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树枝和树叶应该做的是相互低语,还是忙于给树干提供营养?这一点上它们已经达到了共识。叶子永远都找不到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伙伴,不过它们的意见是统一的,一定要为这个强大的树干,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我们抬头仰望天空,仿佛看到了很多伟人的身影。可是当我想到云的构成时,又不免伤心难过,在那里,在云朵的中间,其实什么都没有,那些画面只是我自己的想象。
自然的容颜
大自然中存在着很多美丽的景观,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这些美丽常常误导人们,以为大自然总是以美丽示人。当我们因自然的容颜欣喜若狂时,是否会在心底自问:“那山水、星辰、光影、鲜花中是不是正映有人类自己的面容?”
在大自然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深水领域,那些不懂得眨眼睛的鱼、虾、两栖动物,在它们生活的深层水域,为什么狰狞可怕,令人望而生畏、心生厌恶呢?
这就是整个大自然,从正面你看到的是人类的生活,在背面,你看到的就是那些恐怖、惊悚的非人类社会。
然而,最重要的是,并不是人类会在大自然中看到自己的真面目,而是只有在大自然这面镜子面前,人类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人在自然中
山杨将种子慢慢地洒向大地,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种子飘落在大地上,最后萌发出新的山杨个体。
这样的情况在人类社会很常见,正是这些种类构成了自然的多样性。
人类从自然中获取了自己需要的很多东西,然后将它们汇聚在自己的身上,之后慢慢地向前行驶,承担着一切责任。
创造的理性
河岸一直在上升,水位一直在下降,而岸永远也告别不了被水冲刷的命运,土地的营养就是来自于这样的战争中。树木和花草就成了这场战争的产物。
不过重要的是,当人们走进自然,并一直在自然中寻找自己奋斗的目标,我们就会感觉到,人类的命运法则,其实是受自然影响的。
人类现在并不会认为自然的法则和现在的状况,是和人类有关系的。于是,人类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同时,也在诏告着自然是人类之外的一部分。
据了解,现在地面上生活的万物,都源自于海洋,海洋才是万物的母亲。我热爱海洋,可是当我潜入海底静静地思考的时候,我能看到的永远是那片淡蓝的地平线。
当然,也许我是来自于这片海洋,可是我并不希望再回到它的怀抱。我喜欢在岸边眺望大海,因为在那里我既可以看到汹涌的波涛,又可以看见平静的海面,我喜欢这样的眺望,喜欢这样静静地体会生命的意义。
还记得,当波洛克在看完我的一本关于介绍大自然的书时,对我说:“您对自然的解读是那么的透彻,可是我想问,这一切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完全地投入其中!”
“不能说是完全的投入其中,投入本身是只向下的运动,可是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向上的,这样的工作是发自内心的。”
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的生长都是从大地开始的,然后顺着阳光的方向,不断地生长,无论是植物还是人类,都是在融合自然的力量之后,慢慢地成长起来的。
就是要死——也得先把黑麦种下地
季节一直在循环往复,每次和春夏挥手告别都是那么的痛苦,可是当我们面对着泥泞的秋雨发愁的时候,我们还要去面对那可恶的严寒,在这时,唯一能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是行星运动的必然结果。光阴已逝,可是我们还是要面对那一天一天的时光。
这样死板的固有运行,反而给新生事物带来了很多的惊喜。
伴随着地球的运动,我们曾经坚持的善的信念,正在不断地累积,不断地加强。我们对于即将来临的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正在一点点地加强。
只要是悲观主义者,就一定会同意这样的观点,倘若缺少信念,是他自己的原因,那么这些都是他应该得到的,虽然缺少信心,可是人们还在向前走,以后还是要活在信念中。就算是死,也要先把黑麦种下地。
脉 动
只要经画家的笔画出来,哪怕是直线也体现着人类的血液的脉动。我们非常清楚自己血液的脉动,因此很容易,我们就能从这一笔中,看到人类的笔记。可是如果画家选择用直尺来勾画,上面就消失了脉动对我们的影响,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在这一条直线中,我们看不出,哪一根是画家创作的,哪一根是人类参与并创造出来的。
至于那些在直尺和机器辅助下完成的事物,追究它的本源也是由我们人类制造的,因为机器本身也是人类创造的。
在那些机器创造出来的作品前,你是看不到自己的身影的,和对着空气想看到自己的身影却不可能是一个性质的。自然界中事物的转换,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我们人类面临的最终任务,是创造出能够照出自己各种行为的镜子。
动物的存在是不需要任何人帮忙的。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人在站立起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有一面镜子站在他的面前,告诉他“这就是你!”
我的植物学
人类一直都能从外界获得很多知识,可是要想把这些知识熟练地掌握成自己的东西,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往往成功的也非常的少。这些知识正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着,就像已经装满的集装箱,却仍然有一部分在外面露着,可是事实上里面空无一物。相信在校园的课本中,记录的内容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