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沙乡年鉴是一本什么 > 第39章 Part 4惆怅的结论土地伦理 1(第2页)

第39章 Part 4惆怅的结论土地伦理 1(第2页)

伦理规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模式,引导人们面对生态情势的演进。这种模式具有诸多特点。它新颖、复杂,有时却反应缓慢,甚至不能为普通大众所发现。在面对这种情势时,个人往往依赖本能行事,而伦理规范可能就是不断发展的社群的本能。

群体概念

迄今为止,所有已经形成的伦理规范都有几个基础前提: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部分,而每个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个人的本能促使他为了在群体中脱颖而出而奋斗,而个人的伦理道德又使他保持和成员之间的合作。

土地伦理道德使得群体的界限被扩大了,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也被包含其中;这些都成为了土地的一部分,但也仅限于此。

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然而,我们是否已经大声唱出对土地的爱?以及承担我们对于土地的义务?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这样做了。但我们爱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土壤,因为我们放任水土流失;肯定不是河流、湖泊,因为我们只在使用涡轮机时才会觉得他们有用;肯定不是植物,因为我们已经不动声色地毁灭了许多植物;肯定也不是动物,因为我们已经在不经意间将诸多美丽的动物消灭了。在这些“资源”的改造、管理和使用方面,土地伦理道德并不能起到阻止作用,但它提醒人们,这些“资源”在自然中都有继续存在的权利。至少在某些地区是这样的。

总而言之,土地的伦理规范将人类从土地的征服者变成了土地的一般成员。这就是说,人类要尊重这个集体的内部成员,也要尊重这个集体。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知道,征服者最终都败在了自己手上,原因何在?因为担当这个角色的人,通常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可以判定群体中的价值存在,以为了解群体运作的方式。然而事实证明,他在这些方面一无所知。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决定了他失败的命运。

这种现象在生物群落里也有发生。亚伯拉罕明白,土地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可以让他享用牛奶与蜜。但如今,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这种看法越没有信心。

在大多数民众看来,科学能够解释群体运作的机理;但在科学家认为自己并不明白这个机理。他们知道,生物群落的运行机理非常复杂,想要让所有人都完全明白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诠释历史,那么我们就能知道,人类只是生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对于许多历史事件,我们只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却忽略了这其实是人类和土地互动的结果。在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方面,土地的特质和居住在土地上的人类的特征产生的作用相同。

我们以密西西比河河谷的开拓地为例。独立战争结束后,三个团体对此地展开了争夺:印第安土著、英国和法国商人,以及美国的拓荒者。历史学家在猜想,如果当初底特律的英国人能够多帮一下印第安人,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因为这场战争的结果,决定了拓荒者涌入肯塔基州之后,长茎禾草园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事实:拓荒者征服了长茎禾草园,牛、犁、火、斧头将那里变成了一片草地早熟禾。假如由于各种力量的冲击,这片肥沃的土地被摧残,最终只生长没用的苔草、灌木和杂草,那么我们该如何是好?布恩和肯顿是否还能支撑?拓荒者是否会向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密苏里等州搬迁?美国政府还会从法国手中买下路易斯安那州吗?是否会产生另一个横贯大陆的新联邦?南北战争依然会发生吗?

在历史长河中,肯塔基州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人类想要在历史舞台中扮演什么角色;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人类活动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对于人类所施加的力量的反应。以肯塔基州为例,草地早熟禾从何而来?我们并不知道。它是当地的物种,还是从欧洲偷渡而来?我们依然无法回答。

在西南部,同样有着勇敢、聪明、坚韧不拔的拓荒者。姑且让我们做一下事后分析,看看这里与肯塔基州的拓荒史有何不同。在西南部,拓荒者没有带来草地早熟禾,或者能够经受人们滥垦乱伐冲击的植物。由于过度放牧,这个地方逐渐被杂草、灌木所覆盖,生态平衡趋于不稳定。物种每衰减一次,土地就受到一次侵蚀;土地每受到一次侵蚀,又使得物种进一步衰减。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今天的植物、土壤甚至动物都深受困扰。早期的拓荒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结果,而且在新墨西哥州的沼泽上,还有人在挖排水沟,使得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那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很少有人能感受的到,更别说观光的游客了。在他们眼中,这里的土地景色迷人(也许这是事实,但和1848年的景色比起来,这里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

