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度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美文解读
此诗第一节共8行,句句押韵,每两行一换韵。第二节共6行,前4行中奇数行和偶数行各自押韵,最末两行押韵,形成efefdd这样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韵脚相同的形式。这首《云游》带有徐志摩后期创作的典型特征:娴熟的技巧,圆融的形式,淡淡的内容。
徐氏的情诗,或浓艳凛烈,或清婉绵长。这首明显属于后者。凡对徐氏情史稍有了解的人,或许都免不了将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情感纠葛带入此诗中对号入座了。这首披着恋爱外衣的诗歌也同样带有普遍而永恒的象征意义。诗人以优美的想象,空灵的意境传达出对人生的感悟。
“你”是云游的逍遥曼妙,“他”是卑微空灵的涧水,被你不经意地开启混沌,启发性灵。自在、轻盈、愉快、逍遥——“你”寄托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多少念想。而“你”纵然美好,却只是“影”。诗人用“空际”与“地面”之间的空间差异,开始就暗示了“你”与“他”之间遥远的距离。一次不经意的点染看似弥合了天地的阻隔,却更埋下悲剧的种子。“惊醒”与“抱紧”表现出“他”对拥有“你”的深切渴望。而“影”却是无法抱紧的,留下的只是忧愁。忧愁无形,诗人用“绵密”一词细腻地写出了“他”无尽无形的愁绪。没有“你”不经意投影,“他”仍是毫无知觉。“你”自然而然地转投“他”无法企及的广阔,“他”只能在憔悴中绝望。“你”是蜻蜓点水似的旋点旋飞,“他”却是春蚕作茧似的越缚越紧。领略过至美的梦幻泡影,而又瞬间失去,落入再也求不得的绝望:世间最深的苦楚大抵如此。
黄 鹂
阅读指导
这首诗写作时间不详,初载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后被收入《猛虎集》。此诗以独特的意趣和绮丽的想象描绘了黄鹂的逼人的艳异,书写了一种突如其来又突然消失的夺目光彩。在胡适的《追悼徐志摩》一文中就提到了这首诗,说重读《黄鹂》后感觉此诗像是徐志摩“在那里描写他自己的死,和我们对他死的悲哀”。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做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美文解读
黄鹂以“一掠颜色”出场,照亮了浓密,冲破浓密化为彩云。诗中对黄鹂形象的种种描绘略带有一些奇幻的色彩。黄鹂以婉转动听的歌声闻名,但这只黄鹂起初“不做声”,“我们”静候“佳音”的愿望最终落空,却领略到了比歌喉更惊艳的光彩。然而未闻其声,其色也是忽而就“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连用了这三个词来写黄鹂的消失不见,其中蕴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是讶异,是惊奇,是惋惜。“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是黄鹂给人最初的映像,同时也是最后的映像。黄鹂是想得而得不到的美,是想留却留不住的艳。转瞬即逝却又光艳异常的黄鹂,是诗人自己的写照,也是世间许多极美之物的隐喻。
花牛歌
阅读指导
这首诗大约写于1923年以前,原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王统照先生收藏。徐志摩遇难后,由王统照先生代为发表在1937年1月1日《文学》的第8卷第1号,之前并未收入徐志摩的诗集中。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箩。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