙运动后,人类知识膨胀的时代;也经历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繁荣,当然他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身处那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罗素关心政治,数次坐牢。即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罗素的生活工作都很精彩,一生四次婚姻,生命长寿,工作精彩,给世人留下专著七十余部。作为数学家、哲学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的成就是毫无疑义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安德斯·奥斯特林格在“领奖欢迎词”中说“他论及人类知识和数学逻辑的科学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堪与牛顿的机械原理媲美”。并进一步给出例证,“诺贝尔奖并非旨在肯定他在这些特殊科学领域里所取得的成绩,在我们看来,更为重要的是罗素的著作为广大的公众所写,因而卓有成效地保持了大众对整个哲学课题的兴趣”。罗素何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他曾经说过:“有三种简单然而无比强烈的**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或许,这就是答案。

20世纪著名学者王治心曾评价,“对于中国思想界发生重要影响的外国人,莫过于美国的杜威与英国的罗素两博士,他们应中国教育领袖之请,来华演讲。杜威主张实验主义,罗素主张经济的社会主义,同样对于基督教有反对的态度”。罗素曾于1920—1921年访问中国,在上海、杭州、南京、长沙、北京、保定等地共作了多个主题讲演,并在北京大学作了以《哲学问题》《心之分析》《物的分析》《社会结构学》和《数学逻辑》为题的系列演讲,引发了“罗素热”。1921年,罗素回到英国后,罗素根据在华旅行和考察经历,于1922年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该书探讨当时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展望中国的前景和出路,并对欧洲的未来进行了思考。罗素的中国之行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为20世纪的东西对话与文化交往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罗素对中国人的影响绝不仅限于20世纪20年代的哲学界。在当代,罗素仍是长盛不衰的话题,他的多部作品仍被人们热读。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当代,不少非哲学专业的年轻人喜欢罗素,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喜欢王小波,而王小波生前极为推崇罗素,其作品中数十次提到罗素的观点。罗素有两个简短的观点,被王小波多次引用并影响了许多年轻人,一是“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另一个就是“对于人来说,未经审验的生活,的确是不值得过的”。

哲学并不是能够解答所有问题的途径,而是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我们的想象力,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由于哲学中所思考的都是世界终极关怀、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朽等关于世界的、宇宙的,甚至是超出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范围的问题,那么在我们学习或探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心灵也能够变得伟大,像伟大的宇宙一样,我们的心境、视野也会变得开阔,从而在我们今后的人生中需要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时,能够通过学习哲学时的思维方式,正确树立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罗素看来,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地阅读,即使读了很多,或许他对繁复生活表象下生活真谛的理解力并不会自行提高。正如阅历会随年龄增长,但年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智慧。阅读只是智慧起点的一个非必要条件,审慎的反思才是最重要的。罗素曾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以为一些事是确定无疑的,但近距离审视这些事,就会发现它们充满明显的矛盾,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才能知道该真正相信什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