在此之前,这里也曾遭遇过“开发”,但是结果却与现在相去甚远。在哥伦布的发现之旅没有起航之前,西南部居住着印第安土著,不过他们并不饲养牲畜。后来,他们的文明消失了,但这与他们脚下的土地衰竭无关。

在印度,人们曾经开拓过寸草不生的地区,但对土地却没有产生破坏,因为他们的做法比较特殊:别处的牧民都是放任牛吃草,而他们却是割草喂牛(我不知道这是他们恰巧运气好,还是他们具有高深莫测的智慧)。

总而言之,植物的交替演进在历史进程中起着引导作用;拓荒者只是这种演进过程的一个具体表现。这些是否给了我们历史借鉴?如果把土地作为群体的观念能够深入人心,那么答案是肯定的。

生态良知

自然资源保护的目的,是追求人和土地之间的和谐。尽管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进行宣传工作,但是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收效甚微,而且工作往往停留在空洞的口号和争论上。在那些未经开发的偏远地区,我们往往稍稍取得一点进步,立刻又变本加厉地破坏。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最常用的办法是开展“更多的自然资源保护教育”。对此,没有人会持反对意见。可是我们要做的是否只是在“量”上下功夫?教育的“内容”是否也需要扩展呢?

想要简单而准确地概括教育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根据我的了解,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遵守法律、选拔贤能、参加某些组织、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自然资源保护措施。剩下事情则属于政府的范畴。

这种说法是否太过简单,以至于无法带来实际意义?它没有区分对与错,没有约束义务,没有提倡牺牲,也没有要求当前的哲学价值进行改变。在土地利用方面,它只是对与开明的利己主义进行鼓励。那么这种教育会带给我们什么呢?也许下面的例子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930年时,除了那些对于生态漠不关心的人,大家都知道威斯康星州西南部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1933年,社会大众告诉农民,如果他们愿意连续五年采取补救措施,那么地方资源维护队会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他们帮助,而且会提供机械和工具。这个建议得到了大部分农民的赞同。然而五年期满后,除了那些能立刻获得明显受益的措施,大部分措施都被人们抛弃了。

这提醒了我们,如果让农民自己制定措施,那么恐怕执行起来会更加容易。因此,在1937年,威斯康星州议会通过了《土壤保护区法令》。法令的内容在向农人传达这样的信息:“如果你们可以自觉地制定土地使用规则,那么社会大众将会为你们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向你们廉价出租机械。每个郡都可以根据实际制定规则,而且这些规则都有法律效力。”《法令》颁布后,几乎所有的郡都立刻采取行动,准备接受大众的帮助。然而十年过去了,任何规则都没有被订立。在有些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进步,比如带状耕作、牧场更新、在土壤上撒石灰等等。可是牛羊依然在林中吃草,没有人将林地围起来;犁和牛依然在陡峭的山坡上耕耘,没有人制止它们;总之,农民只选择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措施,对于那些能够造福集体,却没有明显经济利益的措施,他们并不关心。

为什么没有人制定相关的规则?有人回答说,因为群体并没有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必须用教育改变这种局面。可是现行的教育受到利己主义的束缚,并不关心人对土地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造成了这种局面:教育在不断增加,土壤却在不断较少,茂密的丛林也在减少,而洪涝灾害却依然很频繁。

令人疑惑之处还在于:当改造道路、学校、教会和棒球队时,大家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对自己有利;可是在改善水土流失、保护优美多样的农村地貌的时候,大家却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更没有展开深刻的讨论。如今的土地论理规范类似于一百年前的社会伦理规范,其主导都是经济上的利己主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