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持分明感受到这一个军礼分量之沉重,但他仍然涩声说:“请恕贫僧不能从命!本寺是千年古刹,清修之地,向来不沾染刀兵杀气!况且寺内有不少前朝古物,均属无价之国宝,如有闪失,贫僧万死难辞其咎。”
“国宝?国若不存,宝有何用?”军官苦笑一声,却没有再坚持,一挥手,“兄弟们,我们保护国宝,另寻去处。”
看着伤兵们互相搀扶着艰难离开,住持心中怅然若失,出家人慈悲为怀,救生扶伤本是应分,他何尝不想立刻大开寺门,让这些伤兵有一个暂避之所?但他也很清楚日军的炮弹之所以没炸到这里,是因为这里非军事区域,如果有军人进驻,只怕这里就会成为下一波攻击的目标。
为了保护那样东西,他不得不痛苦地作出这样的决定。
“住持大师!”从伤兵们后面钻出一个留着中分头的小个子,他脖子上挂着一架当时比较罕见的德国“禄来”双镜头相机。
“鄙人姓齐,是《甲报》的记者。”中分头递给住持一张名片,上面写的是齐草腾。
“刚才听住持大师说寺里藏有不少珍贵的文物,可否给我作个详细介绍?我可以把它们写成报道或者可以引起政府的重视。”
“贫僧求之不得!”住持知道此时此刻想获得政府救助的机会几近乎为零,日寇破城之后这些国宝的命运难有乐观。《甲报》是在海都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大报,借这位记者的相机把寺中曾经存在的宝物影像流传于世,也算是尽了挽救它们的最后一分努力。
住持当即就带着齐记者由外到里地对寺中的文物一一进行介绍,齐记者问得非常详细,把每一件文物的年代、特征、珍贵之处都记录在采访本上,并对应拍下照片。
当住持介绍完寺里珍藏准备送客时,齐记者却停住脚步,指着那只剩半截的宝塔说:“大师,宝塔里您还没介绍吧?”说完不等住持回答就径直朝宝塔走去。
住持的心一动,他遗漏弥勒天尊并非无心而是有意,因为他对这个齐记者的底细还不了解,不会把寺中的机密和盘托出。
但既然对方已经问到,如果刻意回避反而会惹人怀疑了,他只好跟上去含糊地解释说:“这座宝塔乃三国时的古迹,只可惜被日寇炸去半截,也没有什么好介绍的。”
“此塔的珍贵,并不只是宝塔本身吧?”齐记者指着塔内的弥勒天尊像说,“此像筋骨刚劲有力,服饰简洁凝练,线条疏密相间,颇有盛唐时的气象,应该是唐中期的塑像精品。大师我没有猜错吧?”
“齐先生好眼力!此像确为大唐乾封年间所制。”居然一眼就看出它的年代,住持不禁对这个齐记者刮目相看。
“鄙人只是略知一二,班门弄斧让大师见笑了。”齐记者嘴里说得谦虚,问题却是穷追不舍。
“鄙人还有一事不明,还望大师赐教。”他指着宝塔的残躯说,“宝塔六面,原高七层,第二、四、五、七层每面各有两窗,而三、六层是实墙,从外形上看正好是易经里的一个坎卦。
“宝塔每一层飞檐上立的神兽,非佛家尊崇的狮子,而是蚩尾。
“一般佛像的胸前铭印的都是卍字,唯独这尊弥勒像胸前的……”齐记者眯着眼睛,仿佛想把目光透过佛像表面看清内里。
“这个标志非常罕见,但可以肯定非佛教符号,反而更像是道教的五岳真形图。在一座佛塔和塔内的佛像却带着道教的元素,不是很奇怪吗?”
这下子住持惊得背脊上的冷汗全冒出来了,千百年来登塔和瞻观这尊弥勒天尊像的人可谓无数,但从来没有人指出过当中的异端。这个齐记者竟然一眼就可看破,他到底是什么来路?
“呵呵,”住持故作轻松地一笑,“大唐之时佛道并兴,不少名人雅士、得道高人均是释道兼修,所以那个时代的佛像兼具两教的符号,亦不足为奇。”
“原来如此。”齐记者虽然目光中仍存疑虑,但却没有再追问,只是拿起照机咔咔地照了几张,特别针对胸前的符号再照了一张特写。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众人都特别熟悉的嗡嗡声。“鬼子飞机!”僧人们几乎是本能反应丢下地手中的一切就往地窖跑,这段时间他们对躲避空袭早已是形成习惯了。
“糟糕!”住持想起那些伤兵尚未走远,难道是他们招来了日机袭击?
他仓皇地跑出山门外,只见几架日本战机正从空中交叉着扫射地面的伤兵队伍。不过片刻之间,地面上就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尸体。
日军战机射杀完伤兵后仍未罢休,竟掉头向着龙华寺飞来。他们一定是以为寺中还藏匿了军人。住持情急之下忘记了自己的危险,挥舞着双手对着空中的飞机大声疾呼:“这是寺庙,没有军人!”
他的呐喊是徒劳的,飞机上的刽子手根本听不到,就算听到他们也不会予以理会,飞在最前面的敌机机身一侧,一枚航空炸弹就从机腹落下……
在这龙华寺生死存亡的一刹那,齐记者竟然也冲出山门,对着日机挥动手臂。跟在他后面跑出来的北天生留意到,他挥手的动作很特别,仿佛是在打着某种暗号。
后面的敌机立刻就停止轰炸,转身呼啸着离去。但第一枚炸弹还是带着惯性从他们头上掠过,轰的一声,寺内地动山摇。
“糟了!”住持脸色惨变,爆炸的硝烟未散,飞石还未落定,他就已经脚步踉跄地往回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